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铁兵纪事】下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和平岁月/滦河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1980年前后几年里,天津严重缺水。</p><p class="ql-block">天津一天要消耗二百万方水,但在缺水的日子里,一天只能供应一百万方。</p><p class="ql-block">有些工厂,因为缺水,不得不停工。</p><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因为地下水抽得过多,造成地面下沉。</p><p class="ql-block">享有盛名的小站稻,因为缺水,不能种植,水浇地变成了旱地。每到春旱,全市闹水荒,居民只能喝加入海水的又苦又涩的咸水。有人调侃: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p><p class="ql-block">水,严重威胁着天津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从黄河借水。途经几个省,行程两千里,还要动员沿途千百万群众让水、护水、送水。一方水送到天津,价值一元钱,借了三亿五千万方水,花了三亿五千万元。</p><p class="ql-block">中央决定,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的水引到天津去,解决天津水荒。</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要通过许多水库、水闸和水渠,通过滦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分水岭——这就需要开凿一条隧洞,这也是引滦人津的关键工程,长达九千六百九十米,连同穿过横河与黎河的管洞,共计一万三千米。这个长度,超过国内任何一条引水隧洞,比铁路隧道还要大。</p><p class="ql-block">根据专家估算,按当今国际国内施工水平,这么大的长洞,至少也得五年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可是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提出要求,全部工程两年完成。他们有自己的道理,他们要讲效益,他们非常清楚,引滦入津,时间就是效益,提前引滦入津本身就是提高经济效益。提前一年引滦人津,就可节省三亿五!</p><p class="ql-block">可是,有谁敢接这个工程?</p><p class="ql-block">铁道兵!</p><p class="ql-block">1982年1月,在这个北方最冷的季节,铁道兵八师,头上戴着羊皮帽,身披雪花,背着背包,抬着帐篷,踏着积雪,来到景忠山下安营扎寨,担负隧洞七千二百一十米的开掘任务,另外两千多米由天津驻军来完成。</p><p class="ql-block">时间紧迫。</p><p class="ql-block">虽然正值严冬,也要立即开挖斜井。十二口斜井,要在春节前打到正洞。战士们泡在泥潭里刨冰、铲雪、挖拉沟,一身泥水,一身冰渣,一个个冻得鼻青脸肿,手也叫冰碴划开一道道血……</p><p class="ql-block">工程按照计划进展,十二口斜井陆续在春节前打到正洞。</p><p class="ql-block">这时,引滦入津指挥部又提出要求:1983年10月1日洞成通水。</p><p class="ql-block">形势逼人。</p><p class="ql-block">在干部大会上,师长刘敏点起将来:</p><p class="ql-block">“解少文,你要把你们老虎团的精神抖出来,看看你们究竟是穿山虎,还是拦路虎。”</p><p class="ql-block">“是!”解少文应声站起,“师长放心,拿不下引滦工程我解少文提头来见!”</p><p class="ql-block">解少文是老虎团里土生土长的一只穿山虎,由连长当到团长,多少年都是在山洞里度过。高烧三十九度,医生叫他休息,他却跑到隧洞里。高烧一个月,他都是在隧洞里。他天天坚持在掌子面,随身带着一根木棒,这木棒既能撬危石、探炮眼,又能当米尺量进度,有时碎石掉下来,还可以抵挡一阵。他们团已经打了二十几公里隧道。全国六千米以上的三座隧道,他们团打了两座。</p><p class="ql-block">解少文回到团里,立刻把各营营长、连长叫来,当着大家的面,把全团两千七百米隧洞一一落实到各连,任务到连,定额到连,进度到连,奖惩也到连。他说:</p><p class="ql-block">“你们都听清楚没有,这叫承包责任制。谁超额奖励谁,谁欠账打谁的板子。”</p><p class="ql-block">在全团动员大会上,他要求指战员们快拿出铁道兵摔不烂、砸不碎的劲头来,使劲打,打倒困难!打通隧洞!打出军威!因为二十几年都是在山洞里度过,耳朵里整天炮声不断,天长日久,耳朵震得有点背,说话的声音总是很大。他点起将来:</p><p class="ql-block">“七连长,咱七连是有点小名气的,打通驿马岭,铁道兵授予逢山开路先锋连’称号;唐山抗震救灾,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抢险先锋连’称号;这回到了引滦,你要给我拿一个‘引滦入津先锋连’的称号来。有没有这个决心啊?”</p><p class="ql-block">“有啊!有……”七连的战士们回答。</p><p class="ql-block">“大声点,到底有没有决心?”解少文又问道。</p><p class="ql-block">七连的战士们全都站了起来,吼声如雷:</p><p class="ql-block">“有!”