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景仰 义化长昭 ——客家人文鼻祖程旼

程为民

<p class="ql-block">程旼公像</p> <p class="ql-block"> 百世景仰 义化长昭 </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文鼻祖程旼</p><p class="ql-block">摘要:程旼祖上“五胡乱华”时衣冠南渡,程旼于刘宋时期辞官南迁,是首批入粤的客家先贤,有了程旼才有程乡;程旼教化乡民、以德化人的高尚品行对客家后世影响重大,是客家人文鼻祖、是客家先祖中德高望重的佼佼者、是世界客属名贤之一。程旼以德化人的思想品行是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程旼是"百代儒宗"、"人伦楷模",是名副其实的客家人文鼻祖。</p><p class="ql-block">关键词:程旼;梅州;客家人;以德化人。</p> <p class="ql-block">一、程旼故里探源 </p><p class="ql-block"> 程姓,西周时期(前1000年左右)伯符又名乔伯授姓,封地称程国(有河北广平、河南洛阳上程聚和陕西咸阳程邑三说,具体地点尚未最终确定),以国为姓。至周宣王(前827年)时,其五世孙(有传为八世)程伯休父出任大司马,封爵安定侯。史料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安定郡,共辖12个县(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彭阳等县地)。从东汉到北朝时期,安定郡先后属于凉州、雍州、秦州、泾州,隋初废。 </p><p class="ql-block"> 安定地区由大师马程伯休父派兵驻守,保卫西北疆域,且程姓人连续九代人(第六至十三世)世袭安定侯至隋初。不但巩固、拓展、保卫了中原西北疆域,这期间有程姓将领、士兵及从程地进入安定的程氏族人,在安定这片土地发展经济,繁衍后代起了重要作用。从此形成了程氏人口较集中的安定郡望之地。在安定这片热土上,程氏先祖抛头颅,洒热血,英勇保卫了这片故土;艰辛茹苦,勤劳耕耘,创建了生存家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建立了程氏第一个堂号,也是总堂号“安定堂”的不朽丰碑,成为慎终追远的根基(程旼一脉的堂号一直沿用“安定堂”)。 </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十四世程婴,救孤存义,为历代忠义之楷模。至三十六世程炅,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任弘农郡、宏农郡太守(今灵宝市)。当时的弘农郡位居函谷关,为当地主要交通要道和军士要地,汇聚了众多军马和人员,是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中心地域,也是老子《道德经》诞生地。程旼一脉谱记:其远祖由甘肃平凉迁入弘农灵宝。说明其先祖居住在安定郡下辖的平凉地,至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族攻入安定郡内,郡治徙美阳(今陕西扶风县法门镇)。这应该是程旼先祖从安定郡迁居弘农灵宝的直接原因。而弘农郡的主要腹地是一个极具生息的小盆地,程旼先祖与其他程氏宗族人员在此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客家程氏堂号</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文鼻祖程旼(公元419~518年),依据梅州客家程氏族谱记载,其祖上居住在河南司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南四十里境)。2024年5月经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世界客家总会、洛阳市客家联合会、程旼文化研究促进会及程旼后裔代表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史料,召集史料研究人员、专家,召开论证会,确定其祖根地位于灵宝市南约四十里的朱阳镇朱阳村。依谱记程旼祖上因“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影响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衣冠南渡,应为其曾祖一辈迁至建康(南京)。由此可知,至其曾祖在灵宝居住时间大约有二百余年(公元111~318年间)。因后有据说是其祖父在建康督促程旼学《春秋》等四书五经。由此推断:其祖上为官宦衣冠之家,程旼生于建康,聪慧並熟读儒家经典。 </p><p class="ql-block"> 因此,为颂扬程旼客家人文鼻祖和客家文化精神,定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为“程旼故里”极为恰切,符合历史事实,为进一步研究程旼客家文化奠定了真实的坐标原点。</p> <p class="ql-block">灵宝市朱阳镇论证会</p> <p class="ql-block">二、 为何南迁与抱负</p><p class="ql-block"> 1600年前,程旼正生于社会纷争、朝代频繁更迭的时代。