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青春留在大别山

林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线,说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一点也不为过,以至于在岁月流逝中,它依然毫不褪色。还记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吗?还记得那段火红年代的无悔青春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机械厂,即9324工厂,位于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镇。1964年9月以安徽省八一拖拉机厂为基础,开始筹备建厂工作,于1965年7月确定工厂厂址在霍山县落儿岭镇,1965年7月经国家主管部通知,命名为安徽省地方军工引信厂,军工代号为9324,第二厂名为安徽省东风机械厂。1966年1月,第一批先遣人员进山建厂,1969年3月,工厂基本建设完成,1970年投产,先后有军品、塑料包装筒、旋转式冰箱压缩机等产品。1992年迁往合肥市南效姚公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全国各地人员背井离乡,来到了贫瘠而闭塞的大别山区,逐渐地适应了大山深处的生活。于是,大山里出现了工厂、学校、医院,每个三线厂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是技校,一条龙直升,少了如今的升学压力。他们是令山区人民羡慕的光荣的工人老大哥,曾经让职工及亲属子弟骄傲无比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工资、福利待遇好,生活设施齐全,是那个时代令人羡慕的三线军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春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他们在大山的工厂中,挥洒青春,追逐梦想。他们的后代,亦被这些大山烙上了深深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若干年后,他们又离开大山,重返城市,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经历转型,经历阵痛……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后,那些遗留在大山里的工厂记忆,又重回人们的视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于是,有人去缅怀,有人去参观,有人去记录,有人说那里有“青春回忆”,有人把那里称做是“工业遗产”。每个三线厂都有个神秘的数字代号,有些人家的老搪瓷缸上还留着“9324”“9336”“9347”……在城市生活中,这些数字成了三线厂职工与子弟们内心的暗号,彼此碰到了,客套的寒喧,就变成了欢呼雀跃,随之而来的是互相打探亲朋师友,探讨共同的记忆,爬过的山,吃过的野果,放过鞭炮的花台,还有早晨起来鸟叫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百年之后,希望能把我的骨灰葬回山里。”这是一位十岁离开大别山,在合肥定居并结婚生子、买了房车的三线子弟在病中说的话。我们注定成为旁观者。站在历史长河缓缓流经的今日,满目都是废弃的房屋和颓败的设施,融入自然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然而,当我站在大山之巅,默默望着那些红砖黛瓦的楼房和高大的厂房时,我看到了,听到了那些各种方言,随着山风,四处飘散。它们不是冰冷的遗物,它们有鲜活的经历,它们安静、微笑着轻轻地诉说,因为这里曾经是三线人共同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儿岭的来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儿岭镇位于霍山县城西15公里,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位于五桂峡、六万寨、八云庵风景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人口1万。这是一个工业经济逐步占居主导地位的山区乡镇,也是霍山的一座山口要镇、资源大镇和工业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儿岭是山口要镇。小镇地处山口要塞,扼皖鄂之襟喉,山区5个乡镇的人流物流均由此进出,区位优势突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儿岭是资源大镇。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拥有大面积的竹园、杉木林、坑木林,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拥有6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90千瓦;中药材和桑茶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天麻基地、皖贝母基地、药百合基地、生态有机茶基地和蚕桑基地;此外还有五桂峡绝壁、挂龙尘、六万晴霞等神秘诡怪的自然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世纪60年代,小三线厂迁入落儿岭镇镜内,人口骤增,又沿河新辟一条大街。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居民共9097户,38250人,其中三线厂800多户。后来单身职工家庭把家中的老公、妻儿以及子女搬迁之落儿岭一起居住,后来三线厂居民日夜居增,人口的繁荣让这个小镇一度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最大的山是六万寨,一年四季山里游览的大人小孩不断,竹子上刻上许多名字,竹子上总刻有“XX到此一游”字样,我刚搬到落儿岭就和几个同学一道慕名游览了这处历史遗迹,我们从牛栏冲后山开始登山的,穿过茶园,顺着山间的小道登山。大约走了二百米,路过有一片竹林,直到爬上山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儿岭有一座河叫五桂峡,五桂峡因山上有五棵桂花树而得名。那时候在里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每家都有几辆,孩子上学骑自行车,大人上班也骑自行车。一到夏天,那时候在厂里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每家都有几辆,孩子上学骑自行车,大人上班也骑自行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桂峡就成了三线厂孩子们的乐园。有脱光了洗澡的,有在水里追逐打闹的,有到处找寻鱼虾的。但是,自我家搬到厂里,水流便不大,五桂峡中部有一处较深的河段,长不过三十米,因正午才能见到太阳,特别阴凉,是夏季游泳的绝佳去处,每到夏天,总有许多小孩在那里游泳,胸口挂着把家门钥匙,一放学就到清澈的五桂峡里游泳,无师自通地学会狗刨式;结伴去附近农田里挖老乡的红薯、地瓜,掰玉米、向日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样的场景,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永久地刻在了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深山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但厂区水泥路又宽又直,才会走路没多久,就在学习骑自行车,连女孩子都会在宽阔的道路上玩大撒把。