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琼山大坡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56周年

海南薛武鹰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我们在府城“琼台福地"石牌坊前集合,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岁月未老 </p><p class="ql-block"> 青春依旧</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9日,这是个这初冬的时节,我们下乡原大坡公社大坡大队的部分知识青年,从府城琼台福地集合,乘车前往琼山区大坡镇,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坡大队56周年。参与者共有24人,其中:1、大队青年场6人:云建海,云小郑,韦中雄,钟家琪,陈继郁,林明侨。2、大般村6人:吴清河,吴清江,陈继通,薛武鹰,黄守基,李育宽。3、明湖村8人:郑振驹,张家彪,张秀美,吴玉兰,李梦珍,黄文苏,黄守健,胡秀玉。4、老村4人:洪海银,吴秀珍,杜家仁 ,林明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24人,先后到明湖村、大般村、迈葛村(原先下乡大队青年场23位男知识青年居住地)和老村这四个知青点。在青年村干部的带领下,看望了老村民,共同回忆述说当年相处的鱼水情谊,大家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1968年11月19日)晚上的府城体育广场,由琼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办,“热烈欢送琼山县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大会。全县有2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报名上山下乡,到琼山县各公社乡村插队落户务农。与会的有即将明天首批下乡的知青和家长、师生以及各届人士一万多人。首批下乡的知识青年代表洗茂源,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激起不断的热烈掌声。接着由家长代表、接收知识青年的农村代表和府城(当年的红城公社革委会)领导讲话。最后,由琼山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玉棠(军管会主任)讲话。会场上,口号声和掌声连接不断,真正体现了在那个年代激情燃烧岁月动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11月20日、星期三、农历十月初一),200多名知识青年集中在解放路(今忠介路)的府城公社大院内,列队步行至文庄小学的海 榆路东门段,乘卡车下乡。当时是下乡红旗公社的洗茂源,手捧着毛主席的标准像,和下乡大坡公社的薛武鹰,手捧着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走在列队的前面。沿途街道两傍,县革委会组织了二千多名的各届人士,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政府发给每个知识青年一双劳动鞋(是红城公社企业用汽车轮胎制作的,同时还根据各位知识青年家庭的不同情况,赠送蚊帐、棉被、草蓆、卫生衣和水桶等生活物资)。 </p><p class="ql-block"> 当年洗茂源和薛武鹰,手捧着象这样的毛主席标准像和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走在下乡知识青年队伍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20日我们第一批26名知识青年,下乡到大坡大队青年场后,从府城、海口先后分批下乡到大坡大队的知青有49人,从广东潮安县到大坡大队插队的18人,共67人。</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我们在迈葛庙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p><p class="ql-block"> 芳华已逝夕阳正好 </p><p class="ql-block"> 五十六年前,我们也曾经是有“梦想”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老三届”高、初中生。响应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分批来到大坡公社大坡大队青年场、大般村、老村和明湖村插队落户务农。我们都领悟了人间的冷暖、甜酸苦辣,一生走来,脚下的路有勾也有坎,跌跌撞撞,有人哭了又笑,也有人笑了又哭,有多少遗憾心中留。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己过了古稀之年,不知不觉己偷偷染白了少年头。我们的故事是:童年遇天灾,同学少年却读书不能,青年下乡务农千艰万苦,返城又遇改革,下岗自谋生路,赶上计划生育只生一个。人生坎坷不易,岁月的丝线,开始装帧了我们流年那本书的前半部,剩下的后半部及编后,有长也有短,因人而异,何时装帧就留给后人去弄吧。 但现在能有那一份安逸闲适的生活,也许正是我们这代人向往那本书的编后。 在这人世间,我们都是过客,现在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日期,不知道自己的报废时间。所以,拥有一份恬静从容的心态,过好每一天,迎接一个春暖花开、艳阳高照的明天,欣赏岁月美,共享人间福,才是我们想要的。</p> <p class="ql-block">  相聚多开心,岁月如梭,白了少年头。</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我们在迈葛村大榕树下合影留念。这棵大榕树,己有500多年的树龄了。当年我们下乡时,都在这里乖凉、下棋,并在旁边修建一个排球场打排球。</p> <p class="ql-block">  回眸知青路 善待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现收集大坡大队知青下乡56年间,各自摄影的部分相片和经历资料,发表在这篇美篇中,供参考娱乐。</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0日,大坡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在大般村聚会,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搭起门楼,挂着横幅,热情接待下乡大坡大队的知识青年,回乡参加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大坡大队知识青年,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聚会时,合影留念。</p> 明  湖  村 <p class="ql-block">  明湖村的下乡知识青年,回到村里当年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合影留念,现在己建新房了。</p> <p class="ql-block">  明湖村水塔。