</p><p class="ql-block">战士们汇成一股铁流,流入隧洞。</p><p class="ql-block">风枪开启。</p><p class="ql-block">马达轰鸣。</p><p class="ql-block">飞沙走石。</p><p class="ql-block">山摇地动。</p><p class="ql-block">硝烟弥漫。</p><p class="ql-block">雾气腾腾。</p><p class="ql-block">战士们或立、或卧、或跑,打眼、装碴、推车,紧张万分。</p><p class="ql-block">隧洞,经常塌方。</p><p class="ql-block">十二号斜井,一个月塌方六十二次,平均每天有两次塌方要落到人们头上。</p><p class="ql-block">十二号斜井是全线最长、最陡的,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开掘任务由三营担任。营长陈正金,本来因为长年的艰苦生活,身体受损,已经安排他转业,就因为要完成这样一个困难大、风险也大的任务,领导又选中了他,而他也在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p><p class="ql-block">妻子何正桂得知,担心他的身体,说:</p><p class="ql-block">“你能行?”</p><p class="ql-block">“怕啥子嘛?”陈正金说,“这就等于上战场。今生今世可能就只遇着这一场硬仗打了,软塌不得!”</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患难夫妻。结婚才半年,陈正金就参了军。何正桂每日要服侍多病的老人,又要照料小弟小妹。在外,泥里水里要做活;在家,要喂猪养鸡,缝补浆洗,春米磨面,烧水做饭。男人的活,女人的活,她都得做,还要照看小女儿。前年随军时,还欠着千余元的债,都是老人看病花销的。随军后农村户籍的家属工作问题解决不了,她只好去做临时工,在货站上干装卸工的活。晚上孩子睡着了,她还要为从家属队分配来的战士工装锁扣眼。丈夫上引滦工地,她还是理解的,听说天津自行车厂,一分钟就能出一辆“飞鸽”,没有水,“飞鸽”也会渴死的。所以,丈夫走的时候,她说:</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都熬过来了。你放心去做自己的事,莫分心散神的……”</p><p class="ql-block">陈正金走后,每星期都写一封信来,都是报告好消息。有一回,陈正金的信晚了两天,何正桂夜里就做了一个梦,丈夫开凿的山洞塌方了……她惊醒过来,才知道是女儿的手压在了她的胸口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正金这个营遇到的塌方险情也确实多,他自己就已经负了四次伤。而这里的石质条件太坏了,1976年闹地震,景忠山上的寺庙被震塌了,十二号斜井就正处在这条断层带上。</p><p class="ql-block">三营还比兄弟单位晚到一个月。但在陈正金的指挥下,仅用五十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半年的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陈正金太忙了,一个月没有给妻子写信,何正桂的四封信都压在了他的枕头底下。</p><p class="ql-block">在斜井完工时,陈正金的旧病复发了。还是在襄渝线开凿隧道时,他成天泡在没膝深的水里,身高一米八的壮汉,体重从一百四十八斤直跌到九十六斤。脑袋剧痛,双膝红肿,抬腿迈步十分艰难,这才住进医院。医生诊断,陈正金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纤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脑病和胃病。大夫不敢相信,这样的人还能坚持打隧道。经过治疗,陈正金出院了,证明书上写着:禁止在高空、潮湿、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注意多休息,少烦躁。归队途中,陈正金把它撕掉了。</p><p class="ql-block">这次犯病,陈正金根本就没有想去医院。隧洞施工正是叫劲的时候,他不能离开。他只打了七次当归注射液,就拄着拐棍进洞了。每天上下班,要走二百零八米的斜井坡道,爬五百一十七级台阶,爬一趟相当于登一次三十层的高楼。一天至少爬四个来回,有一天爬了十七趟。下班回来,双腿疼痛难忍,他就倒插上门,又捶又揉,用热毛巾敷一敷,以便能够坚持上班。</p><p class="ql-block">在一次爬石阶时,陈正金跌倒,费了好大的劲才支撑起来。战士劝说:</p><p class="ql-block">“营长,你这样会累瘫的。”</p><p class="ql-block">“不碍事!”陈正金笑着说,“瘫了,我还能爬嘛!爬,也要把滦河水引到天津去!战场上负了伤,见着敌人逼上来了,能不打吗?”</p><p class="ql-block">在制服一次大塌方中,陈正金连续苦战三十七个小时,两腿不能动弹了。但他仍然卧在离洞口只有八十米的那张木板床上,用那架通往现场的电话机,继续指挥施工。</p><p class="ql-block">教导员派人把何正桂接来了,看到陈正金人成了这个样子,手里还握着电话听筒“喂、喂”地喊着,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何正桂终于抹去泪痕,安抚丈夫:</p><p class="ql-block">“你放心养病,有我在哩。我不能替你指挥全营施工,还可以替你出力气嘛!”</p><p class="ql-block">于是,在洞口右侧,多了一个何正桂的茶水站,七岁的小女儿也成了义务服务员。进出洞口的战士,都能在这里喝到热茶水。