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09】探西北水乡碧口古镇 感小家碧玉江南风情 漫游隐世仙境中查沟 赏高原峡谷世外净土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天气:晴。昨天游览官鹅沟景区后赶往陇南市入住。今晨早期,早餐后,队友们乘坐大巴车前往具有小九寨沟之称的中查沟游览。 本来计划应在甘肃四大古镇之首的“碧口古镇”驻留一下,但队友们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直接前往了中查沟,错过了深度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的一次机会,感觉十分遗憾。 陇南碧口古镇。 大西北的江南水乡“碧口古镇”。这里,不是江南,但胜似江南。“碧口不像甘”,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语。碧口小镇,和人们想象中的大西北不同。这里不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绿漫田野、山水相映,俨然小家碧玉的江南景象。 碧口古镇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碧口古镇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绚丽甘肃-十大魅力乡镇”之一,4A级旅游景区。南邻四川广元,北接陕西宁强,自古就是甘、川、陕重要的物资交流集散地之—。 文县碧口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 乾隆初年,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 碧口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林立,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被称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 早在民国初年,古镇的繁华就盛极一时。当时的古镇商贾云集,交易兴隆,是陕、甘、川重要的贸易枢纽。每天百余条船只往来在白龙江上,古镇人口一度达到上万余人,小小的镇上建有盐务局、海关、电报局等。当时,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 最初的古镇居民来自四川、陕西、湖广等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是大山深处的木材和药材,木船载上这些物资沿白龙江入嘉陵江水道可直达四川、重庆。 碧口逐渐成为甘、青、川,西南各省、江浙一带物资出入的集散地。随即,碧口又发展成为一处重要的古埠码头,碧口沿白龙江、嘉陵江至川蜀的水道,成了名副其实的江上“丝绸之路”。 老街有前街、中街和后街之分。老街上的一段廊桥是镇子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黛瓦覆廊,木桩护栏,凭着桥栏,看着两岸的风景,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悠然而乐。 碧口的会馆(也称公所)的会馆很多,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黄金时期。小小一镇就有五处之多,建筑宏伟,活力十足,它是:江西会馆的“三元官”(今碧口镇政府所驻地);陕西会馆的“三元宫”(今碧口建行所住地);四川会馆的“川主宫”(今碧口劳动服务站所在地);其中最大的是武汉、重庆两客庄主持的会馆“紫云宫”(今碧口贸易公司所在地)。还有船帮工会集资修的“鲁班庙”为船帮们的“公所”。 会馆、公所的兴盛,反映了长江流域水运的发达时期。也记载着陕、甘、宁、青、川等地商贾和大量劳务人们涌进碧口的历史。碧口为水陆码头,交通要塞。碧口镇又是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在那里挖一桶金的概率是人们梦想之地。所以从四川、陕西来碧口的人占全部的三分二以上。 他们背井离乡闯荡社会,如何安身谋命,如何寻找生机,若遇见困境如何面对?这样相互产生依托、建立情感,渐渐共同往来。“亲不亲,家乡人”,便成立起乡党式的会馆、公所。互帮互助,相为体恤的民间团体。首推首领,共同维护,共求发展。 “会馆者,集乡邑人而立公所也。”它们提出的所谓“敦乡谊,辑同帮”、“推臂互佐,手足交卫”等宗旨“。是维护本乡本业人员在碧口的利益,以籍贯为经络,以排他性为组合,其封建地方主义色彩,是非浓厚的形式组往。其后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同业公所,乡情籍贯依然是构成的基础。至于后来有大量的同乡会出现,影响至全国。 