</p> <p class="ql-block">  明湖村的村景。</p> <p class="ql-block">  明湖生产队的村民,和下乡到该村里的知识青年,在纪念下乡50周年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湖生产队知识青年合影留念的影集。重温当年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倾诉久别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感受那如老酒般醇厚绵远的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晚造刚割稻的时候,刮起台风连续下雨,收割的谷子无法晒干,眼看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口粮就要长芽发霉。当明湖村的知青和村民,用炒谷子的方法来挽救粮食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正是这些眼泪,把知青和村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浇灌我们之间这棵友谊“长青树”,使它生长了半个世纪还是那么的茂盛。</p> <p class="ql-block">  明湖村知青收藏的部分珍贵影照花絮。</p> <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己风华不再,青春己逝,但那一段知青生涯,依旧是那么刻骨铭心,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我们,是那么纯真、那么意气风发,时光穿越把我们带回到当年的青春模样,想起来是多么的心酸,也是多么的自豪,青春万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拖拉机上兴趣勃勃的留影,那时是多么憧憬实现农业机械化啊!</p> <p class="ql-block">抚今忆昔,情系明湖小溪韵。</p><p class="ql-block"> 当年着装朴素的女知青,一点也不比现在“女星”差。</p> <p class="ql-block">  同是在一条小溪边,前后五张照片的对比,展示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咀嚼着那时的清苦和甘甜,方觉得今天情感的真谛。</p> 老   村 <p class="ql-block">  老村的新旧水塔。</p> <p class="ql-block">  老村的村广场。</p> <p class="ql-block">  老村的老村长王辉成,代表村民向知识青年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  老村村民和知识青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老村的槟榔长势喜人。</p> <p class="ql-block">  老村原来加工“土糖条”的“糖寮”,己拆了种上椰子树。</p> <p class="ql-block">  老村生产队的村民,在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时,和下乡该村里的知识青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老村生产队,是由老村和大垦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的个老苏区村庄,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日本侵琼时,对二个各有近20户人口的村庄,实行“三光政策”,使大垦村的仅剩2户、老村剩仅7户人家的小村庄。在解放战争时期,该村里的经常为琼崖纵队送粮食等物资。解放后合并为一个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在老村附近的几个村庄,同样是受到日寇的“烧杀掠抢”,其中尖顶村被杀只存一户人家,后搬到下坡村落户。</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和老村部分村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p><p class="ql-block">——摘自毛主席《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老村的王辉成,是海口东枫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王辉成在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二个妹妹,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知青吴汉兴看在眼里,经常到他们家去帮忙。有一次还买了一斤猪肉,给他家送过去,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也算是帮了他们家的一个大忙。知青回城后,吴汉兴不久就下岗了,家庭生活很困难。王辉成经常给吴汉兴家送农副产品,多次送钱,帮助他解决孩子上学、生病住院等问题。他们两家的鱼水情谊,成了大坡地区传颂的“你送我一斤猪肉,我还你十头猪”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下乡到老村的知识青年,在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老村生产队的村民,设晏招待回乡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原下乡大坡公社大坡大队和树德大队的知青聚会,纪念上山下乡35周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9年2月,大坡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参加琼山县文艺会演后,全体队员合影留念。相片是邓孚运保存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参加演出的女队员中有:明湖知青黄丽珍、美占知青吴健新(己故)、大坡卫生院护士毛玉兰和中税回乡青年陈惠卿。</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参加演出的男队员中有:美占知青邓孚运、大坡中学老师占文雄、大坡财务所干部王习吕和大坡卫生院医生胡其义。</p> 青 年 场、大 般 村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村民,放鞭炮迎接知识青年回村。</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村民和知识青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村民的加工厂。</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民房。</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的1968年11月20日,我们一行26人,大的刚20出头,小的才12岁,就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第一批来到大坡公社大坡大队青年场。