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酒情缘</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武中奇题写厂名</p><p class="ql-block"> 袁立峰</p><p class="ql-block"> 江苏汤沟酒厂坐落在苏北平原的柴米河畔。当你走在汤沟柴南河大桥上,就可远远地看见汤沟酒厂的大门。大门古香古色,庄重大方,气势宏伟。门楼高约十多米,宽约八九米。楼顶是古式飞檐,上面盖着琉璃瓦,是典型的仿古建筑。门的两边各有四间平房和两个小门。八间平房的檐口也都盖着琉璃瓦。大门的上方有六个大字“江苏汤沟酒厂”,在厂名的末端,写着“武中奇题”,在“题”字的下方还有两枚印章。字体苍劲有力,浑厚稳重,更增添了大门的宏伟气势。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厂,是一个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大企业。</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八年后拍的厂大门,厂名为“江苏汤沟酒厂”,中间沒有“省”字。这按省里批文执行的。当年江苏四大酒厂的格式是一致的,分别是:江苏洋河酒厂,江苏双沟酒厂,江苏高沟酒,江苏汤沟酒厂。也就是全国皆知的江苏“三沟一河”。在八,九十年代“三沟一河”酒那可是风靡一时,为中国的白酒发展,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播,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当地财政支柱,为小康社会是作出丰功伟绩,它的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p> <h3>这是八八年之前拍的厂大门。上面的厂名含有“省”字,这是武中奇先生原来的题字,共是个七个大字。</h3> <h3>这是武中奇先生的题字原稿。</h3> <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讲究建筑的庄重,威严,就有讲究建筑名字的提款的格式与声望。大凡大的建筑物像宫殿,庙宇,商铺,工厂,企业等,都是由社会名流,文化名人,有的是当朝天子皇上,现代的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题写。这也标志着位置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名望的象征,效益的象征。象酒厂这样的企业,则知明度越高,越需要知明度越高的文化名人来题写。因为酒和文化名人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酒文化的象征。所以,汤沟酒厂就请当年的书法名家武中奇来题写厂名。要知道当初为什么会找武中奇来题写厂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p> <h3> 一九八四年,在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上,“汤沟特曲”一举夺得第五名。当时的全国八大名酒,有四个排在“汤沟特曲”之后。一时间,汤沟酒的名声大振,轰动了全国酒界。同年,在轻工部举办的全国白酒质量大赛上,“汤沟特液”和“汤沟特曲”又夺得了金杯奖和银杯奖。由于出了名,汤沟酒一直供不应求,成了市场上的紧俏产品,一度占领北京市场,分额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还被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选中,登上了南极长城站,成为在乔治岛上长城站落成典礼上唯一宴请国外佳宾的国产白酒。于是一九八六年国家又投入一千零九十二万元,用于扩大汤沟酒厂名优酒生产规模。在技改项目中,把酒厂的大门列为其中一项工程。</h3> <h3>一九八四年的五月,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了全国第四届评酒会。当年参加评比的就是五十三度汤沟特曲,就是照片上这款红色包装盒的汤沟特曲。在评酒会上沟酒特曲夺得第五名,享受国家名酒待遇。</h3> <h3>照片是三十八度“汤沟特液”,当年参加轻工部酒类大赛,并一举夺得金杯奖的是中间三百六十度园形商标的“汤沟特液”。黑商标为八六年以后的包装。</h3> <h3>这是“汤沟特液”和“汤沟特曲”所得的奖杯和证书。</h3> <h3>这是“汤沟特液”和“汤沟特曲”获奖证书。