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之呼市寺院

可乐

<p class="ql-block">  那天在呼和浩特市办理完事情后,还剩下大半天的空闲时间,我们决定在有“一半城池一半庙”之称的呼市进行一次Citywalk,去参观位于呼市旧城区的清真大寺、大召寺等几个寺院。</p><p class="ql-block">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占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因它每天上午12点到下午3点不对外开放,因此我们决定先去参观清真大寺,于上午10点来到了清真大寺,从一个巷口竖立着牌仿的小巷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拔地而起,秀出云外的望月楼。</p> 呈六边形的望月楼高近四十米,高瘦的塔身顶部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式凉亭,绮丽雅致,上面还顶着个弯月,特别醒目。 当然,更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礼拜大殿,它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一次可供五百余人做礼拜。大殿青砖绿门,显得典雅清秀。跨上三四级台阶,走到正门前的小型月台,看到大殿迎东而立有三座拱门,拱门的上方浮刻闪闪发亮的金色阿拉伯文字,墙壁上饰有伊斯兰特色的花草等纹饰。可惜大殿大门紧闭,未能入内参观。 清真大寺内还有其它一些建筑,比如讲堂、过厅、碑廊等,我们看了一会离开了。从原路走出来,才看到清真大寺的大门原来是在马路边,已被铁栏杆围绕保护着,但仍可看到大门整体建筑:宫殿式歇山顶,前有廊檐,中间为朱红色正门,正门上悬“清真大寺”横匾及“国泰”“民安”四字。 离清真大寺不远就是宽巷子。成都有以休闲、饮食为主,闻名全国的宽窄巷子,而呼市也有宽巷子。它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城市街区,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其实就是一条民族食品街,全市最著名的一些老字号和知名店铺基本都集中于此,尤其以烧麦、羊杂碎、焙子等为代表的回族饮食深受人们的喜爱。 接下来要去看的是位于呼市旧城东南部的五塔寺,因相距有两公里,我们坐车前往。五塔寺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清雍正十年(1732年)被赐名为“慈灯寺”,因在寺院的最北面建有五座方形舍利塔,又名“五塔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内蒙古唯一一座坛城寺院,对研究藏传佛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遗憾的是当我们赶到那里时,才知寺院闭院,不对外开放,我们自然无缘入内参观。根据它的平面布置图,我们沿着高高的红色围墙,从南门绕到北门,即从正门绕到后门,隔着马路终于看到了那五座金刚座舍利塔。 当然,最底下的塔基因围墙阻碍而看不到,仅看到金刚座和塔顶两部分,但所见已让人惊叹:只见青砖砌筑的金刚座和塔顶线条硬朗,棱角分明,上面密密麻麻布满浮雕佛像,壮观恢宏,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气氛,在淡淡的秋阳下,在黄叶的映衬下,庄重肃穆的塔体又显得和谐和安宁。 据资料介绍,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不过,对这些我们这次就无法欣赏了。 外观完五塔寺,准备步行前往相距约900米远的席力图召。途中见到一个餐馆,刚开始以为是一个来自广东的顺德餐馆,细瞧才看清是一个叫“德顺源”的餐馆。这时已经是上午11点左右了,正好坐下来吃点小吃。虽然在店里等待的时间有点长,但现做的手工羊肉烧麦很是超赞,刚出笼的烧麦形状如同石榴,皮薄如蝉翼,韧而不破,晶莹剔透,味道鲜美。店里的蒙古老酸奶也酸甜适中,非常可口。吃完休息一会后,继续前行,在席力图召旁边又见到一个规模更大的德顺源餐饭,原来它是个连锁经营的餐馆。 席力图召,又叫延寿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刹之一,清代乾隆皇帝曾亲临该召并赐名“延寿寺”。席力图意为“法座”,席力图召在历史上曾是达赖三世和达赖四世的“法座”之地,同时也是该召迄今转十一代活佛的“坐床”之处。 席力图召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寺庙建筑宏伟,风格独特,主要有牌楼、山门、钟楼、鼓楼、过殿、经堂、佛殿、碑亭、厢房等主体建筑,以及古佛殿、佛爷府、塔院等院落建筑。其中大经堂、长寿塔、古佛殿给我们印象较为深刻。 大经堂是该召最精美的殿堂,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式,经堂外观绚丽夺目,精美的彩绘图案、艳丽的琉璃砖瓦,加上殿顶的鎏金饰物,使整个经堂显得富丽堂皇,瑰丽无比。 长寿塔又称“白塔”,耸立在寺院中间一侧。它建于清乾隆年间,佛塔高15米,用汉白玉垒砌而成,塔身遍布雕刻,有梵文经字、珍宝、瑞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塔顶置有鎏金伞盖,日、月二轮和盖云纹耳饰更是精美绝伦。整个佛塔既有玲珑秀丽的感觉,又不失雄浑庄严的气魄。见塔要敬畏,虔诚绕佛塔,我们同好些游客一起在塔基上转塔祈福。 古佛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另一侧,大经堂的侧前方。同样有艳丽的琉璃砖瓦和鎏金饰物,可惜的是可能因保护不到位,殿顶渗水,里面墙壁上精美的彩绘已显潮湿,好些彩绘已被损坏,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参观完席力图召,再步行去大召寺,两者间隔着一条大南街,相距也就300米。<br>  大召寺,蒙语称为“伊克召”,汉语译为“大庙”,建成于1580年,是呼市最早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喇嘛教),明代称“弘慈寺”,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扩建了大召寺,并改名为“无量寺”。 大召寺菩提过殿门前高高竖立着两根用于晒佛的高柱,地面上画有白线,还有一个大大的白圈,这是跳查玛舞的站位圈。