他们赞扬说:“何大嫂的茶水站,应该更名为加油站。大嫂的影子在这里晃一晃,风枪也比往天叫得欢!”</p><p class="ql-block">何正桂笑了,说:</p><p class="ql-block">“莫说笑话了,我这才出了哪点子力!”</p><p class="ql-block">她闲不住,烧好了茶水,就去清理洞口的石碴。拉水泥的卡车到了,她又去卸水泥。</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治理塌方后,何正桂看见战士们从洞里出来,一个个浑身都是泥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她决定戴上安全帽,蹬上高筒水靴,也去爬那五百一十七级石阶,像战士一样,装碴运料……</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十一师,有一个多团的兵力,配属八师,承担隧洞下游十三、十四、十五号洞的工程任务。副政委韦彩猷来到这里,指挥协调所属部队的施工。担任十三号洞任务的三营,已经干了两个来月,一百二十九米的支洞,才挖了一半,到“五一”还有二十多天,拿下六十多米,挖到正洞,难!韦彩猷召开排以上干部会,他说:</p><p class="ql-block">“五一前,十三号支洞能打到正洞。我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人在地球上也就是几十年,总要留点痕迹。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们干引滦工程,就是要在地球上留下点痕迹嘛!”</p><p class="ql-block">他的话很简短,却拨动了人们的心,一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就住在担任掘进任务的十连,和战士一起住帐篷。二十四小时,四班倒,他顶了四班。以后,每天顶三班,剩下一个班睡觉。实际上,每天他也就是睡两三个小时。教导员劝他:这样干不行。他说:行,他身体好。可是,身体好也病了。累的,感冒发烧,一天吃不下半斤粮。连续好几天,谁劝都不听,照样去工地。他说:</p><p class="ql-block">“我这么高,这么胖,一天两天不吃饭,没问题。”</p><p class="ql-block">4月28日,十三号支洞打到了正洞。</p><p class="ql-block">十连担任十三号洞上游三百八十一米的掘进任务,和兄弟部队管区相连,必须按照规定的日期或者提前打到分界线,不能让流向天津的滦河水在这里截流。但是,这里的石质异常坚硬,一排炮响过,有时只炸掉几十厘米,一天的进尺超不过一米。</p><p class="ql-block">韦彩献提出,组织干部去八师老虎团学习。他们在洞里整整蹲了一个周班。从洞里走出来,韦彩猷问大家:</p><p class="ql-block">“都看清楚了吧?”</p><p class="ql-block">“都看清楚了!”大家回答。</p><p class="ql-block">“看清楚就好。”韦彩猷说,“我们也要这样干!”</p><p class="ql-block">每天四班倒,韦彩猷仍然顶三班。一天,放过一排炮,他正在扒碴,一块几百斤重的大石头掉下来,碰到他的安全帽,顺着他的脊背溜下来。他被撞倒,石头压在他的腿上。幸亏那是块弓形石头,压着他腿的地方,正是凹进去的那面,没有伤着。等战士们搬开石头,把他扶起来,他活动活动,又接着扒起碴来。</p><p class="ql-block">这个月,十连掘进六十五米,创造了整个引水隧洞掘进的最好成绩。1983年春节,副总理万里来引滦工地视察,在施工部队干部会上,提出三点要求:保证质量,加快速度,厉行节约。工程总指挥宣布:7月完工,8月试水,9月验收,“十一”通水。工期又提前三个月。</p><p class="ql-block">兄弟部队提出,引水隧洞3月底全线贯通。</p><p class="ql-block">十一师决定,所属管区,3月15日以前贯通。</p><p class="ql-block">但是,十五号洞上游还在停工。这是引水隧洞石质最差的一段,当掘进到一百二十五米处,遇到断层破碎带,都是片麻岩、石英石,还出现夹泥层和汹涌的地下水。工程指挥部派来了由十名工程师组成的攻关组。出于对部队的爱护,攻关组先后提出几种安全施工方案,可是费工、费时、费料,工期没有保证,施工部队不肯接受。</p><p class="ql-block">已经停工五十多天,再不能这样停下去。负责施工的副团长坚决主张弧形导坑掘进,指挥部攻关组反对,认为这种掘进方法,虽然比全断面开挖危险性小一些,但仍然不是安全的。韦彩猷则表示支持,他认为在这样的石质地带,开挖这样长的隧洞,本来就不安全。有如打仗,冲锋虽然危险,为了夺取胜利,一定要冲锋。根据铁道兵施工经验,采用弧形导坑掘进,只要安全措施跟上去,可以通过断层破碎带。干这样大的事业,不冒点险也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部队又开始掘进,韦彩猷首先到掌子面上去。攻关组质问:</p><p class="ql-block">“这样干谁负责?”</p><p class="ql-block">“当然由我负责!”韦彩猷回答说。</p><p class="ql-block">“出了大事故是要拘捕人的。”攻关组说。</p><p class="ql-block">“那就拘捕我吧!”韦彩猷说着,就把上衣脱掉,只穿一件衬衫,扒起碴来。</p><p class="ql-block">他整天泡在洞子里,他为战干们的安全捏着一把汗。每一个工班,他都要叮嘱,叮嘱了干部,还要叮嘱战士。</p><p class="ql-block">到3月8日下午4时,终于和十四号洞下游贯通。</p><p class="ql-block">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p><p class="ql-block">在开挖十一号斜洞时,突然发生一次大塌方,沙石砸灭了电灯,埋进去了正在施工的一个班。