碧口是早期会馆、公所模式,为同籍居住碧口的人服务,如人故世后停柩之所,办理安葬事宜;婚嫁宴客场所;后来发展增设堂会、书楼、戏楼、茶楼等。成为同乡联络聚会、克修乡谊、揽介活计、交流信息、娱乐欢庆、敬奉神灵的公共场所。 碧口电站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从1969年开工到1977年竣工,十年里,一代人倾尽心力,两万人艰苦奋战,建成了装机30万千瓦的首座土石坝水电站,使之成为中国水电站史上的一座丰碑。 碧口水电站是镶嵌在碧口重镇的一颗璀璨明珠。蜿蜒曲折奔腾的江水,在青翠叠嶂的山峰注视下,在这里放缓了速度,形成了广阔的湖面,碧绿的湖水如镜,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成群的大雁、白鹭、野鸭时而凌空环绕,时而低湖戏水,湖面上汽艇破浪,渔船穿梭,湖边布满了农家网箱养鱼,清澈的湖水,雄奇的群山,这些形成了陇南碧口的奇妙景色。 碧口水电站是白龙江梯级开发的第一座大型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养殖和灌溉等综合效益。主要送电陕西、四川、甘肃,是联结西南和西北两大电网的枢纽,在电网中承担调峰和事故备用的作用。多年来,碧口水电站促成了碧口镇的繁荣兴旺,而碧口又成就了碧口水电站的辉煌。 据科学家分析论证:以碧口为中心,可建立梯级电站十多座,可开发水利资源300多万千瓩。试想,白龙江、白水江上古镇之旁撒满“明珠”之时,古镇的姿容多么艳丽多彩,灿烂辉煌。正如一哲人说的“不到碧口,不足领略陇南风光”,真是千真万确。 碧口,甘肃四大名镇之首(最早版本:碧口镇、黄羊镇、文峰镇、西峰镇);碧口,陇上文化、交通、商贸“窗口”;文县陇南繁荣发达史的“明珠”;碧口,千年历史人文的“经典”,西汉前,碧口一带为氐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 三千多年前,碧口已有人类活动。出土过石斧和化石。据《汉书》记载,碧口“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近年又在碧口镇响浪行政村发掘了大量汉代墓群,出土了成批的古铜器等。 三国时,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和阴平、阳平都是曹魏与蜀汉政权争战之地。阴平太守廖化,守将郭淮屯兵拒守于此。姜维、邓艾争战于斯,邓艾涉险征战,行七百里无人之地,翻越摩天岭,灭蜀的历史事件,成之“邓艾伐蜀”历史典故,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邓艾偷渡阴平”就在这一带。成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今仍有邓艾城、姜维城、郭淮城等等。 蜀,史称“秦蜀锁匙”重要关隘。有诗为证“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抑常收”。(明代诗人张其光,举人作《玉垒关》)。古阴平桥也建于此,南宋伟大诗人作《老学庵筆记》于此。 清康乾盛世之后,碧口日趋繁荣,并在碧口设立甘肃统捐局碧口分局:其征银为光绪33年(1907)为17100两银;光绪34年(1908)为18688两银;宣统元年(1909)为18101两银;宣统二年(1910)为19580两银。到民国年间也有增无减。其商贸、军政、交流之鼎盛时期,为陕、甘、川、青、宁、蒙之门户枢纽。 这些地域的山货、皮张、药材、木料、烟土运至碧口,分装木船、木筏运往重庆,再至上海,远渡重洋。船队又将南方的丝绸、布匹、盐、油、杂货、洋货、精工艺品溯江运至碧口。构成了通往南北的“水上丝绸之路”。 江水滔滔奔流,白龙江就是当时改变碧口镇命运的“贵人”,黑白老照片显示出沧桑模样,记录了曾有的热闹喧嚣。 位于甘、陕、川交界,又曾经是人员密集的商业重镇,碧口古镇在语言文化、日常饮食和风俗习惯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尤其四川对其影响最大,自古就有“碧口不像甘”的说法。如今走在古镇中,四川元素随处可见,连地道的川剧变脸也能看到。 碧口,成了西北最大的水陆码头。时有“小上海”“小重庆”之誉。碧口镇在陇南首设电报局沟通全国商贸信息,又设置厘税局、海关局,民国16年(1927)征税达76000元;到了民国33年(1944)仅地价税达66000多元。(见《甘肃通志》、《文县要览》)。 此期间碧口镇居民大增,来往行商、行栈500多家。饮食、旅店、商铺也都有很大发展,每日多则二千余人出入。驮队二十余组,船只达三十多艘。江西、四川、陕西等旅居碧口的富商增多,船工等组织起各自“会馆”。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宫殿。馆所林立。 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更是和四川人极其相似——无辣不欢。旧时的宴席也属一脉相承,细细阅读相当有趣。 会所,最早的是船工的鲁班庙,最大最雄伟的是由碧口镇本地船商与重庆、武汉庄客组织修建的紫云宫“王爷庙”。