<p class="ql-block">再游承德,参观承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承德市,别称“热河”,是河北省辖地级市,河北省政府批复确定的河北国际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接京津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39511.8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0.22万。</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普宁路与环城北路十字路口东北角,建成于2019年,总建筑面积25163平方米,是承德市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在展出的688件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5件,其中以清代文物为主,博物馆项目总占地面积540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6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35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808平方米,常设展览5个,建筑高度8.15米。</p> <p class="ql-block">承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承德一带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避暑山庄</p><p class="ql-block">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蜿蜒起伏的虎皮宫墙长约20华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离宫别苑。作为清代帝王营造的离宫别苑,避暑山庄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筑意蕴</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秀起堂是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一组重要园林建筑群,位于山区西峪的中部,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秀起堂建筑群巧妙地利用地形,横跨沟涧,山溪自东而西穿过园内,形成了一组独特的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的食蔗居位于松林峪的最深处,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庭园式园林建筑。食蔗居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寓意进入松林峪越往深处走,景色越发奇艳,就像吃甘蔗越到根部越甜。</p> <p class="ql-block">梨花伴月位于避暑山庄梨树峪中部北侧台地上,这是一组布局紧凑、造型新颖别致的建筑。在中轴线上,有门殿3楹,康熙题额为“梨花伴月”,为康熙36景第十四景。建于康熙42年~47年(1703年~1708年)。</p> <p class="ql-block">碧静堂是含青斋南沟岔的一组山地园林,建于“Y”型小峡谷之间,横跨两条沟涧、三条山脊,山脊与沟涧高差1 4米。从含青斋西南行进沟,过小石桥跨东侧沟涧沿中部山脊蹬道入园。</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山近轩是乾隆皇帝在1776年至1779年间建造的一座大型山地园林,位于松云峡山谷处。山近轩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共有四层台地,建筑群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是乾隆时期所刻制的镇殿之宝,通高10.5厘米,印面边长13厘米,青玉质,双头交龙纽。印文为玉箸体篆书“避暑山庄勤政殿宝”八字,因清帝在北京建有多处勤政殿,如静宜园、清漪园、圆明园等,故此印文在勤政殿之前加“避暑山庄”四字,以示区别。</p> <p class="ql-block">广元宫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乾隆皇帝为供奉碧霞元君而敕建的寺庙。碧霞元君是泰山精神的象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泰山奶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元宫六韵 乾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为善之长,生物主东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因肖岱宫式,落成灵宇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家烟火庶,兆姓息孳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承德今升府,兴文并设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祈年协旸雨,希佑富耕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惟以民情愿,无非祖迹蕃。</p> <p class="ql-block">珠源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位于梨树峪入口南侧坡地上。山溪急流直下,注入内湖,跨山溪建有石桥、石桥两端,各有石坊一座石坊上镌有御题额,前曰:“恒河普渡”"德水通津”;后曰:“彼岸同登”“法流喻筏”。寺门面东,悬挂“珠源寺"匾额,该寺北近瀑源,山瀑溅珠,景色殊佳,故名。</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对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兼容并蓄的磅礴大气。在造园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德规范进行了完美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讲究对仗、平仄、格律和书法。挂在殿堂门楹上方的对联被称为楹联,门楹上方的横批刻制成匾额。匾额和楹联与景物内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康乾七十二景”中的每一景都大量题写有御题的楹联匾额。通过对匾额楹联的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文津阁,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仿宁波“天一阁”而建,是山庄内的藏书楼。文津阁外观两层,实则三层。最上层是连通一体的大开间,取《周易》“天一生水”之意;一层为六个单间,象征“地六成之”;藏书在中间暗层,防潮去虫、通风避光。这组建筑坐北朝南,门殿、假山、水池、楼阁、花坛、曲池、山石、月亮门,相继排列。两侧东有亭,西有廊,亭内有高大的石碑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镌刻了《文津阁记》,记叙营造文津阁的目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哥釉八卦琮式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高28.1厘米 口径8厘米 底径10.9厘米。琮式瓶是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来,用于祭祀或礼器,似神圣之物。