班长唐喜良沉着镇定,指挥全班战士互相救助。除一人牺牲,全部脱险。</p><p class="ql-block">过了不久,家里要唐喜良探亲结婚,领导批了假。喜糖买了,车票也买了,准备第二天动身。就在这个时候,装碴机司机病了,唐喜良坚决要求顶班。结果,在他工作时,隧洞顶,一块两方多的大石头,没有任何先兆,突然塌落,砸在了他的头顶上。</p><p class="ql-block">唐喜良就这样牺牲了,他的名字,和牺牲的战友们的名字一起,刻在引滦入津烈士纪念碑上。</p><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28日,铁道兵八师举行祝捷庆功大会,天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特发贺信,写道:</p><p class="ql-block">你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怀着为民造福的坚强信心,为天津人民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天津人民久尝缺水之苦,深知滦河水来之不易,饮水思甜,饮水思源,全市人民将世世代代铭记你们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全长9690米的穿山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中最艰险地段。铁道兵第8师、11师52团,担负开凿7210米的引水隧洞和1565米的明挖埋管任务。图为部队寒夜破冰施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凿隧洞任务艰巨,工期一再提前,施工部队先后打斜井11座,采取“长隧短打,多口并进”的施工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图为正在开挖中的第5号斜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输水隧洞宽5.7米、高6.25米,任务艰巨,施工连队展开夺旗擂台赛。第8师40团7连创造月掘进130米成洞100米的纪录,被铁道兵指挥部授予“引滦入津猛虎连”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最长的穿山引水隧洞——地下万米“水晶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3年8月,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两年全部完成。滦水南流入津门,甘甜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战士们欢庆胜利通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饮水不忘引滦人。9月11日这天,天津人民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隆重举行通水典礼。天津人民铭记子弟兵创建的丰功伟绩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景忠山下树起纪念碑,在海河与新开河交汇处建起感恩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和平岁月/京九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提出裁军一百万,被裁减的部队就包括铁道兵。</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26日,由胡耀邦主持的办公会议,认为邓小平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把人员并入铁道部基建队伍的意见是正确的,完全同意。军委办公会议、国务院都要坚持贯彻邓小平的意见。会议并要求余秋里、刘建章把书记处的意见转告吕正操,指出他长期坚持铁道兵的意见是不对的,缺乏全局观念。</p><p class="ql-block">不久,邓小平再次指出,撤销铁道兵决心已定,不说二话。杨尚昆也在一份文件的批示中写道:“我意尽快办好铁道兵的移交工作,拖下去不好。”</p><p class="ql-block">吕正操文化大革命前任铁道部部长,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文革”中,以监护审查名义,他被非法拘留、关押达七年之久。复出后,没有再回铁道部,1975年8月,担任铁道兵政委职务。作为铁道兵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吕正操非常了解这支部队的精神面貌,因此在铁道兵的编制问题上,他曾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主张,即把铁道部的工程局都改为铁道兵,因为铁道兵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便于统一指挥,吸收铁道部的基建队伍,可以加强自身的技术力量。当邓小平提出要减部队,他也同意裁减铁道兵,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仍保留铁道兵属军委序列,恢复铁道部对铁道兵在业务、技术上的统一领导。