有12位男生住在迈葛村叶保㐵家,3位女生住在昌口村吴川甫家,11位男生住在迈葛庙。后因工作原因,13人:吕先映、吕先放、吴清江、吴清河、李育宽、黄守基、陈继通、林国财、钱汉谦、伍照春、薛武鹰、詹伯声、韩裘光(己故)于1969年4月1日安置到大般村,其他13人:云小郑、云建海、韦中雄、钟家琪、陈继郁、林明霞、林明侨、许泽、郑云芳、王业群(己故)、胡善义(己故)、张耕田(己故)、饶全成(己故)留在青年场。我们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在农村的历程,是一部生动、复杂、坎坷的历史书籍。我们承载着共和国的一切天灾与人祸,是古今中外稀珍的人群,曾经走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路。我们最为宝贵的、燃烧过理想火花的青春年华,留在大坡的那片红土地上,可以说无愧于那个时代,知青与大坡人民心连心。</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共和国同龄,于1968年11月20日下乡(当年19岁),转眼间时间己过56年了。</p> <p class="ql-block">  感概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人就这么快就变老了!</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海南百年一遇大台风的影响下,下坡田洋大水漫过田垠,在下坡小学上学的十几位孩子不能回家。以吴清河为首的大般村知青,在齐腰深的水中,涉水一里多地,把孩子们安全背回村。这是当年吴清河背回来仅9岁的符月龄,四十多年后,外嫁女符月龄和老知青吴清河再次喜相逢,一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五十六年中,我们从农村出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成家立业的每一步,都记载着我们铸造美好人生的艰辛。我们还有什么酸甜苦辣没有尝过?!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知青的情怀,大坡人民的情谊,总能支撑着我们度过无数孤独的夜晚,陪着我们穿过黑暗,照亮明天。历史会永远铭记,大坡这块红土地上,曾经有知青。</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岁月,伴着我们这代人青春的脚印,已渐行渐远。但从照片看自己和其他的人,再从镜子里看看自己,真是回眸时光知味,细品岁月沉香,知青们一生执着的挚爱永存。百年修得同船渡,五六修得知青情。人生没有下辈子,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怎么快活怎么过,不要愧对我们的余生!</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原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大般、老村和明湖四个点的知青聚会,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与干部和村民代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原下乡大坡大队大般村的部分知青,在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原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大般、老村和明湖四个点的部分知青聚会,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原下乡大坡公社各大队的部分知青在大坡东昌农扬聚会,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知青下乡45周年活动时,与村民在迈葛村大榕树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8日,大坡大队青年场知青许泽,琼山中学66届高中毕业的高材生,去广州参加广东省知青积代会时,在农讲所摄影留念,现定居香港。</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1日,薛武鹰、邓孚运与大坡明湖、树德美占村的知青美女合影留。</p> <p class="ql-block">  吴清江,随同哥哥吴清河一起下乡时刚满13岁,小学生。下乡在大般村9年,熟悉所有的农活,是竹器编织的高手,经常和村民一起挑“谷笼”到文昌大昌和新桥墟出卖挣工分。参加工作后,自学成才,在海南电网公司苍英变电站当站长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是个竹器编织加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过去大部分人都懂得编织竹器,下图的竹器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可惜当今那些懂编织竹器的老人基本上都作古了,懂得编织竹器的人也很少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将失传。</p> <p class="ql-block"> 迈葛庙简介</p><p class="ql-block"> 迈葛庙,座落于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昌口村迈葛小山村的坡地上。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至今己已有219年了。相传许多年前,大坡地区饥荒瘟疫,民不聊生,纷纷逃亡外乡谋生。懿美(冼)夫人,不仅能带兵打仗,还精通医理,就在此地搭草寮,架锅煎药,免费为百姓治病,消除瘟疫,还资助百姓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从此人们便在此种上榕树,并经常在地上插香跪拜。到了嘉庆三年,人们为了纪念懿美(冼)夫人的功德,便在草寮的原址建了迈葛庙,建庙的古碑还保护完好。在上世纪破“四旧”时,庙被昌口生产队当作队仓库。知青下乡后,十一位男知青被安排在庙里住宿。改革开放后,1981年进行简单的维修,2001年5月11日,琼山市政府古迹修复办公室,批示同意把迈葛庙作为古迹修复。2015年春节后,村民王辉成、李恩孝、罗孝新、杨慈芳等人,先后发动群众捐款60多万元,历时一年多,把迈葛庙建设成现在这么雄伟的殿宇。</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岭南少数民族大首领冼夫人在海南庙馆有434座,迈葛庙是其中的一座。冼夫历经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的安定和海南的崛起做出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她极高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原旧迈葛庙。破“四旧”后,当作昌口生产队仓库。知青下乡后,作为知青宿舍。