</h3> <h3>这是南报考察队赠送汤沟酒厂的南极考察纪念铜章。</h3> <h3>这是第四届评酒会前十二名的得分排序。</h3> <h3>这是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八年,汤沟酒厂上交税金占县财政收入情况。汤沟酒厂从八五年后,上交税金一直占县财政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达十余年,一个酒厂支撑着全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财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难怪淮阴当年盛传一句名言:当好县长,必须抓好酒厂!</h3> <p class="ql-block"> 搞什么样的大门?当年技改指挥部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考察,最后选中了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并在原南京师范学院大门的基础上加高加宽,行成了今天的大门。可是大门建好了,门上方的厂名由谁来题写呢?找文化名人题写,形成了共识。该由谁来题写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有的说,就拿现成的上海国画大师唐云的题字,有的说,唐云的字不耐看,金枪体不适合做厂名。有的说,请江苏的书法名家尉天池题写,他的知明度高,又是南师教援。有的说,尉天池的字有点咬牙切齿,不好看。有的说,武中奇的字稳重,适合厂名题写。争论的结果:请武中奇题写厂名。</p><p class="ql-block"> 武中奇,山东人,军旅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出了名,是我军知名的军旅书法家。赣榆县抗日山纪念碑上的碑文就是出自他手。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招牌,也是陈毅市长令其题写。当年,武中奇是全国书法协会会员,江苏书法协会的负责人。他德高望重,名声显赫。谁能请动武中奇呢? </p><p class="ql-block"> 八六年春节后,我到南京,住在丁山宾馆。晚上,我给表哥李瑞亭打了个电话,约他第二天到丁山宾馆来叙叙家常,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表哥名叫李瑞亭,江苏沭阳县沭城镇人,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解放初期在苏州交际处工作,五八年任无锡市委秘书长。时任南京市外办副主任,还兼任省外事领导小组成员。听说他是紧跟老省长惠浴宇,和原任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斗争的很激烈。在南京省级机关,当年提起李瑞亭,真是无人不晓。他文革时期落难过,造反派说他在苏州交际处期间,在毛主席睡的床下按装过窃听器,结果牙齿被打掉几颗,手腕被打断。文革期间被下放盐城农村劳动。他和我父亲关系不错,有一次他到灌南来,我亲耳听他讲说文革的事。他说:“解放初,苏州交际处经常接待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大个子,喜欢睡板床,为了使板床翻身时不发出响声,领导叫我用针筒灌上水,到床肚底下,对每个床缝之间都打水,这样木头一澎胀,床就不会发出响声。那里是装什么窃听器!”总之,他文革期间是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能健康地活着,也是他的造化。</p> <h3>照片左一为徐燕市长,左二市委书记李授章,左三为李瑞亭,右一为县委黄培彬书记,右二为姜立宽副市长,右三为黄冰副书记。</h3> <h3>这是八七年在汤沟酒厂,右二为李瑞亭,右一为虞盘泉,左一为袁立峯,左二为表嫂。</h3> <h3>这张是拍于汤沟酒厂的大鳖汪,是在向李瑞亭夫妇介绍大鳌江的美丽的传说。</h3>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他如约而来。中午在一起吃饭时,我就跟他说了酒厂的变化,特别是提到了大技改,说这次来主要是请人给汤沟酒厂的大门题写厂名的。他问我:“人请到了吗?”我说:“人是落实了,就怕请不动。”他接着问:“那人是谁?”我说:“此人在南京很有名望,而且南京不少部门和店铺都有他的题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中奇。”表哥听了我的回答,他哈哈大笑地说:“小表弟呀,小表弟,你请我吃饭的目的我知道了,不就是想我帮你请武中奇吗!”