</p><p class="ql-block">最后,中央还是决定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p><p class="ql-block">1982年4月,吕正操主持铁道兵常委会议,建议中央军委、国务院在铁道兵的撤销命令中,说明铁道兵部队是好部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党为人民都做出很大贡献。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光荣的可歌可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当撤销铁道兵的命令正式下达后,在铁道兵机关礼堂,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司令员陈再道宣读完命令后,他说:</p><p class="ql-block">“同志们!铁道兵撤销了,我们的队伍还在,我们的事业还在!铁道兵的历史功绩,永垂不朽!铁道兵的创业精神,永放光芒!作为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我是光荣的!”</p><p class="ql-block">一支征战的铁军,1984年1月,改称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又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p><p class="ql-block">在刚刚改工的日子里,可谓步履艰难,困难重重。许多单位,在半年的时间里,发不上工资,拿的仍然是当兵时的津贴费。有的虽然发了工资,也是从银行贷款。陈再道致信厦门市委,要求给在厦门的原铁道兵部队找个活干;铁道部陈璞如部长致信山东省委,要求为在山东的原铁道兵部队早些安家……</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一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数万人开始修建大同至秦皇岛铁路的一期工程,北京至大同,这是一条开行重载单元列车为主的运煤专线。</p><p class="ql-block">此后五年时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担负了国家十五条铁路建设和技术改造任务,其中有六条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即先后完成了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和通霍铁路的收尾配套工程,建成了兖石铁路、海伊铁路和塔韩铁路。接着,又承担北京至秦皇岛即大秦线二期工程、包神铁路、商阜铁路、同蒲铁路等九条铁路的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最艰巨的工程,是修建京九铁路。</p><p class="ql-block">早在1958年,周恩来即向毛泽东建议修建北京至九江的铁路。滕代远和吕正操也极力主张修建这条铁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把吕正操召到中南海去,让吕正操谈修建京九铁路的看法。吕正操说:</p><p class="ql-block">“京九铁路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笔直笔直地直达九江。”</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听笑了,说:</p><p class="ql-block">“怎么,你的意见和总理的意见差不多哩!”</p><p class="ql-block">吕正操也笑了,说:</p><p class="ql-block">“若是和总理的想法差得太远了,我也无法给总理当铁道部长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谈话一贯幽默,说:</p><p class="ql-block">“你吕正操是修铁路上了瘾的人,修那么多铁路如果没地方放了,我就把铁路放你家里去。”</p><p class="ql-block">吕正操也以幽默的话语对答,说:</p><p class="ql-block">“俺老吕家可没那么大的地方放铁路,要放,就放在你家和总理家,因为整个国家都是你们的家啊!”</p><p class="ql-block">修建京九铁路的构想,从这时就产生了。毛泽东几次约滕代远和吕正操到中南海去,谈论修建京九铁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吕正操说了这样一段话:四川护路运动引发了一场革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革命必须多修铁路。没有铁路,就没有新中国的经济革命。这是互为作用的一对因果。</p><p class="ql-block">后来,因为修西南铁路,直到1973年12月26日,京九铁路的九江长江大桥才开工,计划六年工期,1979年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但是,因为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只在江心建了十座桥墩,整个工程便停下来了。</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5日,京九铁路孙口黄河大桥开工,京九铁路工程重新启动。</p><p class="ql-block">1992的10月5日,铁道部在京西宾馆召开京九铁路建设工作会议。部长韩杼滨讲话,题为《奋战三年,贯通京九,谱写铁路高速大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11月4日,韩杼滨来到原铁道兵大院即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机关,动员这支队伍参加京九铁路的建设。