他们是:薛武鹰、郑云芳、伍照春、韩裘光(己故)、吴清河、吴清江、许泽、韦中雄、云建海、云小郑、林明侨等十一位男生住宿在庙等,其中林明侨睡在用土砖砌筑成的神台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1993年我们纪念知青下乡25周年活动,回迈葛旧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4日,吴清河、吴清江、黄守基、陈继通和薛武鹰等五人,回到迈葛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捐款扩建迈葛庙,感恩当年能在旧庙里住宿过平安无恙的时光。这是新建迈葛庙捐款榜及知青碑文。</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村民捐款维修后的旧迈葛庙。这是1993年我们纪念知青下乡25周年活动,回迈葛旧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下乡期间,26位知青都安然无恙。这是知青向神像上香,敬拜以示谢意。这是1993年我们纪念知青下乡25周年活动,回迈葛旧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1月,知青下乡3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青年场住地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古庙前的大榕树,树龄有八百多年了,我们曾经在此树下纳凉下棋,谈古论今。</p> <p class="ql-block">  钟家琪,是1966年海南中学初中毕业的高材生。1968年11月20日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务农10年。自学成才,多次被评为十佳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高级中学教师职称,任府城中学副校长多年至退休。她爱人韦中雄也是一起下乡的知青,琼山中学66届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他的俩在大坡青年场结婚,育有一个女儿。75年下半年韦中雄招工到甲子糖厂工作后,钟家琪带着女儿在青年场边劳动边照顾女儿三年多,其中的甜酸苦辣,只有他们夫妻俩人体会到。到了78年12月招工进入教育战线,成为一名教师。后来,他的的女儿,不负重望考上中山医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1月纪念知识青年下乡30周年活动时,和村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云建海,小学毕业十四岁下乡,自学成才,获得高级中学教师职称,任海南中学教导主任多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大坡大队云建海等4人,参加琼山县文艺学习班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陈继郁,女,66届海南中学高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她在琼师附小学的时候聪明好学,曾经二次跳级升班,被称为“小神童”。她是府城中学任教师,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饮水困难,我们下乡时的1969年,曾经挖过一口“知青井”,但解决不了问题,知青李育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2005年,政府计划分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知青李育宽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抓立项、申报、调查审批、资金调拨和组织施工的工作。经过工程队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挖井、配电和抽水设备的安装,解决了大般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我们大坡大队知青和村民的故事,是一部动人的“连续剧”,它的剧本,是几天几夜也播不完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李育宽,下乡大般生产队时是劳动的多面手,他是编织的竹器鸡笼的高手。经常和村民挑鸡笼去甲子镇销售挣工分,然后又买有100斤左右的蕃茨,走有15公里的路挑回来,以补贴粮食所不足。他招工回府城后,最后的工作单位是琼山发展和改革局,职务主任科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吴清河和吕先放,当武装民兵背着苏式步枪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琼山县知识青年办公室,1968年11月13日颁发给黄守基的上山下乡证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坡公社大坡大队大般生产队,发给黄守基的记工分本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琼山县知识青年办公室,1968年11月13日颁发给陈继通的上山下乡证书。</p> <p class="ql-block">  大般生产队13位知识青年,在空闲时间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是琼山县文化馆记者陈振璠,在1969年11月拍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  琼山县文化馆记者陈振璠,在1969年11月,给大般生产队拍的集体照片。</p> <p class="ql-block">  郑云芳1968年11月20日下乡大坡青年场,1971年1月入伍当兵。</p> <h3>吕先映,小学毕业下乡时14岁,自学成才,靠个人艰苦奋斗,任海南亚泰星集团副总裁至退休。</h3> <h3>云小郑,小学毕业,十二岁下乡。</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伍照春是66届琼山中学的高材生,曾代表大般村知识青年先进单位,在琼山县知青积代会上作发言。这是伍照春代表大般生产队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在琼山县知青积代会上的发言材料的封面图。</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琼山县文化馆的记者陈振璠,在大般村“卡路”为薛武鹰、伍照春和韩裘光(己故)拍的照片。尽管时光己过了56年,但那是难忘的知青岁月,是我们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8日,原琼山县下乡知识青年、回乡青年、社队干部及家长代表,参加广东省知青积代会全体代表,在广州“农讲所”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大坡大队青年场许泽(一排左一)、明湖村黄丽珍(二排左四)、大般村政治队长符国才(三排左一)、大般村薛武鹰(三排左二)、树德大队美占村邓孚运(三排左五)等五人,是原大坡公社的知青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这是薛武鹰1969年12月,参加广东省知青积代会时,在广州毛主席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盖纪念印章的毛主席语录本。