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五十一

银发少女

胡同里的记忆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5日,北京的天气有些阴霾,但我依然决定无论如何我也要去一趟五四大街,一方面是想去参观期待已久的北大红楼博物馆, 二是去看看阔别35年的居住地美术馆后院的弓弦胡同22号,我曾经于1978年2月至1989年12月在这里居住,过去这么多年了,一直就是想看看它是否还存在?现在变成啥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一进街口就看见这里有个雕塑,这肯定是新修的啥意思没看懂,所以我都不知道该从哪儿进入胡同里去。记得过去在这个街口的不远处有个国营的早点餐馆,一毛钱就能吃上油条和豆浆,老北京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找了半天发现这个小胡同是当年买煤气罐的地方,从这里可以进去</p> <p class="ql-block">真没啥大变化就是比过去还凌乱</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原来住的弓弦胡同,墙上面有个牌子标注了这个胡同的历史,说实在过去住在这里还有真不知道这里还是个🈶故事的胡同。从2022年3月,这个胡同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说,在历史长河中,弓弦胡同曾有过不同的名称和归属。明代时,它隶属于保大坊,当时的名称为弓弦胡同。到了清代,它归属于正白旗,名字依然沿用。民国时期,这个名称依旧被沿用。原本,弓弦胡同是东黄城根北街通往美术馆东街的交通要道,然而由于美术馆的建设,胡同的通行路径被截断。1965 年进行地名整顿时,西库司胡同和双辇胡同的一部分被并入到了弓弦胡同内。目前,弓弦胡同内的建筑主要是居民住宅区,胡同并不是很大,原著居民也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号,一看过去就是大户人家,台阶都这么高</p> <p class="ql-block">这是整个胡同的面貌,简直不可想象,当年可没有这么乱。</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对着南北大街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还说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我当年入住的22号,现在里面只有三家人有两家还是本地的,我当年住的是从这里进入有个三层小楼,是个筒子楼,有公共厕所,每家负责打扫一个星期来回轮换,也挺闹心的。小楼就在美术馆的后院,当时是我们单位的宿舍,据说是50年代初期盖的,那个小楼还是水磨石地板流光锃亮,层高3米,大窗台可以直接看到美术馆和五四大街。</p> <p class="ql-block">估计这都是后来自己改造的,跟这个院子里的一个大叔聊了聊,他的房子也就20多米,老两口住,生活还方便,屋里有取暖设备买菜要去比较远的地方了,当年我都是去东四菜市场,北河沿大街上有个副食店,过年时候去那里排大队买3毛8一斤的带鱼,凭票。</p> <p class="ql-block">这是胡同的出口处,当年我们就是得把垃圾拿到胡同口大垃圾桶去。那时冬天取暖都用蜂窝煤,要从大街口运到胡同口,然后自己再往楼上搬可费劲了,我住二楼,每年为搬蜂窝煤都累的够呛。</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住的小楼在美术馆的后院,所以美术馆要收回扩建,我们就陆续搬出了去,现在胡同与美术馆之间砌了一堵墙给隔开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五四大街的最中间那段,是北大红楼博物馆的所在地。过去我每天上下班都从这里经过,那时里面是个单位占着,几乎没有人问津,如今成为了北京中轴线上的红色旅游胜地,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目前整个楼层都开放了,实物,内容,照片极为丰富,有些展品是首次亮相,非常值得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四大街尽头街角的一栋楼,记得当年这里是有一个公共澡堂子,那个年代洗个澡都得去外面,除非单位有浴池,记得洗一次是5毛钱,有拖鞋就是那种木制的,自己带毛巾和肥皂,有个小柜子放衣服很简陋,但是水量不错。</p> <p class="ql-block">从街角拐进去走不多远就是当年我们单位办公的地方,后来我们院在建国们地铁站边上盖了办公大楼我们才搬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们单位对面的红旗杂志办公地,现在不知道干啥用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曾经住过的一条胡同和经常走过的一条大街,在我曾经的印记里还是那么清晰,时光流过但美好记忆犹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