该件清乾隆仿哥釉琮式瓶,哥釉特征明显,釉面肥厚匀净,开片自然随意,八卦纹凸线挺拔如万物相连。口足为圆,器身为方,寓意天方地圆。器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青玉荷叶洗,玉质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洗雕作荷叶式,长扁形,荷叶的边缘向上翻卷呈洗状,洗外侧凸雕螃蟹、莲花及莲蓬各一。洗下结扎一束荷叶梗作为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玉留皮人物山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青釉刻云纹水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雕十八罗汉竹筒</p> <p class="ql-block">承德地处燕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区,是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域,为古生物和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夏商周时期,这里活跃着山戎和东胡等少数民族,不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交流、冲突、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在燕国统治下,承德得到了初步开发。</p> <p class="ql-block">塞北古地 民族交融——多元文明的形成。本部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 锦绣河山 远古遗存——史前文化时期(古地变迁,文明曙光);第二单元 华戎交错 青铜文明——夏商至春秋战国(山戎与东胡,燕国的统治);第三单元 域内一统 置府安防——秦汉至隋唐(秦汉城址,北朝更迭,隋唐督府);第四单元 弦控塞北 州城拱卫——辽、金、元、明(大辽风采,金代遗迹,元朝万象,明筑长城)。</p> <p class="ql-block">承德地跨燕山南北,境内自旧石器时代起,历史延绵不断,重要文化遗产保存丰富。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奚、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多个北方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众多民族智慧勤劳,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地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行奇观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热河生物群</p> <p class="ql-block">文明曙光四方洞遗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境内柳河岸边,是河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方洞遗址因洞口呈四方形而得名,四方洞遗址为侏罗纪燕山运动之后逐步发育产生,它的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至4万年之间,在此最早出现的人类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属于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亚牧鼎,出土于承德市丰宁县,为商代礼器,通高17厘米,口径12.2厘米。质地青铜。器形侈口、立耳、鬲腹、柱足,颈有两条弦纹、素面。因鼎内壁阴刻图饰“亚牧”二字而被称为亚牧鼎,是迄今为止在承德出土的最早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足鼎,是指鼎的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青铜钵,作为一种古代青铜器皿,通常用于盛放食物、酒水或作为祭祀、礼仪活动的用具。它们大多由青铜铸造而成,形制多样,有的简洁朴素,有的则装饰华丽,外侧常铸有花纹、图案或文字。青铜钵不仅体现了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灰陶鬲作为古代陶器的一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广泛存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全国,以不同材质的秦权为标准来统一重量单位,我们展出的这件是铁铸的。权体扁圆,顶部有一弧形纽,表面通体用李斯小篆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共14行40字,诏书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召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汉至隋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汉城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代城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朝更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建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的分裂和北方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隋唐督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契族和契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隋唐统一对承德经济发展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边塞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辽风采 契丹族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州城疆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辽五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泽州的设立</p> <p class="ql-block">澶渊之盟是指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签订的一项重要和约。此时正值北宋时期,参与方为北宋和辽国。该盟约的基本内容包括: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岁币,具体为银十万两和绢二十万匹,并以白沟河为界,划定两国的边界。此盟约的签订标志着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结束,开启了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宋辽商贸手工业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代铜印</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的黑釉鸡腿瓶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这件黑釉鸡腿瓶属于辽代或金代的典型器物,其器形优美,釉色独特,展现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黑釉鸡腿瓶因其形状如鸡腿而得名,是契丹游牧生活需求的产物。