下图是用过的“知青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吕先映保存原琼山县知青办发的棉被和自己用过的“知青碗”。</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曾经住过迈葛村叶保㐵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钱汉谦,初中毕业后下乡,爱人是大般村人。</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份,我们第一批下乡到大坡大队青年场的部分知识青年,合影留念。</p> <h3>2017年11月19日,14位知青回到大坡迈葛庙,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知青在庙前留影。</h3> <h3>知青和村民一起合影。</h3> <p class="ql-block">王业群(己故)、云小郑、云建海和老房东的孩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坡大队青年场老场长、94岁的符祥蕃(己故)和知青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知青云建海和迈葛村老房东王春兰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迈葛村老房东,王春兰,今年95岁。我们知青下乡时,23个男生都住在她家,还让我们知青在她们厨房里做饭(集体食堂),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吃,待知青如亲生慈母。</p> <p class="ql-block">  符国财,今年87岁。曾任中共大坡公社党委委员、大般生产队政治队长。曾经以贫下中农教育知识青年有贡献的生产队代表身份,于1969年12月份,出席广东省首届知青积代会。</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8日,符国财队长在广州农讲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9年10月份,符国财队长在琼山县积代会上的发言材料。</p> <p class="ql-block">  王俊女,当年大坡青年场的老员工,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处处关心我们知青的生活,耐心教我们知青学习劳动技能,是我们的好姐姐。</p> <p class="ql-block"> 难忘山猪昌</p><p class="ql-block"> 他叫阿昌从小死了爹,娘改嫁他乡,他被人家收养。13岁那年辍学自谋生路,他只能当半个劳动力。正是那年我们知青来到村里,不知怎的他老爱跟着我,命运把我们俩连在了一起。我俩一起劳作8亩水田,负责育秧、收割等农活。播种时,我喜欢在秧田四周撒个九十度角,他好奇地看着,又嫌我干活拖拉。有次刮台风,厨房顶差点都被掀掉,我戴着草帽在煮饭,他说到村外看能否抓到鱼。不一会他果然抓回一条鱼,靠着这条风雨红烧鱼,我俩也熬过了那场台风。他还没上过县城,有次回家我特地带上他。当班车经过南渡江大桥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左右张望。我回城后,阿昌还经常带着他种的香蕉和各种农产品来看我。近些年,还叫我回去抓阉鸡过年。</p><p class="ql-block"> 阿昌其貌不扬又是孤儿,人戏称“山猪昌”。可谁都没想到他却蕴藏着山猪那种勇猛顽强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为人正直善良,吃苦耐劳。加上有两个出息的儿子,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如今在大坡镇上盖起一栋三层楼;大孙女也考上大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三年前我们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阿昌是筹备组成员,积极出谋献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七年,和阿昌在艰苦的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这是我在知青生涯中收获的一份宝贵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守基</p> <p class="ql-block">  黄守基和大般村孤儿符之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原大坡大队党支部书记梁安椿遗像。</p> <p class="ql-block">  大般生产队长符国位和李玉花夫妇遗像。</p> <p class="ql-block">  大坡大队青年场最后一任场长谢晋益遗像。</p> <p class="ql-block">  原大坡大队四个知青点的村民代表、村干部,和我们24个回访知青,在白石溪“四季里美食店”,共进午餐。知青黄守基自带音响,吹口琴、唱歌,为午晏增加了活跃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编 后</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一场庞大运动。从1968年到1978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有3千多万人。而我们琼山县本县的知青,下乡到各乡镇插队的人数就有2670人,从外地到本县插队的有1576人(其中68年12月21日从广东省潮安县有315名知青和城镇无业人员),合计在本县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为4246人。下乡大坡大队的知青有49人,从广东潮安县到大坡大队插队的18人,共67人。因此,知青的情,战友的爱,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从纯真到成熟,从对手到手足,一坛岁月的酒,一首流年的歌,将永远拌随着我们。有时候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争气的泪水就掉下来了,这可能是老人多愁善感的原因吧。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过了古稀之年,但为什么仍然爱着“知青”这个称号?是因为我们做人脚踏实地,做事问心无愧,也是56年的知青情谊在我们的心中!正是:</p><p class="ql-block"> 岁月笔墨写春秋,</p><p class="ql-block"> 知青人生百年修。</p><p class="ql-block"> 珍惜缘分常问候,</p><p class="ql-block"> 健康快乐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吧!</p><p class="ql-block"> 薛武鹰</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