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家乡情结受到特别的重视。原本中国文化就是讲究家国文化、故土文化,因为这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中国家国文化在新世纪得到了更多的强化。</p><p class="ql-block"> 在这大好形势下,我也创作了不少散文、报告文学。这些文章大都围绕家乡洪湖的文化资源。我把地方的文化、人文资源作为文学资源进行创作,为的是重塑地方的文学景观。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作这种很有主体追求且很有意义的尝试和努力,为增加家乡的美誉度进行着艰辛地创作。</p><p class="ql-block"> 地方的人文资源怎样成为文学创作资源?这是从事人文历史创作方向的人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整理、耙梳、甄别、考证,这些,对非历史学、非文献学专业的我来说,确实有难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明确,人文历史创作方向的作者,并不是学者,文学创作的目的也不是为学术发现,当然也不是去照抄历史文献资料,凑合成不伦不类的文章,而是要以自己的文学性的讲述动人以情。</p><p class="ql-block"> 文学与历史的区别,就在于文学不具有历史的真实。如果具有历史的真实,就是历史了。如果只是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不一定符合历史的真实,则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历史和文学之间没有高低之区别。历史有时可以是艺术,而艺术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当然这种历史并不是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在创作《陈友谅佚事录》一书的时候,用了实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物习俗、相关联的故事。以可信性与传奇性相融合为基本特征,虚实杂揉。好比是架通历史和文学的桥梁,一头通向历史,一头通向文学,表达出作者以及老百姓对人物及事件的褒贬、爱憎,因而它富于人民性。</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烟雾中,把一个人物与事件的来拢去脉搞明白,弄清楚,则是相当困难的事。如果当事人已不在人世了,或者巳经过了好几代人了,许多事情连他后人也说不清楚了,作者便会为此付出很大努力,到处釆访,到处查找相关的史料,到处进行实地考察与调查。直到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含族谱上搜索的资料),访谈录和实物、实地为支撑,才能创作出好文章来。</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不曾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因此便不图名,不图利,反而贴钱。我写作纯属爱好。</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写作不是闭门造车,凭空虚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对文学的基本尊重,对写作发自内心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此,写作爱好者必须具备如下品质:</p><p class="ql-block"> 宁静。宁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经常写作的人,心可以沉寂下来,外界的一切繁闹,都渐渐隐退,只有内心是强大的、自信的,是波澜不惊的。一切负面的、有害的情绪都会排斥在外。</p><p class="ql-block"> 善良。经常写作的人,必定是善良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悲天悯人,记录现实的那些小人物,把生活中的点滴化作文字,展示给人看,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社会,赞美那些美好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善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秉笔直书,坚持扬善抑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自在。经常写作的人,必定是一个活得自在的人。具备一种不强求,不自卑的从容自在。不受人左右,不怕人诱感,身心特别自在、愉悦。</p><p class="ql-block"> 敏感。经常写作的人内心很敏感,善于思考,想象力特别好。同样一件东西,一般人只看到了这是一件物品,而经常写作的人则通过这物品可以想到相关的很多事情,很多相关的故事和人。</p><p class="ql-block"> 富有。经常写作的人,必定是一个富有的人。这种富有当然是指精神和内心的富有。写作能满足心里的那份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些日子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经常写作的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绝对是个精神很富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笔捧卷走天涯。”只有经常写作的人,才有这种感受和气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那些正直的、有影响力的作家写的多是怀抱天下的思想,是心系百姓的情怀。大美的文字绝不是欲望,而是劝诫、引导与歌颂,让人向善、向光、向明;让人弃恶、弃暗、弃污。</p><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载什么道?载民生的疾苦,载天理循环,载人间善爱,载柴米油盐,载江湖庙堂。如果你写的文章载的是一夜暴富之道,一场艳遇之道,这样的文字,确实迎合了浮躁社会心理下浮生众相的浮云富贵的追逐,却屏蔽了理性社会规则下理智群体的理想人生追求,更是对文学高贵属性的一种糟塌和亵渎。</p><p class="ql-block"> 作家是什么?我以为作家是用自己的文字、行为与思想,为社会树立正道,为时代激发新道,为历史留下大道,以推动人类进化,社会进展和历史进步。因此,真正的作家,永远担负着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担。相反,那些自诩为作家的人,他们搞文学创作,就是为了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人民领袖,污辱中国人是西方所讲的应该清除和灭绝的“垃圾人口”。凡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对这种所谓的作家是深恶痛绝的,也为中国真正作家们所不齿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系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工农兵的”方向、道路重大原则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搞文学创作,必须传承《讲话》精神,铸立文艺创作之魂,创作出能彰显信仰之美,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7日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湖北省洪湖市人,194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现任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和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顾问。</p><p class="ql-block">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桃李芬芳报春晖》,另外完成了《我们拥抱大自然》、《洪湖英烈小传》、《陈友谅佚事录》、《洪湖放歌》、《洪湖历史文化名人述略》等书的创作。此外,近三年,《早间顿悟》已写了二千多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