这种器皿多为游牧民族使用,常用于盛酒。其制作工艺精湛,通体施黑釉,腹部有酱色斑与蓝带状窑变,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黑釉鸡腿瓶通常具有细长的器身、小口、短束颈、腹鼓下收和假圈足等特点。其底部厚重,增加了稳定性。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实为平底,足与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无釉,直接放于窑具上烧制而成。此外,肩部常饰有凸弦纹,腹部有凹凸弦纹,有的还刻有契丹文或汉字年款,增加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点葫芦,又叫做瓠种器。瓠就是葫芦。瓠种就是用葫芦播种。古代播种一般平原地区或者大面积的农田用耧车,耧车早在汉代就流行了,而分散的田地和小户生产用的是瓠种器。承德博物馆这件瓠种器,它是1976年11月,滦平县大屯乡岑沟村,一位叫边丛林的村民挖菜窖时发现的。它结构比较简单,就是一根开槽的木杆,穿过葫芦。木杆长47厘米,粗3厘米,凹槽宽1.2厘米。葫芦侧面开一直径2.5厘米的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朝万象</p> <p class="ql-block">青铜烧酒锅,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通高41.6厘米 重 14660克。现今发现最早的烧酒锅。1975年12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土门子乡西山嘴村南发现,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烧酒锅由黄铜制成,有上下两器,上器是冷却器,下器是甑锅,套合组成。甑锅作成半球形,高26厘米,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36厘米,腹中部有环形鋈一周,宽2厘米,厚0.5厘米,便于扣在灶上。口沿作双唇凹槽,宽1.2厘米,深1厘米,是为汇酒槽。从汇酒槽通出一个出酒流。冷却器作成圆桶形,高16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穹隆底,隆起最高7厘米,冷却器近底处也通出一个排水流。底沿作牡唇,与甑锅套合时,牡唇与汇酒的外唇内壁正相紧贴。金代烧酒锅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十分科学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朝贡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蓟州镇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九边重镇是指明朝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这些重镇在明朝的边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这些重镇的设立时间主要在明朝弘治年间,防御对象包括鞑靼、瓦剌、女真等游牧民族,防御范围从东至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主持修筑长城之后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筹措财力、物力,调兵遣将,加以修缮,使之形成城墙高峙,堡垒林立的坚固防线。金山岭长城以它气势雄伟,敌楼密集,建造艺术精美,堪称为我国万里长城的精粹。金山岭长城是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为"明长城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代三彩花卉大缸</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这是太阳在一天中迸发出的最后灿烂与精彩!夕阳西下,世间万物泰然处之,因为他们相信,明天一轮朝日又会伴着彩霞冉冉升起。</p> <p class="ql-block">最美不过夕阳红!落日下的金山岭长城独具韵味,让我们共同享受这落日余晖霞满天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帝北巡和口外行官</p> <p class="ql-block">顺治帝北巡蒙古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入关后对全国的统一。清朝在入关后,虽然迅速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北方边境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蒙古地区作为清朝的重要盟友,其忠诚度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统治稳定。因此,顺治帝通过北巡蒙古,展示清朝的军威,同时也加强了与蒙古贵族的联系,确保他们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经常到各地去巡视,巡狩百官,进行“恭谒山陵、临幸阙里、亲征朔漠、阅视河工、指示方略、谒陵巡幸、木兰秋狝等活动”,从康熙十六年以后,他每年都北巡木兰秋狝,他还三次东巡谒陵祭祖;六次南巡勘阅河工、巡视漕运,两次西巡进谒五台。</p> <p class="ql-block">承德大成门是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孔庙的中心轴线上,处于泮池、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大成门一般为屋宇式建筑,具有较高的规格和庄重的外观,朱红色的门扇彰显着威严。其建筑形式多样,有的大成门两侧有耳房,中间为正门,是通往大成殿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头道牌楼的横额为“光天化日”,意为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二道牌楼的横额为“九功惟叙”,意为吏治清正,国家安定。</p> <p class="ql-block">三道牌楼的横额为“八表同风”,意为四海同风,天下一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朝时期的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使得承德开始发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承德进入发展期。康熙五十年(1711年),承德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万家人口的大村镇。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热河厅,次年设立热河总管,统理东蒙民政事务。雍正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设立承德直隶州34。乾隆七年(1742年),恢复为承德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为承德府,此时承德府共辖一州五县,包括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建昌县、朝阳县、赤峰县。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9年)改建为热河省,承德成为热河省省会。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洲特别行政区。