毕竟是老革命,不用点,一说就明白。我说:“听说你在南京的名气很大,不知道能不能请动武中奇?”他笑着说:“嘿,小菜一碟。明天中午你请客,我把武老夫妇都请来。”这事就这么轻松地定下来了。</p> <h3> 南京丁山宾馆坐落在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山上,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当年在南京流行着一句话:住在金陵,吃在丁山。意思是说金陵饭店的住宿条件最好,丁山宾馆的菜肴最佳。当时,汤沟酒厂和丁山宾馆的业务关系最好。汤沟酒厂在南京开会都在丁山宾馆,丁山宾馆宴请客人的白酒,都是“汤沟特曲”和“汤沟特液”。为了接待好武老夫妇,我特地和丁山宾馆的朱卫星经理,厨师长徐鹤峰作了交涉,并邀请他们一起陪武老夫妇。</h3> <h3>一九八六年和丁山宾馆朱卫星经理合影。当年,朱卫星是丁山宾馆副总经理兼攴饮部经理。</h3> <h3>一九八五年我和丁山宾馆歺饮部的厨师长徐鹤峰的合影。汤沟酒是徐师付的最爱,尤其是“汤沟特曲”半斤装小瓷瓶,更是钟爱無比。</h3> <h3>一九八五年在丁山宾馆的留影,身后小楼是丁山宾馆的卫生室和理发室。卫生室的刘医生和当年淮阴市计划委员会主任许志强是同学,她是涟水人。我们会经常光顾那幢小楼。</h3> <h3>这是当年丁山宾馆宾馆的主楼。照片拍于八八年。</h3> <h3>这张照片拍于一九八八年。</h3> <p class="ql-block"> 在约好的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左右,老表哥将武老夫妇两人请来了。武老看上去身体很硬朗,走起路来昂首挺胸,依然一副军人气质。两只大眼晴炯炯有神,浓浓的眉毛,花白的头发向后梳,一看就气度不凡。武老夫人很随和,和普通妇女一样。在攴厅落座后,表哥向武老介绍了我,并说:“今天就喝小表弟的酒,请武老尝尝!”这时丁山宾馆山的朱卫星经理接着说:“武老,汤沟酒是我们丁山宾馆的接待用酒,很受中外嘉宾的欢迎!”武老高兴的点点头。于是,我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箱五十三度特曲搬到攴桌前。武老见了,大声地说:“哪能喝一箱呀!拿两瓶就行了。”其实,我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做给武老看的。我拿出两瓶“汤沟特曲”放到武老面前,并向武老作了介绍:“这个青瓷瓶是宜兴生产的,叫梅花瓶,这个盖子叫唐僧帽,盒子是上海设计的。”武老笑着说:“这个字是谁写的呀?”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汤沟持曲》四个字是篆书。我说:“这是上海印刷厂家设计的,沒有请人写。”武老喔了一声,也沒有说什么。老表哥这时插话了:“小表弟呀,这篆字不好认,最好请武老给你们题写!”我立即会意,高兴地说:“那可求之不得呀,能请武老给我们汤沟酒厂题写,这是我们的福气,最好能请武老把我们汤沟酒厂的厂名给我们题写。”武老笑了笑说:“现在沒有笔兴呀!”当时,我也没有理解其中奥秘。老表哥接着说:“现在喝酒吧!”。 </p><p class="ql-block"> 当服务员打开酒瓶盖,一股特曲的醇香即刻飘洒在整个攴厅。武老不由自主地说了声:“好香啊!”在杯中酒斟满后,只见武老端着杯子在鼻子前闻了闻,又用筷子沾一滴在手掌中搓一搓,并放在鼻子前又闻了闻。我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是喝酒的老把式。在我们酒界,闻出酒好坏的是一流水平,喝出酒好坏的是二流水准。在喝了第一口酒后,只见武老把酒在嘴里咂了咂,又在喉咙里回了回。眉头一展,大声地说:“好酒!真是好酒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刚才武老的这几招,叫作评酒。按照我们酒界讲这叫内行。还沒注意,武老的第一杯酒就喝光了。于是,酒桌上热闹起来,你一杯,我一杯,一会儿,两瓶特曲酒就喝完了。武老此时很高兴,他说:“再拿一瓶,好酒,好酒,真是名不虚传呀!”武老真的是好酒量,从喝酒看,一点都不象七十多岁的老人。听说武老在战争年代,能喝几斤酒。酒壮英雄胆,这真是名不虚传。在饭后,我要送两箱特曲给他,被他谢绝了。</p> <h3>当年在丁山宾馆和丁山宾馆总经理陶明鑑一起评尝汤沟三十八度特液。陶总是东海县人,对汤沟酒也特别的喜爱,他后调南京中心大酒店当总经理,又把汤沟酒推上中心大酒店的攴桌。左为袁立峯,右为陶总。</h3> <h3>这是和朱卫星经理在评尝汤沟特液,左为袁立峯,中间为朱卫星。</h3> <p class="ql-block">武中奇的女儿武晓临也是书法家,现为中书协会员,山东青州书协主席。