他是一名老铁道兵战士,1944年1月参加铁路工作,那年他刚满十二岁。1948年,他参加了铁道纵队。他了解铁道兵这支队伍,了解由这支队伍改编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因此,让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京九铁路建设中,承担了最艰巨的吉安到定南段,这也是京九线的重点工程。韩杼滨说:</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把京九铁路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就是因为这支队伍特别能战斗,能攻坚,能打硬仗、恶仗!”</p><p class="ql-block">京九铁路江西境内吉安至定南段的会战,是在吉安打响的。吉安位于赣江中游,西面是井岗山,东面是赣江。1930年2月,毛泽东写了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p><p class="ql-block">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p><p class="ql-block">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队伍开向吉安一线,其壮丽场景与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攻打吉安,可以说同样壮丽,不同的是那时是战争,创建苏维埃政权,现在是搞建设,修铁路。</p><p class="ql-block">吉安赣江大桥,全长二千六百五十米,有七十二个桥墩。大桥正跨在石灰岩与红沙岩交界处,溶洞成串,暗河纵横。在这种地方修桥,每个桥墩基础都必须钻孔灌注混凝土桩。</p><p class="ql-block">七十二个桥墩,要打下五百八十一根直径为一至一点二米的钻孔桩,总长一点七万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打一米,都要克服许多困难。</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号桥墩位于赣江江心。为了便于施工,采用筑岛围岩法,加固加高岛面至标高四十七米。结果在4月,洪水上涨,围岩被冲垮。再把围岩筑起,又被冲垮。洪水连涨三次,围岩被冲垮三次。第四次把围岩筑起来。每筑一次围岩,都要运进几千吨片石、上万吨黄沙。这里距江岸虽然只有四百米,但是为了抢工期,许多打桩工人一个月没有上过岸。</p><p class="ql-block">工期确实紧张,从1993年4月20日正式开工,到1994年7月1日铺轨,总共是十四个月零九天。若按正常工期,这样的大桥,需要三十八个月。</p><p class="ql-block">担任这一任务的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六局三处,自开工后,党委书记陈业君多次来到工地,有一次一住就是三个月。在一次誓师大会上,他讲着话,竟得了脑血栓,一只手不能动了。他把话讲完,全场掌声响起,他另一只手拍起桌子,以代鼓掌。已任十六局局长的韦彩猷,更是十几次到大桥工地现场办公……</p><p class="ql-block">更有天字号工点,阻挡在京九线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位于江西省南康和信丰县之间,一个叫龙回的地方,要在这里修一座岐岭隧道。隧道全长二千五百三十六米,软弱围岩达四分之三以上,其难度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尚属罕见。当地人说岐岭是龙的故乡,大山里卧着一条沉睡的龙,隧道正从龙心穿过,凶多吉少。</p><p class="ql-block">1993年4月1日,隧道进口开工。半个月后,进洞的掌子面已经形成。可是,就在第二天,洞顶仰坡出现裂缝,而且迅速扩大,以至裂到洞顶。接着,一种泥不像泥,沙不像沙,水不像水,石不像石的东西,开始从山腹中流出来。</p><p class="ql-block">正洞施工受阻。</p><p class="ql-block">有关技术部门组成技术攻关小组。但是,经过数月研究讨论,问题并没有解决。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说:如果说京九线是天字第一号工程的话,那么岐岭隧道就是天字第一号工点,一定要全力以赴,攻克难关。</p><p class="ql-block">信丰有位好心人,找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四局京九铁路指挥长余文忠,劝说道:</p><p class="ql-block">“给山神磕几个头吧,或许能帮你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余文忠压制住心中的怒气,坚定地说:</p><p class="ql-block">“我没有时间给山神磕头,我相信的只是科学!”</p><p class="ql-block">有关专家云集岐岭,专门研究隧道进口软弱围岩问题。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多项技术攻关方案,正洞施工得以正常进行。</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担负隧道出口施工任务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八局三处,一号斜井出现大塌方,全部是烂稀泥。