他熟读四书五经,在苦读《五经》之中,他悟出了一些精髓:于《诗》必先知男女赠答之辞;于《书》必先断其句读;于《礼》必先除去自身陋习;于《易》,必先知易字有数义,不当虚衍卦名;然后治《春秋》。《礼运篇》中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应为自己的座右铭,从而使他逐步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p><p class="ql-block"> 程旼习经致用、济国济民的思想越来越强烈,24岁那年,程旼在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五经》考试,高中《春秋》典籍的经魁。在当时的吏部尚书、好友谢庄的推荐下,程旼当上了撰史学士。按照刘宋政权的职官制,撰史学士与著作郎、士林学士、直省学士,同为侍读侍讲,级别是从四品,主要职责是为皇帝阅读五经时释疑解惑。</p><p class="ql-block"> 而当时的刘宋皇朝,至宋文帝晚年政权纷争激烈,互相残杀,以暴制暴,文人志士无法施展才华,儒家思想被边缘化。致使刘宋皇权内外交困,危危可及。程旼心急如焚,抛开当时文人学士不干预朝政的陋习,冒着舍弃身家性命的危险,毅然多次上疏宋孝武帝刘骏,建言治国之策:“对外应以和,对内应以仁。”和,即指与北朝之北魏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偃旗罢战,让百姓得以喘息;仁,即对内要实行仁政,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之仁政耳。”另,在对待皇室、宗室、臣子的问题上,也应采取“亲亲为大,相互亲爱”,不要动辄刀光剑影,杀戳不止。程旼的上疏,激怒了暴虐无道的宋孝武帝,他一怒之下,非要杀了程旼全家不可。此事让侍中谢庄得知,多次劝解宋孝武帝请息雷霆之怒,程旼本是一番好意,为了宋国江山,只是方法不对,就让他辞官去吧,放他一条生路。宋孝武帝准奏。因刘骏的残暴及多变,随时威胁到家族的身家生命,程旼为了家族的安危,说服族人举族毅然南迁。</p><p class="ql-block"> 此时在公元466年前后,程旼46~47岁,正常已有孙子辈了,从曾祖迁建康(公元318年)至466年,历时148年,六代繁衍一百多人,也置有了自家产业,只有危及生命安全,才会变卖家产举族迁徙(绝非因战乱、饥荒所致)。</p><p class="ql-block"> 程旼在刘宋时期为官前后二十几年,从宋文帝自初重文用儒时的强盛至刘骏时的衰败过程中,看到了儒家思想对治国的重要性,更坚定了自已的思想。对刘宋皇权的施政方针心存不服,必须要找一个远离皇权干扰的地方,以自己的想法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从而证明自己。 正是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有自己的想法与抱负,是程旼绝然不同于陶渊明隐居桃源地,悠然见南山的避世做法,才有后来的“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为此程旼从建康经皖南、江西鄱阳、赣州等地,一路顺流而行,走走停停,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原始生态的社会地域,最后辗转定居于南越荒蛮之地:南海义安郡属坝头(即今梅州平远县坝头)。</p> <p class="ql-block">程旼故居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三、义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程旼一家到达平远只剩下40-50人,沿途有生病及留下的家人。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峦,交通闭塞,人迹稀少,人穷地瘦,旧习固守,民风刁悍,这里土著(畲族、瑶族)杂居,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百姓还过着刀耕火种、蒙昧混沌的生活。程旼心里很清楚,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並非易事,他通过了解,基本定下自己的指导思想:首先立足自己族人,站稳脚跟,带动别人。更需要解决温饱、语言、识字通理、移风易俗、逐步发展等问题,才能改变整体社会现状。因而他采用了:</p><p class="ql-block">1、是立</p><p class="ql-block"> 程旼带领族人开荒拓土、打石头,依山傍水处兴建民居,不同于当地土著人在山上或山坡搭棚而居。开垦耕地,以中原农耕技术,深犁浅种,按时令播种水稻並种植瓜果蔬菜,使自己家人丰衣足食。不同于当地土著人的刀耕火种。一家人辛苦建基的过程,让当地乡人刮目相看,认同了这家南迁的中原人。</p><p class="ql-block">2、是和</p><p class="ql-block"> 程旼谆谆教导其族人要与土著居民“和邻睦好”、勤学土著语言,鼓励通婚、结亲,程旼的团结、吸收、融合的指导思想,使南迁汉人以我为主的同时,采取吸收融合的宽容做法,赢得民心,並逐步把中州话与当地语言有机结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话。