她的书法里有其父亲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武老走后,我有点纳闷。写就写,不写就不写。怎么还说“沒有笔兴”呢?表哥看我有点不高兴,笑着说:“武老己经答应了,难道你沒看出来?”我说:“他不是说沒有笔兴吗?”他接着说:“他沒有回绝你,只是说现在沒有好心情,待心情好了,会给你写的。有希望,有希望!”并说:“现在是二月,待到三月,南京的梅花山的梅花开了,武老肯定去赏梅,到那时你再来,到时再送两箱汤沟特曲给他,事情肯定沒问题”。经他这么一说,我也豁然开朗,:“行!三月份我一定来”。 </p><p class="ql-block">南京的梅花山,坐落在东郊的中山陵。梅花山的梅花,有上万株,品种繁多,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梅园。每年三月初梅花开放,来赏梅的人很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南京人有踏青赏梅的习俗,也是放飞心情的极好时机。 </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我再次来到南京丁山宾馆。电话和表哥联系上后,他还是那句话:“明天中午你请客,武老夫妇我负责带过去。”第二天的中午,武老夫妇如约而到。中午仍然是喝的汤沟特曲,气氛热烈,心情愉快。在武老夫妇离开丁山宾馆时,我将准备好的两箱汤沟特曲搬到武老车旁。武老看了看,笑着说:“哈哈,还又喝又带呀!”这时,表哥说话了:“武老啊,听说你要到梅花山去赏梅,小表弟特意给你准备两箱好酒,为您赏梅助兴呀!”武老听后,哈哈大笑,也沒回绝。 </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个星期后,表哥的电话来了。:“小表弟呀,你的事情办好了,你明天到南京取字吧!”听了电话后,我高兴极了,是连夜赶到南京丁山宾馆。第二天,我和老表哥一起来到武老的住处。武老当年住在鼓楼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独家独院,庭院里有花,有树,环境很幽静。武老的书房很大,书房中放着一张很大的书桌,桌子上铺着毛毡,毛毡上放着文房四宝。当年,只见书桌上放了几十张小方块字,每个方块字大约有十五公分左右。武老开门见山的说:“字写好了,你自己挑吧!”真是军人作风,快言快语,也沒什么客套话。我走到书桌前,一看方块字分成八块,其中七块是字,另一块写着:“武中奇题”,在题字的下方盖有两枚印章。武老的意思是叫我从八块中各取一块拼成:“江苏省汤沟洒厂”,未尾是一块:“武中奇题”。我站在桌前看了又看,就是下不了手。表哥看出来了,我是在为难。他忙说:“武老啊,小表弟是书法外行,还是请你帮他挑吧!”表哥的话,帮我解了围。只见武老走到桌前,在八块字里各挑一块,拼成了:“江苏省汤沟酒厂”和:“武中奇题”。随手拿了个大信封装了起来,亲手交给我。:“不要把它折了,回去后把它裱起来,用的时候放大就行了。”拿着武老递给的大信封,一股暖流湧上心头,不愧是一个老革命军人,不愧是一代著名书法家,不愧是受到人们崇敬的老前辈! </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武老题写的字,是宜兴陶瓷厂烧制的。大门全部搞好后,成了汤沟酒厂一道亮丽的风景,重要客人来访,重要会议结束,以及慕名而来的人,都会在大门前留个影,把汤沟酒厂,把汤沟美酒永远地留在脑海里,留在记忆里!</p> <h3>这张照片拍于一九八六年,是省,市,县三级主管部门来厂验收企业升级。当年规定,企业达不到升级验收标准,不得参加全国第五届评酒会。所以当年企业十分重视,把企业升级当作企业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照片上右一为省轻工厅食品公司的张克己高工,左一为县经委朱副主任,左三为市轻工公司张霞红(朱淮民)科长,右三为袁立峯。</h3> <h3>这张照片拍于一九八六年。当年北京轻工业部食品局的肖处长带領李高工和王工程师来汤沟考察。左五为肖处长,左六为李高工,左三为王工程师,左四为省轻工厅总工,全国白酒专家组组长沈怡方,左二为袁立峯。右一为虞盘泉,右二为副县长周成华,右三为县长溪铁男,右四为市轻工公司副经理赵兴华。</h3> <h3>这张照片拍于一九八七年。一九八八年要举行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所以会前省轻工厅邀请全国白酒评比专家组成员到江苏(三沟一河)来指导工作,各地都很重视,每到一厂,县领导都会陪同考察。前排右一为专家曾纵野,后排右二为专家于桥,后排右三为县委朱永钊书记,前排右二为县委副书记花法荣,前排左四为袁立峯。</h3> <h3> <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