从小听过天南海北四川味、东北味、上海味……的各式普通话;吃过1分钱2根的药水棒冰和后来吃过5角钱2根的厂里自制的冰棍儿,食堂里做的消暑药饮料;跟大人一起去挤过食堂,都习惯了厂里半军事化的气氛,淘气的时候最怕看到厂里张贴的无处不在的毛爷爷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2年,三线厂离开了,它们曾给这个山区小镇一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留下了深深的影响,其工业基础毫无疑问从三线厂中获了益。三线厂现在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到街上随便抓住些年轻人来问,就40岁以下吧,十个里面有九个一问就摇头茫然。但难保会剩下最后一个,会激动得握住你的手像他乡遇旧知。毫无疑问,这是曾跟着父母在大别山区生活的三线厂子弟。行走在城市中,他们看上去与其他年轻的合肥人没有区别,生活方式亦无特别,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暗藏着许许多多珍贵回忆,值得用毕生岁月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烟囱、食堂、电影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机械厂在落儿岭镇牛栏冲方向,离镇上不远。远远就看到一栋屋顶上突兀出来三根烟囱,青砖砌成,屋顶早就千疮百孔了,唯有烟囱还保持得极好,这是当年东风厂的食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下旁边那三幢楼房是东风厂子弟学校,东风厂的露天电影院,当年可是落儿岭唯一的影院,每当放映时,连当地的居民都跑来这里看。在晴和的天气里,拖着板凳去抢占好位子看露天电影。当银幕上的每个镜头都熟稔于心,银幕后放映员旁边的空位,就成了大家又一个逐鹿之地。有一部我印象比较深的电影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记得那天放映电影时,天还下着小雨,许多小女生被电影情节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当时的场面很伤感,把我都看哭了,尤其是小强去找妈妈的时候,哭喊着“妈妈不要丢下我”,现在回味起来泪水仍然还在眼眶里打转。当时自己被剧情感染得情不自禁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擦眼泪。因为我周围坐了好多同学,我就跑到电影院场大马路边的小水沟洗一把脸,那时小水沟里的流水非常清澈,一眼都能看见水底,现在小水沟太脏,里面已经鲜有生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晨6点就开始激昂起来的有线大喇叭,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与学校。喇叭早中晚各播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食堂的对面是东风厂的洗澡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都对外开放,每月每家每户按人口发洗澡票,食堂旁边有一幢三层的教学楼,那是东风厂的职业高中。旁边是几栋二层的居民楼,而如今,人去楼空,这么多房子本地人消化不掉。再说了,现在有门路的人都去镇上去县城或者到更大的城市了,谁还愿意住在这山沟沟里呢?偌大一栋楼,却已经完全废弃了,屋顶在山风山雨长年的侵蚀中,早已不堪岁月的折磨,七零八碎得塌落下来,抬头就能看见被断裂的吊顶屋梁切割得破碎的天空。地面上满是绿绿的苔藓,好似地毯一样,还有小树,大概是鸟儿衔来或是风吹来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放牌汽车、为国当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厂的范围很大,楼房沿着马路上下绵延至少有两公里。路边的厂房几乎都成了茶叶加工厂。落儿岭主要盛产毛竹,农作物有水稻、茶叶、蚕桑、玉米、板栗等。耕地面积1165亩,森林面积10080亩,茶园709亩,果园110亩。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这些竹子不仅可以简单用做建筑材料,比如搭搭脚手架,也能编织成竹筐竹席甚至各种漂亮的竹编,更奇的是,可以做成竹地板和竹木家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原东风厂的露天电影院隔壁是原东风造纸厂的。楼没什么奇特之处,令人诧异的是楼旁居然停靠着一辆消防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是多么苍老的车啊!红色的车身沾满尘土,锈迹斑斑;头顶的警灯在阳光下,仿佛还闪着亮;车窗积了几十年的灰,想往里看,却什么也看不清。只有车头上的“解放”二字,还是那么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沿着宽宽的水泥路面继续往山上走,穿过乌桂峡,乌桂峡有一座大桥,这座大桥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东风厂的大人上班、小孩上学必经之路,沿着大桥走过,是东风厂的大门,径直往里走有一排房子就是东风厂的车库,自1978年12月起,厂大客车开始在每星期日往返合肥,每个星期也都有到霍山和六安的往返大客车,提供东风厂居民到大城市去游玩和购买日常家用产品,给居民提供了方便与快捷,沿着公路往上走有另一处车间。院子里同样堆满毛竹,机械声轰鸣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踏上锈得快要脱落的铁楼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山民,在东风厂进来以后,他们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当年可以种菜卖给厂里的居民,或者给厂里做临时工,一天一块两毛钱。东风厂刚搬走时,那里的居民生活真穷困呵,但是现在有毛竹厂在这里,当地的居民又可挣些贴补家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东风厂大门往里走,以前是厂里堆放金属原料的地方。二楼的墙面上书写着巨大的标语:为国当兵。只是“为”字已经斑驳得几乎认不出来了。这个库房倚山而建,后面山坡上是密密的一片竹林,沿着水泥桥往上,来到库房二层。半开的铁门锈迹斑斑,锁却是崭新的。空荡荡的库房沉默着,任窗外草木丛生,绿意盎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属于东风子弟们特有的最珍贵的一段回忆:我想当年在三线辉煌时期的孩子们,都会有一种特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老三线人、老三线人的下一代都有着解不开的三线情结,如今消失落寞的工厂浸透着许许多多他们最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2年,东风厂走出大山后,迁入合肥,一辆辆卡车载着家具和职工络绎不绝,离开了大山,离开了那个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带走了大山人的期望,也带走了大山人的心灵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三二四,曾经的三线军工厂所留下的这些旧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50年的岁月变迁,一代军工和他们的后代,仍然对三线魂牵梦萦,不仅让我们圆梦,而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三线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今,大部分建筑正面临倒塌的危险,其中有的已经不存在了,若干年后,谁还记这些深山里的人和故事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