</p><p class="ql-block">3、是本</p><p class="ql-block"> 程旼为了改变当地人的思想,力办私塾,教人识字明理,传播儒家文化思想,教化蒸民。程旼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泥土资源,向百姓传授砖、瓦烧制技术,帮助他们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教会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温饱问题。还手把手教乡人磨豆腐、蒸糯米酒等,使乡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使人们都人心向善,以人为本。</p><p class="ql-block">4、是化</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时不时因为生产、生活中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群吵、群殴事件时有发生,身为一介“布衣”的程旼,面对这样的艰难状况,不气馁、不退却,力行教化。对待事情以理据正,秉义宽怀,感化他人。</p><p class="ql-block"> 程旼通过若干年力行,实践其抱负,融合、改变了当地南蛮土著及畲、瑶族人的思想品格,他兴办私塾、教化乡民、解决矛盾、济困扶危、开辟山道、兴修水利、传播儒家文化和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切实让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好的社会形态蔚然成风。程旼以德服人、以德化人,以人为本、秉义宽怀的做法,倍受人们所尊崇,后来甚至达到神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程旼公祠(明朝时县令所建)</p> <p class="ql-block">梅州丙村镇大雅村“义化程公祠”</p> <p class="ql-block">四、记程旼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关于程旼在南蛮建居开拓新天地、改良农耕技术增产增收、兴办私塾教化蒸民等方面的事迹,已见于诸多报道和文章,在此不再重复。在此叙几件程旼的事迹,从侧面了解他的所作所为。</p><p class="ql-block">1、兴修水利除隐患</p><p class="ql-block"> 南方雨水多,又地处山区,遇大雨时经常出现农田被淹,严重时还出现山泥倾泻等灾害。程旼早期受到共工治水思想的影响,知道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程旼居住的山旮旯门前有条河(即今平远县坝头河),河床很大,两岸有数千亩良田。晴天时河水碧波荡漾,静静地向东流淌着,可每遇到山洪暴发或特大暴雨,这条河就变成了另一张脸孔:河水汹涌咆哮,卷起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围。随后,洪水漫无边际,泛滥成灾,河堤被冲毁,农作物被淹没,房屋受浸乃至倒塌。无家可归的群众,只好跑到地势较高的山上去避难。而一旦出现干旱天气,这条河又是另一张面孔:河床干涸,农田干裂,农作物减收、歉收,乃至颗粒无收。目睹这一切,程旼心里十分难受,主动开仓拿出家里并不多的口粮救济灾民。同时,还帮助不少灾民在倒塌的废墟上重建家园,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发展生产。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水患和旱灾,程旼提出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治水方略。他拿出大笔银两,积极发动百姓治水。他亲临且吃住在堵塞河堤决口的施工现场,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指挥群众挑石、挖泥取土,修堤筑坝,疏通河堤,抢险加固,确保堤段安全,变水害为水利。在程旼的带领下,堤围、堤段被加固加高了,帮助当地百姓战胜了一场场洪涝灾害的严重侵袭,经受了一次次洪水之后灾荒的严峻考验。水害变成水利,百姓得以受益。当地群众对程旼无不交口称赞,后来把这条治理好的河流命名为“程水”(后又称柚树河、坝头河)。</p><p class="ql-block"> 但是,程旼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又发动群众修筑山塘、水库,开挖水圳、涵洞、开渠、凿池,垦荒、辟山道,建起凉亭。据记载先后兴建水利设施达99处,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确保一方平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宋代徐庾《咏程乡》诗</p> <p class="ql-block">2、修身养德、秉义宽怀、感化乡民</p><p class="ql-block"> 程旼严格要求自己,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己切实践行,他做到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以此作为教化他人的榜样和准则。