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兰州市简称“兰”、“皋”,别称金城,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北与武威市、白银市接壤,东与定西市接壤、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州接壤。</p><p class="ql-block">兰州市常住人口442.51万人。兰州市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具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河谷四种地貌单元,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公元前214年,设置榆中县,属陇西郡,为兰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兰州置金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p> <p class="ql-block">出发时两广丘陵一片绿色</p> <p class="ql-block">快到兰州市地面的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机场通往市区的路上,路两边就是这种不长树的,只有点小草的,此起彼伏的山包包。</p><p class="ql-block">机场离市区居然有70公里,是全国机场离市区最远的。</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自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是明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 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p><p class="ql-block">白塔塔身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 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 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山下为中山桥,二者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塔塔身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 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曲径通幽处。</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墙壁上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镇守甘肃内监刘永诚在白塔古刹遗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年(17 16-17 22)甘肃巡抚绰奇兴修。寺中白塔七级八面,高十七米,具有藏传佛教塔与中原密檐佛塔相结合的特征,各级每面均有砖雕佛像。寺内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三宝及两碑《岣喽碑》 (《禹王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酒泉侯建功摹刻,蝌蚪文,记述大禹治水的业绩。《修建北山慈恩寺碑记》,绰奇撰文,署理甘肃巡抚卢询书丹, 记载重修白塔寺等的经过,书法为行草,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有王羲之《兰亭亨序》的风格。 </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各种亭子</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母亲雕塑以东方女性善良、朴实、端庄、秀美的母亲造型和怀中戏水的天真幼儿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p><p class="ql-block">胸怀、生生不息以及中华儿女健康快乐、茁壮成长。雕塑上的独特鱼纹,源自甘肃大地湾的彩陶纹。寓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源远流长。雕塑由全国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于1986年建成,E十余年来享誉海内外。2016年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作品长6米,宽2.2米,高2.5米,花岗岩材质,总重40余吨。 </p> <p class="ql-block">兰州中山桥,又名兰州黄河铁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下的滨河路中段,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该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合作完成。桥的正式通车时间为1909年8月19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8年更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中山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上的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山桥上远观白塔寺夜景。</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山桥上远看黄河。</p> <p class="ql-block">兰州地铁</p> <p class="ql-block">兰州大学属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p><p class="ql-block">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最初名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自1929年至1944年,兰州大学又经历了三次更名。</p><p class="ql-block">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p><p class="ql-block">1960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与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兰州的历史文化符号。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其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由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桥的建造过程体现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所需的钢材、水泥等材料均从德国购置,通过海运到天津,再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最后分批用马车运到兰州。</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的发展风格和特征。2006年,中山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9年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p> <p class="ql-block">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冲击力的水利设施。丝州水车又称为“天车”“翻车”“灌车”,它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2006年5月20日,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流经兰州市区的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老店</p> <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代。"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来自陈和声、马保子。色、香、味的完美结合,让兰州牛肉面有了走向全国的底气。</p><p class="ql-block">"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p> <p class="ql-block">同时兰州牛肉面的面型分类很讲究,分为毛细、细、二细、三细、二柱子、韭叶、薄宽、宽、大宽等,有的细如丝雨,有的宽如玉指。</p> <p class="ql-block">兰州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兰州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兰州小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