兴建六十年,规模西北之首。其碧口镇教育事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大学生和女洋学生出入。 有人的地方就有帮派,人员、物资往来频繁的碧口也有着自己的商帮,如船帮、药材帮。每个商帮都有严格规矩,人们按规矩行事,整个镇子繁华却并不混乱。 从高空俯瞰,可以看到镇子如今的模样——低矮的古居和高楼交杂在一起,主体建筑大多白墙褐瓦,有些新又有些旧。 穿梭于街巷中,那种历史感才更显浓厚,时不时邂逅一座古迹,仿佛穿越了时光门,走进去便走进一段历史之中。 古镇中的建筑砖木混搭,街道两边大多是两三层的房屋,一层经商,二、三层住人,仿古木门、雕花木窗,招牌、幌子也都是旧时模样,处处透着古镇韵味。 时光车轮,碧口又有了新的历史光点!辛亥革命之时,碧口民众砸烂了“厘税局”。1935年4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三十一军通过青川,开始向摩天岭进发,准备北进文县,进而攻占天水,夺取甘肃南部,实施创建四川、陕西、甘肃新苏区计划。 另外红三十九军89师和三十一军部分向青川、平武挺进,以切断广元与江油国民守军的联系。相机夺取碧口,扩大陕甘边区。这次军事行动中,在碧口一带受到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十二个兵团阻击,红军们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出现了震惊全国的“血战悬马关”、“平台山之战”、“激战摩天岭”,战斗进行了18天,成之红军史上的“摩天岭战役”。徐向前元帅在《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文中,为之感慨。 千百年来,历尽人间沧桑的碧口古镇,是一组诗,又是一轴画,更像一歌交响乐。看:在丰满的美人图型中建造的碧山公园有中山堂、抗日楼、茅草亭、八角亭…清幽迷人;气势浩渺,荡人胸怀的碧口水库;交通发达的国道212线又是通往世界风景区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小憩佳境。 碧口,以茶兴业,小茶叶成就大产业,一个既现代时尚,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古镇展现在人们面前,吟唱着小镇生机勃勃、动人心弦的乐章。 据说,要想真正感受碧口,茶园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陇南一带因气候湿润温和,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增进茶的品相,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 碧口出产的龙井茶,干茶香气清纯,冲泡后汤色碧绿。江南的朋友也许想不到,甘肃尚可盛产品质这么好的龙井。沿途,几乎在每一道峡谷深处,山坡上都有成片的茶园。 碧口天蓝水碧,群山滴翠,茶香萦绕。这种田园生活的感觉,对于在紧张喧嚣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想起来都奢侈。山涧里清澈的溪水忽大忽小,叮当作响,山坡上不时冒出来几个采茶的茶农,悠闲而自在。 陇南局部地区气温回升较早,作为甘肃春天最早到来的地方,油菜花奏响了陇原新春序曲的第一篇乐章。 中午时分,抵达中查沟。 中查沟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内,与九寨沟景区仅一山之隔,是一条长约10公里、宽约3.5公里的峡谷,沟口海拔2189米,山顶海拔约为4000米,有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查沟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古老的藏族村寨,其神秘的藏族民俗风情和人文资源别具特色。 中查沟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常年有金字塔般的雪峰、五彩斑斓的彩林、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孱孱不息的溪流;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冬季,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是少有的冰雪旅游世界。 传说格萨尔王的坐骑 一只巨大无比的神鹰,翱翔天际、巡视宇宙,均找不到可以栖落的地方,只有这里的白坚山神才有能力承载神鹰。于是,神鹰得以降落栖歇,这里也因此而得名,继而声震雪域。 中查,地处“童话世界”和九寨天堂之间的一个藏族山村。“中查”,藏语音译,本应为“琼恰”。“琼”意为“琼鸟、神鹰”,“恰”意为“托负、承载”,即“神鹰降落的地方”。 