他经常教化乡人,人要修身立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怀仁爱之心,孝敬父母、长者,善待他人,崇义扶弱、敬重他人、轻财重礼、相互沟通理解;要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积德行善,勤俭持家。每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美化心灵,提高道德素质,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他把那些深奥的道理用极为朴实、简明、通俗的语言讲给百姓听,让大家易于接受,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平日里,他生活相当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衫布衣。可他却总是乐善好施,乡邻乡亲在生活上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只要跟他说一声,他二话不说,倾力帮助。他仗义疏财,即便遇见叫花子或挨饿路人,他也会解囊相助。时间一长,乡人又称他为“程善人”。</p><p class="ql-block"> 程旼有个习惯,逢年过节前,都要到住家对面的坝头圩赶集,顺便了解民情,救济疾苦。隔河相望的一个村子里,住着阿河、阿水两兄弟,由于父母去世得早,家中自小无人管教,于是养成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习气,生活非常艰苦。眼看年底,便想向程旼借钱过年。便可怜巴巴对程旼说:“程伯,眼看年关就要到了,我们家到现在都没米下锅,能不能借点钱让我们过个年?”程旼深知这两兄弟好吃懒做,搞得家里一贫如洗,也想趁此机会给予适当教育引导,便说:“你们两兄弟平日里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借再多钱给你们都无济于事。”兄弟俩齐声哀求道:“看在我们父母双亡的份上,先借些钱让我们过个年吧。”程旼道:“借钱可以,但你们得答应我一件事。”兄弟俩说:“可以。”程旼说:“人生下来,就要勤劳节俭,自食其力,不然,谁能养活你们呢?更何况,你们兄弟俩人高马大,不缺胳膊不少腿,如果不偷懒而辛勤耕耘的话,上苍是不会亏待你们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黄土变成金。”阿河兄弟听罢,感触良深:“程伯,我们保证听您老人家的话,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程旼暗自高兴,问:“要多少钱?”阿水脑筋灵活,眼珠转了转,伸出两个指头。“两贯,我这里方便。”程旼说。阿水回答道:“不,是廿贯。”廿贯?连阿河也吃了一惊:廿贯可买上千斤粮食呢!老二是怎么啦?“钱是小事,但为人要信守承诺。”程旼说,“我这里只剩两贯钱,你们先凑合着买些粮食。余数,下午到我家来拿吧。只要你俩从今以后,忠诚老实,努力生产,即使还有暂时困难,我也会帮助你们的。” 兄弟俩接过程旼递过来的两贯钱,到坝头圩买了些柴米油盐,便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午时刚过,兄弟俩又兴冲冲地来到官窝里,准备再带回程旼答应的十八贯钱。但他们还未入门,就听见程旼对儿子说:“快到你母亲房中柜里拿十八贯钱来,阿河兄弟过年急用。”“爸,阿河兄弟过年,两贯钱也足够了。”“这个我知道。但明年开春后,他们兄弟俩耕田种地、买种子等没钱怎么办?”阿河兄弟俩听到程旼父子的对话,偷偷地溜回了家。想不到第二天一早,程旼的儿子亲自送钱上门,说:“这是我爸交代过的。”说罢,把十八贯钱交给阿河兄弟俩。阿河兄弟俩经过一番商量,精打细算,除了添置部分农具和购买种子外,还将大部分钱买了两副木匠工具,准备农闲时从事木匠活计。还特意制作了一块木牌神位,每逢初一、十五,都向神位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兄弟俩从此勤劳俭朴,日子也逐渐宽裕起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一长,大家才得知程旼是个曾在都城为官、满腹经纶、隐居不仕的宋史学士,不由自主地对这位有德有才的高人肃然起敬,亲切地称他为程处士。由于程旼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深得乡人信赖和爱戴。遇到邻里纠纷、家庭闹矛盾乃至打官司的事,百姓首先想到的便是程旼:“咱们找程处士论理去!”百姓们宁愿不到就近的官府,而甘愿绕弯路找程旼调解。如书中记述的一件事:快,程伯,虫蚁坳快出人命了!当程旼了解实情后,这就是水不通,山地穷所造成的,为了化解二姓矛盾,解决根源问题,程旼花钱买下了虫蚁坳这块地方,然后分给二姓公用,号召他们一起将水圳拓宽灌溉农田,不再是穷地。温饱解决了,两姓适龄男女婚事也不难了,更有程旼的庆贺钱。从此,好邻居还有了好名字,虫蚁坳变为“双义坳”。</p><p class="ql-block"> 程旼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困难,还将当地人的愚蛮行为转变为宽容和仁义。