大召寺经常要举行查玛舞、送巴令、晒佛等宗教活动,大召寺是如今呼市少有的还保留着完整宗教活动的寺院。 大召寺内有三绝,即银佛、壁画和龙雕,均保存在大雄宝殿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银佛是指用三万两纯银打造的,国内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释迦牟尼坐像。龙雕是指高达十米的二龙戏珠雕塑,它缠绕在佛堂里的两根通天柱上,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壁画,主要绘制于明代,布满大殿内墙壁面,色彩依然鲜艳。这三件宝物清湛的技艺,使得文物历经了岁月的流逝之后,依然焕发着活力。只是里面不允许拍照,若想见识,只能移步前往。 于2007年恢复落成的玉佛殿殿内供奉有玉制释迦牟尼造像,是由二十多吨整块缅甸玉雕刻而成,高4.4米。此尊玉佛造型面相丰满,形态安详,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之上镶嵌有四万八千颗宝石,在灯光照射下光彩夺目,形象生动,看了让人叹为观止。 大召寺虽然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但布局却主要用的是汉地的伽蓝七堂形式,在主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九间楼,两楼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等。再看单体建筑,这里有抬梁式结构、大屋顶这样的汉地官式建筑风格,也有边玛墙、方愣柱为代表的藏式建筑风格,在柱子梁架上也有描金的藏文六字真言,建筑内部回廊也有转经筒,念经的坐床、供台等这些藏式风格鲜明的布置,这显示出大召寺建筑的汉藏结合风格。我们也看到,来这座寺院的游人也相对较多,较为热闹。 在大召寺门口的广场上,有一座阿拉坦汗雕像。‌阿拉坦汗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世孙,‌他通过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统一了蒙古各部落。阿拉坦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还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皈依佛教,并推动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阿拉坦汗还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被明朝封为“顺义王”。他的开放政策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蒙古与中原地区的互市和友谊。‌ 在这个广场的边上,还有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大召释迦八塔,属于大召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中的八德而建造的。这八座宝塔均为白色,造型优美。每座塔由底座、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地、水、火、风、空五个方面,反映了藏传佛教的特点。在国内,只有青海塔尔寺和呼和浩特大召寺有释迦八塔,它是呼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如今成为游客们打卡拍照的圣地。我们看到有不少穿着民族服饰的人在这里留影拍照。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走到与广场相连接的塞上老街去逛了,而是继续寺院之行,坐出租车去参观观音寺和宝尔汗佛塔。<br>  观音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并于清道光年间重建,是呼市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去到时,发现寺院里面在搞建造,仅留少部分可以参观,里面的游人很少,显得很安静。我们在圆通宝殿看到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度为21.3米,令人震撼,这是我看到过的最高大的室内观音像。这座观音像造型和材质也极具特色,全身呈金黄色,由金粉和金箔贴刷而成,显得庄严而神圣。 站在观音寺内的一处台基上,透过寺内建筑可以看到远处耸立的宝儿汗佛塔。我们在观音寺呆了一会就走出来了,接着去参观宝儿汗佛塔。 宝尔汗佛塔与观音寺隔路相望,相距仅300米左右,坐落于呼市玉泉公园内。这座佛塔由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龙多活佛亲自主持选址、设计、装藏和开光,他将多年珍藏的稀世圣物释迦牟尼佛舍利和十大阿罗汉的舍利,以及珍贵经书、佛像等赠予了宝尔汗佛塔。该塔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8年2月14日宝尔汗佛塔建成并举行了开光仪式。 远望不觉得塔有多宏伟,走近了,才知人的渺小,塔的高大。这座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高81.6米的佛塔堪称世界第一佛塔。该塔主要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圆形,塔刹细长高耸,与塔身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整体以白色为主,塔刹呈金黄色,其它图案、雕刻装饰为褚红色,看起来庄重而和谐。 塔刹下面的四个方向各画有一对大眼睛,代表佛的双眼时刻在注视着世上的万物。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文化内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很多的市民或游客在转绕佛塔,体验佛教文化的魅力,体验转塔的功德。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一边转塔,一边观赏。<br> 参观完宝儿汗佛塔后,已近下午三点半,我们也就结束了此次呼市寺院的Citywalk。<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4年11月15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