也许是如此具有魅力的传说在这方土地上世代流传,也许是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超乎寻常的想像和朴实坚贞的信仰,中查,这个诞生并且栖落梦想的地方着实让人惊羡了:她远离闹市的宁静与淳朴,她置身山野的秀美与祥和,她历史传承的悠远与神秘…… 当第一次走近中查村时就明显感觉到了村民们对于开发的热切期盼,其中更多的是对于文明、幸福的真切向往。其实,先民们对于自身和自然的有限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征服自然的超现实想像,定然早于那个关于神鹰的传说。 而神鹰的栖落,只是人们对于力量、幸福和一切美好的无限向往,寄寓着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集体意识和民族梦想——从此,生根的梦想便在岁月的更迭与轮回中衍生出无数蓬勃生动的浪漫故事,并积淀成为全族人虔诚肃穆的宗教情结和卓然醇厚的风土民情。 中查村村委会办公室。中查村,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下辖村。 中查村位于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四面环山,与九寨沟景区仅一山之隔,被誉为“九寨沟后花园”。沃姑寨、格下寨、夺都寨、泽姑寨、波日俄寨这五个寨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沟谷两边山坡上,东面为索波女神山,西面为白尖男神山,两座神山为九寨沟景区、中查村共享的雪山。 寨内树木林立,绿树成荫,风光如画。环绕中查寨子数亩耕地与周边山峰、森林、寨子、道路,组合为一幅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 中查村村寨内分布大小不一,形状相同的白塔。每月藏历初一和十五,各户都要到白塔正面烧香祈求平安。作为佛意象征物,一个完整的白塔作品由塔座,塔因,塔果这三大部分组成,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完整性。 中查村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民居大多为人字水、踏板屋顶、穿斗木架结构,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运用艺术的概括、夸张、抽象与变化等多样表现方法,在限定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地组合、构造富于节奏与韵律美、形象与形体美的平面与立体造型,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 仅与九寨沟一山之隔的小众秘境中查沟。 世人皆知九寨似人间天堂,但却不知道,在与九寨一山之隔的地方,藏着一处至今鲜为人知的秘境。 这里青山环绕、草甸青青,星星点点的牛羊散布山坡,鲜艳的经幡飘扬在古老的藏寨,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景象。 这里远离闹市的喧嚣,让人感受到置身山野的宁静与悠远,这里是秘境中的仙境。 很多人都知道九寨沟,但却不知道与九寨沟一山之隔的中查沟。 这里有潺潺流淌的溪水,有银光闪耀的神山,有忽远忽近的鸟鸣和藏寨萦绕升起的炊烟。 不同于以“沟内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的九寨沟,中查沟的名字来源于藏语,意为“神鹰降临的地方”。 这里隐藏着5个原汁原味的藏族村寨,是游客探访九寨藏族村寨文化最好的地方。 现在这里村民都在规模化建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被开发成景区,但是现在,小编建议你不妨来看一看,一睹此时原生态的中查沟。 一定要走进已经废弃的古藏寨-----格下古寨子,在断壁残亘间凭悼古寨百年前的恢宏豪华。 这些建筑的形态,色彩斑驳的彩绘,寨口上的古树,遗留在古屋中的日常物具,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过去,站在中查沟,可见层次分明的梯级农地,现在已经退耕还林,但几座高低错落的藏族村庄还在,村庄上空散开一片淡蓝色的炊烟,气氛安详静谧。 举目远望,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颜色深浅不一的森林,再往上便是雪峰与蓝天。 在夏日的阳光下慢慢向上攀爬,穿过村庄,走过草地,靠近森林,似乎在这一刻,一切都慢了下来。 在这里,没有景区中兴奋拥挤的人群,唯一的声音来自潺潺流淌的溪流。 水流用它们的飞珠溅玉来辉映阳光,是千年或是更久远的流水的模样,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再往上,是闪闪发光的雪峰,也许万年前它们就以这样的姿态直刺蓝天,也许万年前它们就像这样俯瞰着中查。 