宋代徐庾诗《咏程乡》以赞叹程旼的德行:“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每次程旼都能以人性化的态度,主持正义,明辨是非曲直,做到公平、公正,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解释工作,采取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化解矛盾,让双方乐于接受、心服口服,或息事宁人握手言和,或破镜重圆重归于好。对于做坏事者,他从不呵斥、谩骂,而是和颜悦色指出错误,教其行善,劝其改过。程旼成为当地人公认的“程公正”。</p><p class="ql-block">程旼居住的房屋也成为人们敬仰的地方,人们有忧愁时看看“程屋”会自想自解。做了亏心事的人,看到程旼的家,就产生了忏悔的心。甚至有些做了坏事看看“程屋”会自行改正。所有这些正是感化了他人成就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抱负和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到的。光绪《嘉应州志》:“(程旼)悃愊无华,性嗜书,恬荣达。结庐江滨,环堵萧然,晏如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不诣官府,辄质成于旼。旼为之辨是非曲直,咸心服而退,当时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庐辄思改过,有陈太丘之风焉。”</p><p class="ql-block">程旼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无形中对乡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民间纠纷的逐步减少,当地民众的文明程度和思想素养也逐步得到提升,民风也更加淳朴,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团结,村里夜不闭户,乡容乡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和谐平安、积极进取的氛围,百姓安居乐业,好的社会形态逐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程旼公园</p> <p class="ql-block">五、姓俱江山万古扬</p><p class="ql-block"> 程旼在平远坝头,经过十多年开天拓地,艰苦奋斗,初步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社会区域模型,证明了自己践行的治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其义化善德的行为和功绩,人们不断对外颂扬,一传十十传百,逐步形成了的影响。很快,程旼的高尚品行便传到县令的耳里。县令将信将疑,特地来到实地“微服私访”了解情况。结果,百姓说起程旼,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p><p class="ql-block"> 县令大为感动,极力向上举荐程旼。他将程旼的事迹“原汁原味”如实进行整理并上报朝廷。上报程旼事迹时,是公元479年农历五月,恰值南齐高帝萧道成灭刘宋改国号自称皇帝之时。此时正是刘宋的太阳落山之日,高帝萧道成登基的大喜日子。看到报来的程旼事迹,萧道成大喜:“想不到我泱泱齐国,居然深藏着如此贤达之士,一定要委以重任!”萧道成认为,自己登基履新之际,一定要施仁政,政治清明,顺从民意,树立榜样。眼下必须稳定统治秩序,要大胆用人,招揽人才。重用程旼这类仁人志士对巩固政权,塑造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有很大作用。于是萧道成以“搜扬隐逸”下诏,“令其陛见,欲授以官”。因程旼早已绝意于功名仕途,所以,“义不仕齐”的他便以“一介布衣”“年事已高”之类为托词,婉言谢绝。程旼立辞不应诏,出乎萧道成意料,又让他十分钦佩。为嘉奖程旼,褒扬其“以德化人”“信义著于乡里”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高尚品德,皇帝特诏赐“义化”匾额,并千里迢迢送到程旼定居所在地。同年,将程旼居住地周围升为义化都(时辖平远东石、大柘、坝头三堡地),并于当年,以程旼的姓氏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即古梅州,从公元479年开始至1912年,称程乡县时间长达1433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以个人的姓氏被皇帝直接命为县名的,史上只有两个县,一个是以程旼的程姓命名为程乡县,另一个是山西纪念介子推的介休县。足见当年萧道成对程旼的重视和厚爱程度。“经皇旨钦定以程旼姓氏建程乡县。”这条消息很快传遍全国,百姓对这位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程处士无不敬仰。从此“万古江山与姓俱”,乡曰程乡,江曰程江,源曰程源,村曰程西、程北,都叫义化都,乡叫义化乡,路叫义化路,学堂叫景贤公学、景贤中学,桥叫程源桥、程江桥,小村庄叫程坑里、程竹塘,陂头叫程公陂,祠堂叫程公祠、程处士祠、程公会,耕地的犁叫程犁。这位“德孚于乡”典范人物,声名远播,几乎人所皆知,并被人们世世代代所景仰。