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张良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184454</p> <p class="ql-block">宁波,一座“书藏古今”的文化名城,亦是一处“港通天下”的经济重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并进。走进宁波,感受“书藏古今”的智慧积淀,领略“港通天下”的壮志豪情,开启一段非凡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8日造访宁波,我们专程探访天一阁与外滩。天一阁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距离我们入住的宁波全季天一阁酒店仅步行约15分钟。安顿妥当后,我们沿路导航前往。途中,湖畔一块巨大的太湖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醒目的“天一阁·月湖”几个红字。这不仅是天一阁与月湖的标识,更是历史的见证。我伫立石前,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径缓步前行,不远处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亭周绿树环绕,游人在此休憩交谈,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西大门独具匠心,三开间布局,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粉墙黛瓦,尽显江南园林的典雅之美。门外一对粤狮风格的石狮,古朴庄重,宛如忠诚的守卫,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客人。站于西大门前,历史的厚重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步入这座文化圣殿,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书香弥漫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西大门为清代木构建筑,门厅内外各悬一匾。外檐横匾上书“南国书城”,乃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于1962年所题;内悬横匾则书“天一阁”,笔法流畅,功力深厚。大门两侧对联以钟鼎文书写,上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出自著名书法家顾廷龙之手。上联赞美天一阁藏书历史悠久,藏书精神可师可鉴;下联则表达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阁后的感慨。内侧还挂有郭沫若1962年10月访问天一阁时题写的楹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寓意深远,堪称郭氏书法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穿过西大门,迎面是一片鹅卵石铺就的庭院。庭院三面环以青砖花墙,南北方向设有八角洞门,门楣上分别悬挂着园林专家陈从周题写的“春随人意”“以衍清芬”匾额。庭院中央矗立着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青铜坐像。雕像中的范钦虽已年迈,但手中紧握书卷,足见其对书籍的热爱,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的獬豸图案,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以其卓越的智慧著称,能辨忠奸,惩恶扬善。在古代,獬豸图腾常用于官衙文化,这一传统延续至清代。</p> <p class="ql-block">范钦雕像背后的浮雕《溪山逸马图》,为已故民间艺人胡善成的杰作。图中八匹骏马在溪边嬉戏,生动逼真。该浮雕采用宁波海边的礁石磨粉,加入粘合剂和墨汁堆塑而成,整体效果栩栩如生。据说,西哈努克亲王曾特意要求在《溪山逸马图》前留影,足见其艺术魅力之深。</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原为范氏司马第前宅中厅,是范钦藏书之处。范钦号“东明”,故名“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已毁,现建筑为1980年重建。天一阁建成后,东明草堂不再藏书,仅作书房和接待宾客之用。今日步入堂内,中间高悬“东明草堂”匾额,屏风上挂《雨后林泉图》,两侧对联“游范宅詧人间庋阁千夫悦口碑天一,怀儒家闻城外黉宫万国倾心拜仲尼”,表达了对范钦藏书成就的赞誉及儒家文化深远影响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范钦以万卷藏书泽被后世,其天一阁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据史料记载,范钦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琴棋书画皆有所长。在范氏故居内,左侧展示有明代范钦书房的布置格局,琴棋书画元素俱全,展现了范钦的多才多艺。</p> <p class="ql-block">书房对面,展示着范钦晚年分家的情景。范钦将家产分为两份,一份为所有藏书,另一份为家中万两白银。长子范大冲酷爱读书,且考虑到弟弟早逝,弟媳生活困难,主动请求继承全部藏书,将万两白银留给弟媳,并决定用自己的部分良田作为藏书楼的保养费用。正是范钦这种不近人情的分家方式和范大冲的担当,使得天一阁的藏书得以完整保存,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范氏家族十三代人接力守护,历经四百三十年风雨,使这一脉书香得以延续至今,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为范钦府邸,与东明草堂相邻。范钦曾任兵部右侍郎,称司马,其府邸因此得名。大门匾额上书“司马第”,两侧楹联“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此联富有文化内涵,“左司”指唐代诗人韦应物,“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联语描绘了主人在夜雨中闲吟韦应物诗句、晴日里临摹王羲之书法的情景,体现了主人的闲适雅趣和对文学书法的热爱,展现了其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p> <p class="ql-block">范氏家族家风优良,子弟好学爱书,人才辈出。司马第门前的桅杆,是范钦的孙子范光文于清顺治六年高中进士后所立,其中一对为范光文所有,另一对则为范钦所有。这两对桅杆见证了范钦爷孙两代“一门双进士”的荣耀,彰显了范家的显赫功名和家族荣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青瓦覆顶,掩映于茂密的树林之中,四周园林布局,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命名蕴含深意,融合了道家思想。据传,范钦偶然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记的拓本,根据其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记载,认为“天一”可借水制火,遂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布局中采用了“天一地六”的格局,即楼下分为六间,楼上为一大通间,中间以书柜分隔,前后有长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范钦还在藏书楼前挖掘“天一池”,池水暗通月湖,终年不涸。一旦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灭火。</p> <p class="ql-block">池旁建有一座小亭,上书“蘭亭”二字,楹联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联借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描绘了四周的美景;下联则提到了四本古籍,全联借景抒情,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范钦在建造天一阁藏书楼时,巧妙地将藏书区与生活区分隔开来,形成两个既相连又独立的防火区域,以防生活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危及藏书楼。在建筑结构上,采用“木结构不外露”的设计,四周墙体均为砖墙,两头山墙封闭外露的梁柱并高出屋面一尺许,楼下地面铺设水磨方砖,屋面盖瓦铺砖,使木结构基本被不燃的砖瓦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范钦与范大冲父子为了保护藏书楼,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矩,有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如“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特别是范大冲,他继承了父亲的藏书,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定,将藏书归范家子孙后代共有,形成了家族共有制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如非各家齐集不得开锁,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不得将藏书借与外房他姓等等,有力地保证了藏书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在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钱绣芸,为了能到天一阁读书,竟然靠知府做媒嫁到了范家。但可悲的是,钱绣芸并没有登上天一阁,没看到藏书楼中的一本书,后来抑郁而终,葬在天一池假山旁,化作石头终身陪伴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这次天一阁之行,让我收获颇丰。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中,我仿佛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再次来到这里,继续探寻更多美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后,涂鸦《赞天一阁》一首:“ 江南名阁立鄞州,古韵深藏岁月悠。万卷诗书承世泽,千秋翰墨写风流。庭前丹桂飘香远,屋后青松翠影稠。天一遗珍今尚在,文明璀璨永传留。”请朋友们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