参照隧道进口技术攻关方案,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突破难关。</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15日,岐岭隧道贯通,比施工组织计划提前四十五天。</p><p class="ql-block">和岐岭隧道几乎同时开工的营盘上隧道,在京九铁路吉安至定南段的隧道施工中,遥遥领先了一年之后,突然遇到了巨大的难关。</p><p class="ql-block">这一条隧道,地处兴国县境内,穿越的是一片低山区,全长一千二百八十六米。主体工程计划于1994年7月底完工,工期为十六个月。担负这一施工任务的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七局二处。</p><p class="ql-block">二处指挥长胡芳龙,大大小小的隧道,他打了不少,却从未见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有这么丰富的,隧道上面八米,就是老乡的鱼塘。1994年4月21日下午,隧道口出现大塌方,洞中有四名职工正在施工。</p><p class="ql-block">正在医院里拔牙的二处指挥部党委书记王坤忠,听说塌方,嘴里流着鲜血,急忙跑到隧道口。他和胡芳龙一起指挥抢救,利用探照灯对准尚未封死的通道,指挥洞中的四名同志朝外撤退。不到一个小时,洞中的四名同志撤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十分钟过后,隧道再次塌方,将洞口全部封死。</p><p class="ql-block">两天后,又一次塌方。处理这两次塌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刚刚处理完后,又塌方了。</p><p class="ql-block">接二连三的塌方,拖住了工程的后腿,营盘上隧道由先进变为后进。</p><p class="ql-block">十七局指挥长郑余近,几乎不离洞口,他心里想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营盘上隧道,挡住京九铁路的道。</p><p class="ql-block">胡芳龙想尽一切办法,防止营盘上隧道再次出现塌方。哪怕是出现小的塌方,他也会成为京九会战中的失败者。</p><p class="ql-block">终于,11月8日,营盘上隧道贯通了。</p><p class="ql-block">还有十七局修建的泰和赣江大桥、十二局开凿的雷公山隧道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京九铁路,位于京广、京沪两大干线之间,北起北京,南至深圳,途径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等省市,与香港九龙相连。干线全长二千三百八十一公里,包括天津至霸州、麻城至武汉两条联络线,共长二千五百三十六公里,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长大铁路干线。</p><p class="ql-block">在开工前,韩杼滨曾经深情地讲过:由铁道兵改编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中,仗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抗美援朝中,在敌人狂轰滥炸之下,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餐露宿,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铁道兵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条件又十分艰苦的干线建设,像东北的森林铁路、西南的成昆铁路,还有青藏线、南疆线等,在最艰苦的地方,都是铁道兵冲在前头。这支队伍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队伍,是一支强大的特别能战斗的建设大军。这支队伍是非常可贵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接着,韩杼滨强调说:</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所以在今天的铁路大发展中,我们才敢说硬话。”</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硬话,具体指的就是:奋战三年,贯通京九!</p><p class="ql-block">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京九铁路建设中,确确实实打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1年9月5日,京九铁路孙口黄河大桥开工,京九铁路工程重新启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什么把京九铁路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就是因为这支队伍特别能战斗,能攻坚,能打硬仗、恶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京九铁路建设中,确确实实打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铺轨机来啦!人们欢呼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