</p> <p class="ql-block">祠堂贺匾</p> <p class="ql-block">六、程旼是客家人文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 纵观程旼一生经历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四朝。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以一家之主、一己之力,不忘初心,切实践行实现自己的抱负。使一个蒙昧混沌荒蛮之地的人们能够移风易俗,和谐相处,积极向上,丰衣足食。人们听从其教诲,人心向善,以程旼为榜样,框正自己的行为,兴家创业。就这样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代积累,逐步形成了客家人:崇文尚德、吃苦耐劳、诚信创新、务实经营、爱家报国、睦邻友好的客家文化精神。同时以程旼为代表的中原南迁汉族,在落脚粤东北与南蛮、畲瑶土著长期杂居共处过程中,以自身语言为主体,吸纳乃至融汇了部分土著语言,再经磨合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客家语系,客家话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由此可知,客家文化是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可以看到,程旼及其文化思想精神正是客家人文的源头活水,他是广东古八贤之首,是客家人文鼻祖,由此奠定了梅州世界客都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研究弘扬程旼客家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重要的精神宝库,更是我们学习和践行的榜样。从其身上主要可以学习到:</p><p class="ql-block">1、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实现抱负的大格局。</p><p class="ql-block">2、修身立德,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共同发展的处世之道。</p><p class="ql-block">3、大公无私,理以据正,秉义宽怀,感化他人成就自己的处事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程旼粹言</p><p class="ql-block">1、对外应以和,对内应以仁。2、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p><p class="ql-block">3、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p><p class="ql-block">4、一个义字,事关双方,双方有责,双方有份。</p><p class="ql-block">5、亲亲为大,相互亲爱。</p><p class="ql-block">6、深犁浅种,强如薄地里上粪。</p><p class="ql-block">7、兄弟如手足,不要伤和气。</p><p class="ql-block">8、砍掉脑袋,我也不会去朝廷做官。</p><p class="ql-block">9、成败之间,都是无辜生命垒起的高山。</p><p class="ql-block">10、前门才跑了虎,后门又来了狼。</p><p class="ql-block">11、庄稼要讲时令,灌溉找水,土瘦下肥,不能靠天吃饭,刀耕火种。</p><p class="ql-block">12、遇到麻烦事,不要担心,不要着急,说以道理,晓以大义。</p><p class="ql-block">13、皇帝万万岁,不如阿兄日日醉。</p><p class="ql-block">14、朝廷你争我斗,世乱纷纷,使英雄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15、和当地人通婚,是和当地人和睦相处最好的办法。</p><p class="ql-block">16、人不欺土地,土地不欺人。土地也好,庄稼也好,就是要人侍候。</p><p class="ql-block">17、修山塘,不会惹怒山神,而是给山神刮胡子。</p><p class="ql-block">18、针尖对麦芒,使人把事情办糟,伤了和气,恩恩怨怨,永无休止。</p> <p class="ql-block">祠堂贺匾</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程旼世系要览》族谱 作者:梅州程志远</p><p class="ql-block">2、《世界客属名贤程旼》 作者:余蔚文</p><p class="ql-block">3、《程旼小传》 作者:冯华德</p><p class="ql-block"> 4、 “万古江山与姓俱 德化精神美名扬” 一文 作者:梅州易道先</p><p class="ql-block">(应灵宝市朱阳镇政府部门征集客家人文鼻祖程旼相关论文,本会依据自身研究並结合前人研究情况,对程旼的人物、迁徙、思想形成等方面,闸述自己的主题观点。) </p><p class="ql-block"> 梅州市程旼文化研究促进会</p><p class="ql-block"> 程为民执笔</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