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课程 十二脏腑调养营国医药膳传承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天地含有生成万物的内在功 能,这叫“藏诸用”。但天地生物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并不与人类的考虑相同, 也不按人类的愿望办事。<div><br></div><div>杨舒课程 十二脏腑调养营国医药膳传承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div><div>有 课 分 享,➕ 徵 信:<br>1103074581<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人类中的“圣人”则在天、地、人中间起一种调节的作 用。周易思维中的“变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则反映了这种调节作用。<br><br>第一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系辞上传》)<br><br>“裁”是节制的意思,“辅相”是帮助的意思。这就是说,圣人能节制天地过头 的行为,辅助其不足的地方,指导人类怎样去做。<br><br>第二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br><br>这是说,圣人能对天地的无穷变化范围加以限制,不使它超越中道;能委曲成 就万物,不使它遭到遗弃。<br><br>第三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乾 ·文言》)<br><br>这意味着,大人与天地的行动是协调的。如果大人在天之先行事,则天在以后 并不违反大人的意志;若大人在天之后行事,必定顺从天的变化规律。一些《周 易》注本把“先天”和“后天”只解释为在天之先行事或在天之后行事,笔者认为 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按照这样解释,那就是人定胜天了,显然不合《周易》的观 点。笔者认为:这里的“先”除了有在前之义外,还有领先之义;“后”除了在后 之义外,还有落后之义。特别是“弗违”的那个“违”字,不仅有“违背”的意 思,还有“不能承受”的意思。“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意思是,如果人 类的能量能领先于自然,而且是在自然行动之前行事,又不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 自然就不会违背人类的意愿。反之,如果人类的能量落后于自然,而且在自然行动 之后行事,就只能服从自然的规律,不可以逆天行事。对于人事,也当类此。“天 且弗违,而况于人乎?”总之,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都应 该按照“弗违”的原理办事。<br><br>( 一 )周易思维的本体论<br><br>周易思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以象为思维的出发点,以所设的卦 为推理的依据。按照模型论的观点,易卦是古人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对一个具体 的象抽出其若干本质属性,与所欲尽的意的对应因素相比较,相同或相近的(有 利)记以阳爻;相反或相差甚远的(不利)则记以阴爻,就得到一个卦,然后根据卦进行推理。无论是象或卦,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爻”。爻表示的是“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阴阳,周易思维的本体就是阴阳观点,阴阳观点的符号表示则是“爻”。<br><br>1. 易卦思维模型以爻为基础<br><br>《周易》中关于成卦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说法:<br><br>(1)《系辞下传》说:<br><br>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 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br><br>按照这种说法,易卦思维模型的最小组成单元是三个爻的八经卦。<br><br>(2)《系辞下传》又说:<br><br>《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br><br>《说卦传》则说:<br><br>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 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br><br>按照这种说法,易卦思维模型中象的最小组成单元不是三个爻的八经卦,而是 两个爻的四象。<br><br>(3)《系辞上传》说:<br><br>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br><br>按照这种说法,易卦思维模型是由“两仪—四象—八卦”逐步加爻来完成的, 它的最小单元又应该是爻。<br><br>笔者在前面已经指出,《周易》既用八经卦相重来组成易卦,又用三才之道来 组成易卦,是互相矛盾的。只有都退到以爻为基础时这两种说法才没有矛盾,也与 第三种说法相吻合。<br><br>可是古人还不可能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待他们自己创造的模型。由于我国古 代持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古人看天下的万事万物都与自然现象相对应, 因而对卦画符号进行了不自觉的“再创造”,把由三爻组成的模型定型为八种自然 物,把由两爻组成的模型定型为四象,因此,他们不是把由事物的两种对立现象抽 象出来的符号阴爻与阳爻作为模型的最小单元,而是以三个爻的组合(八经卦)或 两个爻的组合(四象)作为模型的最小单元,从而使模型局限于某些自然现象的 象征。<br><br>以象征自然现象的八经卦为基础建立的易卦模型,虽然通过“天人合一”的媒 介,在适当的范围内,也可以具备“类万物”的功能,但由于模型的抽象水平已经 降低,在解释万物之情时,有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只有以高度抽象的“一阴 一阳之谓道”为原型,即在爻的基础上建立的易卦模型,才真正有“类万物”的功能。象数之学在建立易学体系时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以八经卦为基础组成易卦模型的 缺陷,因而不得不增加爻位说以弥补不足。<br><br>2. 操蓍成卦与操蓍成爻<br><br>按照模型论的观点,在设卦时只有在遇到某一因素(这一因素用一个爻表示) 是有利还是不利无法判断时,才使用占筮来决定,因而是“操蓍成爻”,而不是 “探蓍成卦”。但是在一些文献中都只说操蓍成卦而不说操著成爻。这是一个矛盾的 现象,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br><br>《系辞上传》在关于占筮的论述中说“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 卦而小成。”但是按照“操蓍成卦”的方法,“四营”只能得到一爻,得一爻就能 “成易”,“易者,象也”,这就意味着“象”是以爻为最小单元的。或者说,只要 决定了个别因素的爻性之后,就得出了整个卦象。只有对6个因素的性质都无法确 定时,才需要“十有八变而成卦”。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各个因素的有利 与不利,并不那么容易判断,出现对六个因素都无法判断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 或者对各个因素虽然进行了分析,也做出了判断,但因为分析的过程十分复杂,不 方便也不必要详细记录,在占筮的记载中省去了,因此后人看到的都是直接“操著 成卦”的记载。<br><br>在一些占筮实例的记载中,有很多是以“遇A之 B” 的形式出现的,即占到的 原是A卦,由于某爻的爻性改变而变成B 卦 。A 卦称为遇卦,B 卦则称为之卦。例 如《左传》《国语》中的记载:<br><br>《左传 · 闵公元年》:“遇屯堇之比董”,一爻变,变爻初九。<br><br>《国语 ·周语下》:“遇乾基之否量”,三爻变,变爻初九、九二、九三。<br><br>对于这种“遇A之 B” 的模式,很有可能只是对变爻进行了占筮。以“遇屯董 之比董”为例,筮人在占筮之前,分析了各个因素,除初爻外,其他各爻的爻性都 决定了,在筮人的心目中,已形成了一个不完全的卦(图5-1-1a); 由于初爻不 能确定,便对它进行一次占筮,得到初九阳爻,从而得到了遇卦屯董(图5-1- 1b); 但又因为“九”为太阳,是变爻,于是将初九阳爻变为初六阴爻,从而得到 之卦比董(图5- 1- 1c)。在一些有关占筮的记载中,筮人在分析占筮的结果时, 最常见的是只围绕变爻来说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