1945年解放后,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1948年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仍为热河省省会。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承德市成为河北省辖市。1983年,撤销承德县,设立承德市郊区。1984年,撤销郊区,设立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2004年,撤销隆化镇,设立隆化县。2005年,撤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合永镇,设立四合永镇。2006年,撤销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设立大阁镇。</p> <p class="ql-block">热河都统署在承德东省府街。初建时是清热河总管衙门,乾隆三年(1738年)改总管为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年)升为都统,皆属其处。热河都统辖承德府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p><p class="ql-block">热河道台衙署位于双桥区广仁大街二道牌楼路北,东为热河文庙,西约100米为热河城隍庙,占地面积约13600平方米。由“分巡热河兵备道”首任道台陶正中于乾隆五年(1740年)修建,后几经增设,于道光初年形成了坐北朝南的五进院落。民国年间,热河道台衙署被热河省警察厅占用。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承德后,成为第五军管区司令部。1945年8月承德第一次解放后,为热河省政府公安厅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热河巡检衙门,在清代热河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了清政府加强统治和防御的重要区域。热河巡检衙门,作为地方基层的行政或军事管理机构,可能负责该地区的巡检、治安维护、税收征收等事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巡检衙门并非清代热河地区特有的机构,而是广泛存在于各地的地方基层单位,其具体职责和设置可能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p><p class="ql-block">热河协镇衙门是清朝时期在承德设立的一个重要军事机构,主要负责管理承德府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的军务和政务。热河协镇衙门的设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当时在承德建立了热河驻防,负责守护热河行宫、管理木兰围场、驿站事务以及处理当地蒙、民事务1。乾隆三年(1738年),热河驻防由总管改为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升为都统,均设在此衙门。</p> <p class="ql-block">热河理刑司署有三,其中两司是嘉庆十五年(一八一 O )设置的。在大石桥,司官,郎中是由刑部派出的,专理热河全境的民案:一在板棚街(旧秀峰书院),司官、郎中是由理藩院派出的,专办热河全境蒙民案件;还有一司是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增设的,署址也建在板棚街。司官是由刑部派出的候补主事。他是上两司审理案件的辅助检察机关。郎中正五品,主事正六品,但他们有时也随本人原官的品级。</p><p class="ql-block">热河道学教授署负责组织和推动热河地区的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史、文化、民俗、语言等领域。同时,它也可能承担教学任务,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p> <p class="ql-block">热河八旗是清代八旗制度在热河地区的具体实施形式。热河地区在清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廷在这里设立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成为清前期重要的政务中心。频繁的政务活动促使清廷对热河的防守极为重视,于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设置了热河地区八旗驻防。</p> <p class="ql-block">热河八旗驻防的具体职责包括保卫热河地区的安全,维护地方秩序,以及参与重要的军事行动。由于热河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重要性,八旗驻防在这里的任务尤为艰巨和重要。此外,热河八旗还承担了接待蒙古王公、外国使臣等外交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其在清代政治和军事体系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的铜盨是一种古代食器,主要用于盛放黍、稷、稻、梁等食物。铜盨的形状通常为椭圆形,敛口,有耳,圈足或四足,并且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的铜铏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青铜器。这件铜铏出土于隆化镇东馒头山汉墓,高45.5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21厘米,属于汉代遗物。铜铏的造型独特,敞口、束颈、圆肩、鼓腹,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圈足。腹上部两侧有一对铺首衔环,环根部为饕餮纹。肩部至腹下有三道横带,横带上原有镶嵌物,现已剥落。铜铏的口沿和茎部有残缺,现已修复,通体覆锈。</p> <p class="ql-block">承德博物馆的铜笾是一种古代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会上盛放谷物。铜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会上盛放谷物。在古代礼仪中,铜笾常用于供奉神灵或祖先,象征着丰收和富饶。承德博物馆收藏的铜笾展示了古代礼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铜豆是古代用于盛放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其造型独特,上部呈圆盘状,用以盛放食物,下部有柄和圈足,便于摆放和拿取。铜豆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经过西周、春秋的发展,至战国时期达到繁荣,常与鼎、壶等礼器组合使用,作为贵族阶层在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物。</p> <p class="ql-block">铜簋,作为古代青铜礼器的一种,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自商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或上圆下方等形态,且常与鼎搭配使用。在西周时期,使用铜簋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规范。</p> <p class="ql-block">1820年7月25日,年过花甲的嘉庆皇帝,第16次来到承德避暑山庄,他要在这里过完整个夏天。可是谁也没想到,嘉庆皇帝竟然在这里暴毙而亡,死不瞑目。</p> <p class="ql-block">辛酉政变是指1861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推翻了顾命八大臣的统治。