起初什么都没有,然后,这个美丽的山谷终于开始有了人迹,他们开辟耕地,建筑房屋,还通了公路,人们的生活明显富裕了起来。 九寨沟,人们常被其"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所吸引,然而,当游客们在九寨沟的宝石般的海子与梦幻般的瀑布中流连忘返时,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九寨沟一山之隔,还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九寨沟后花园"的秘境——中查沟。 这里的夏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春雪刚刚融化,山花却已盛开,轻柔的春风吹拂着古老的藏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在中查沟,有两大游玩要素,一是高山草原,二是民族村寨,尤其是高山草原虽然在川西并不稀缺,但对于我们这次九寨沟之行却甚是难得,毕竟无论是九寨沟,还是神仙池,都是以海子、瀑布、森林、民族风情为主,而中查沟却是为我们补上了这个遗憾。 既然是草原,当然可以体验骑马的乐趣,路线有长有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可以从中查村出发,沿着山路,穿过格下古寨、青稞梯田、沙棘园,一路欣赏着森林和山路的美景,也可以骑行到更远的地方,领略草原牧民的乐趣; 如果喜欢旅拍,还可以租上一套藏族服饰,在草原上拍上一组美丽的民族风光大片,如果能配合骑马,那就更绝了,一定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此外,徒步是另一种深入体验中查沟的方式。可以从波日俄古寨出发,经过孜达克,到达中查牧场的路线。沿途,不仅可以看到牛羊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奔跑,还可以感受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中查沟一个藏族村寨名为中查新村,是牧民搬迁下来的集中式藏族村寨,如果感兴趣,可以走进村口的藏族同胞家作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而在中查新村的对面草原上,有一个暂时没人居住的藏家古寨,老旧的土墙木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br> 九寨沟看水,中查沟看山,中查沟是华美胜地旗下一个待开发的原生态景点,这里藏寨与经幡相伴,草地与牛羊相融,置知其间,像是走进了一幅天然的油画之中一般。以此游玩,可以放下工作的烦恼与生活束缚,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净化,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走进中查,人们就想起了杜牧的这句诗。这里有着蓝天白云般的情怀,又有着流水人家般的惬意。 中查沟无疑是一个寻幽探古的世外桃源。森林茂密,草坡青青,神山圣洁,经幡飘扬,多么美丽的家园!沟里的五个寨子散布在沟两边的山坡上,虽然毗邻九寨沟,但地处大山深处,原始古朴得以留存。 中查沟,四周青山环绕,草甸青青,星星点点的牛羊散布山坡,鲜艳的经幡飘扬在古老的藏寨,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景象。 又仿佛童话里的小农庄,人烟稀少,大片大片的草原,高高的大树,河里的小鸭子,吃草的马儿,白塔,藏民家的酥油茶,神柜碗柜,炉灶… 藏寨与经幡相伴,草地与牛羊相融,森林与雪山相映,阔远中令人心旷神怡,像是走进了“大地艺术园”的天然场所,置身其中完全一种空灵寂静的感觉。 山下免费大草,这棵树远处看着虽然不高,但是非常特别,可以承受五个人的重量! 中查沟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常年有金字塔般的雪峰、五彩斑斓的彩林、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孱孱不息的溪流。 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胜地。 尤其在7,8月份,满山的花花草草,无论你走到哪个地方,只要看见有人家的地方,在他们的院子里、墙头屋后甚至门口,你都会发现那里面种满了各种色彩鲜亮的花朵。 美丽挺拔的大丽花、五彩的野菊花、小葵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这高原的村寨里,那些被都市人们看来艳俗的野生植物顽强地在烈日下扬起一朵朵红的、蓝的、粉的和黄色的花朵。 总之,中查沟是个美丽的地方。 队友们游玩尽兴后,前往今晚的驻地:九寨沟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