这场政变发生在咸丰帝去世后,当时清政府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咸丰帝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逃往热河,并在临终前指定八位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载淳。然而,这些大臣与慈禧太后之间存在严重矛盾,慈禧太后联合奕䜣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政变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实际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p> <p class="ql-block">辛酉政变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由于战争和内乱,国库空虚,财政收入锐减,这使得大规模的建设项目难以继续进行。避暑山庄的扩建工程因此被迫中断,直到后来也没有恢复。</p> <p class="ql-block">热河革命战争时期(1911-194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期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日战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侵略者在承德的暴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放战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巩固政权 恢复生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面建设 艰辛探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年文革 艰难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徘徊中前进 历史性转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8-201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又称承德皇家御道,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涵盖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以及深度贫困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地区,共辖16个乡镇、5个分场,112个行政村,总人口1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1万人,贫困人口2.1万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全长180千米,为国家二级公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态强市 魅力承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凝固的时光清代帝后生活展</p><p class="ql-block">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12帝,国祚296年。先后7位清帝(或以皇子身份)驻跸避暑山庄共达 158年之久。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不同,避暑山庄内亭台草木、器服奇珍皆由帝王所好,代表着这一时代中国最高阶层的文化情怀、修养思想与审美意识,并对该时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皇室日常用物,流光溢彩,精湛精美,是重回清朝的密码,是一探帝王生活究竟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清朝服饰有着森严的规格制度,是中国近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其不仅是遮体、防寒暑的工具,更是分等级定尊卑的重要手段。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明朝的冠冕、礼服及汉族一切服饰,推崇具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满族服饰。其中帝后服饰最具代表性,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等满足不同用途,并配以相应佩饰,且不同纹样包含不同寓意。清朝服饰在体现满族习俗特征的同时,沿袭了数千年传统形制,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酱色江稠织云龙龙袍</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袖距208厘米 身长146厘米 胸围154厘米 袖宽24厘米。龙袍,即皇帝的朝服,古时称帝王为九五至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每件龙袍都绣有九条金龙,分别在前胸和后背各有一条正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金龙,前后膝盖处各有两条行金龙,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看,所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此件龙袍酱色江绸面,织金彩绣云龙戏珠,团寿纹,蝙蝠纹 ,八宝纹,海水江崖和八宝立水纹饰,形制为通织,马蹄袖,左右开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盘绮食</p><p class="ql-block">清朝皇室入关后在饮食上仍沿袭了满族固有的特点,每天进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辰时(6时—9时),晚膳在未时(13时—15时),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皇帝日常用膳 ,无论是从膳食等级的划分到原料的选择,还是从饭菜的烹饪到放入调料的配比,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御膳每日食谱均由内务府大臣根据季节及皇帝身体情况制定。在制作御膳时,每道菜都会有一名内务府大臣负责监督,过程中不许配料任意增减或更换。此外,宫中所用食具的用料也极尽奢华,从黄金、白银、脂玉、润瓷到翡翠、玛瑙、雕漆、珐琅,件件式样别致精巧,纹饰华美灵动,尽显皇室尊严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斗彩八宝大盘,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高8.5厘米 口径56厘米 底径31厘米。斗彩是自明代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著名的中国瓷器制作工艺,并在此后逐渐成为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我国的斗彩发展出来的。此盘器形大,圈足。通体由斗彩装饰,盘内图案分为四层,口沿为杂宝,二层饰八宝纹,三层为缠枝莲纹,内心为双凤纹。外壁为缠枝莲图案。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寿节桌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日万几</p><p class="ql-block">清代帝王多勤勉,特别是清前期几位帝王,每日理朝治政频有“自朝以至日中,视事十数刻,召对臣工十数刻,批阅奏本章十数刻”之时。理政有御门听政、常朝视事、批阅奏折、召见官员等多种形式,其中常朝视事最为普遍。避暑山庄内常朝一般设于正宫区澹泊敬诚殿,皇帝威坐正中,群臣行礼奏事。殿内为体现帝王尊威,通常陈设雕刻华美的龙纹宝座、屏风,简配寓意祥瑞、福寿的香筒、角端及仙鹤等器物。清帝升座上朝时,殿内庄严肃穆,皇权神授之景象尽显无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镀金山石鹤兽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暮史朝经</p><p class="ql-block">清朝历任君王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极为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教育。清宫规定,皇子6岁起入上书房学习,由皇帝亲选学识渊博的翰林、大学士任师傅,习学满汉文化及弓箭骑射。亲政后,除了处理朝政、批阅奏章,皇帝仍要继续学习,每天清晨请安完毕后开始早读,早读的内容一般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而在下午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诗文、书画兼有天文、数学、哲学、音乐、医药、物理等一系列自然科学。</p> <p class="ql-block">承德铜鎏金掐丝珐琅三足炉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种炉通常放置于大殿内两侧堂陛之上,用于焚香和美化殿堂,常常成对使用。承德铜鎏金掐丝珐琅三足炉的制作工艺复杂精致。其器身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彩色缠枝莲间饰万寿团花,以铜镀金象首为足、耳。炉身两侧为双象耳,象鼻向上卷曲伸展,形成优美的造型。全身镂空部分及象首均采用鎏金,光泽耀眼,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熙皇帝读书画像</p>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庄的经畲书屋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修建的一组园林——秀起堂的一部分,位于鹫云寺东北。书屋的名称“经畲”取自“三歲治田”的意思,寓意“晴耕雨读”的意境。乾隆皇帝在书屋题写了多首诗,其中一首诗中提到:“三间朴屋,倚嶙峋,额以经畲示有因。”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书屋的建筑风格,还表达了乾隆对读书和治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宴游娱乐</p><p class="ql-block">身为九五之尊的清帝王,也有如寻常百姓般的消遣娱乐。清宫娱乐项目颇多,琴棋书画、花鸟鱼虫、赏古听戏等等,其中历代清帝最倾心也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便是戏曲。清宫内有针对管理戏班的机构升平署,每逢时节,如立春、上元、寒食、浴佛、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祀灶、除夕、万寿等节令,都要上演与之有关的承应戏,足见清代皇家对戏曲的喜爱。避暑山庄内,有东宫清音阁戏楼及如意洲的一片云戏楼,小戏台更多。</p> <p class="ql-block">清音阁是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一座重要建筑,其建筑特征类似于故宫的畅音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清音阁坐南朝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戏楼高三层,每层高约5米,全高15米多。舞台宽17米,进深15米。其内部设计精巧,上层称为“福台”,中层称为“禄台”,下层称为“寿台”,三层戏台形成整体的立体空间,为皇家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承德铜鹤蜡扦是一件具有精美工艺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这件铜鹤蜡扦的底座为八边形多层宝座,最下层为花边足,施鱼子地和卷草纹样。其上数层依次用鱼子地和细夔龙纹、浮雕覆莲瓣纹、鱼子地团寿大夔龙纹、浮雕仰莲瓣纹、鱼子地和细夔龙纹,纹饰对称分布,极为精美繁复。台座最上层为栏杆式边框,用卷草式开光和葫芦宝珠装饰。台座上托起以银锤牒而成的山石,山石嶙峋堆垒,石上一对仙鹤顾盼相依,作弄翎鸣叫状,石缝隙中丛生灵芝,顶端数朵灵芝托花式烛盏,盏中有尖钉用于插入固定蜡烛。</p> <p class="ql-block">承德铜鹤蜡扦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展现了乾隆宫廷造作风格。其底座为八边形多层宝座,最下层为花边足,施鱼子地和卷草纹样。其上数层依次用鱼子地和细夔龙纹、浮雕覆莲瓣纹、鱼子地团寿大夔龙纹、浮雕仰莲瓣纹、鱼子地和细夔龙纹,纹饰对称分布,极为精美繁复。台座最上层为栏杆式边框,用卷草式开光和葫芦宝珠装饰。台座上托起以银锤牒而成的山石,山石嶙峋堆垒,石上一对仙鹤顾盼相依,作弄翎鸣叫状,石缝隙中丛生灵芝,顶端数朵灵芝托花式烛盏,盏中有尖钉用于插入固定蜡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甪端薰炉</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高33.2厘米 长20.5厘米 宽13.5厘米。铜质甪端熏炉,以兽首为盖,兽身为炉,两者组合即为甪端之形制。四足直立作器足,腹内空,以填香料,香气自甪口散出,全器形制古朴隽秀,包浆厚实凝重,是书斋焚香礼拜之佳器。「甪端」为中国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头有一角,早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即有此神兽形象之器物出土。以甪端为香熏约在明清时期流行,含有辟邪之意,在宫廷则象征皇帝之圣明,八方归顺,四海来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宫闱深处</p><p class="ql-block">根据康熙时确立的宫闱制度,后妃分为八个等级,其中皇后1名,居中宫,负责内治,下设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分居东西六宫。此外,贵人、常在、答应三级,没有定数。宫墙高隔,闱幕深深,冷峻的灰砖把这些大内深处地位尊贵的妃嫔们与喧哗市井分割开来,宫外难窥究竟。时至今日,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禁苑深宫的佳丽与帝王生活依旧引人生奇。一瓶一椅、一镜一毯,来临摹复景昔日帝后深宫生活侧影。</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巨轮永不停息,消逝的清王朝与皇室贵胄在承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壮丽的宫殿、堂皇的陈设、华贵的日常遗物、奇珍异宝,映现出昔日奢华的皇室生活。复原的宫殿局部布置、日常用品的展示,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进而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有了全面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么近,那么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末到河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