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上海博物馆(东馆)一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24.10.23)

明心

<p class="ql-block">上海世纪广场位于世纪大道南道,是上海最大的露天广场,也是唯一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景观广场。她揉和了古典与现代的造景手法,集东西文化神韵于一身。将著名的世纪大道和世纪公园巧妙和谐地衔接在一起,贯穿浦东,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世纪广场整体建筑主要体现“世纪之光”这一主题。广场中心为太阳形状,有一中心台,有8条彩色道路由“中心台”向四周辐射,象征光辉灿烂的前景,与8条道路相接为一环形路,环形路与来自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10条路相接,构成广场通行网络。广场中心台南建有12根雕刻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图柱。</p><p class="ql-block">俯瞰整个广场,呈对称式分布,背依水秀林青的世纪公园,东临晶莹剔透的科技城,西傍雄浑挺拔的新区行政中心,犹如一颗明珠般镶嵌在世纪大道末端。它深邃而凝重、流畅又秀美,透着勃勃的生机和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广场的入口是以日晷为原形设计的大型景观雕塑“东方之光”,使用了24吨槽钢,构建了400多平方米的台架,不锈钢管的用量有6000多米。它面对世纪大道,以突出跨世纪的时间主题,是雕塑艺术语言与现代高科技建筑语言的完美结合,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题</p><p class="ql-block">整个广场大致涵盖了三个主题。第一主题在长方形的广场中心以赭红和青色石材铺地,并以此为自然基调大面积运用硬线条,在八根5米高的石柱周围或横或竖散布着正方体长方体的石桌石凳小品,广场两侧纵深错落着50米宽的杨树林和草地,远处遥相呼应的则是更高达13余米的“凯旋门八立柱”,整个广场线条明朗自然、简约中不失庄重,放眼望去,空旷而凝重、深邃而悠远。在这里小憩你能感受到一种博大而奋发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过了鲜花拼就的“世纪广场”四字花坛后,就到了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正方形和圆构成的下沉式广场,在环形广场水池的簇拥下,两座180度玻璃天幕的地铁车站玲珑剔透,有如两片荷叶般楚楚动人,四座玻璃观光塔则好比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周围,环绕着的空中环廊上,十分幽雅宜人,自然是休憩、留影的好地方,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来此漫步。广场这部分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现代主题--大量玻璃和不锈钢的运用,再映衬着旁边科技馆整面透明的玻璃幕墙,使得广场显得格外前卫,宛如一座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水晶宫殿,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第三主题实际上是一座通往世纪公园的天桥,它既巧妙地与下面的公路实现了立交,又借助了桥面起伏的地势错落造景,只见小桥流水、石板小径、红枫绿松,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又完美融合了现代风格,排列两边的128根石柱灯直达世纪之门让人走在里面,不禁油然而生走在新世纪里的豪情壮志,配以16座玻璃观光井可通下层,人性化的设计与前两个主题和谐而统一。</p><p class="ql-block">朋友,如果你到世纪公园游览,不妨多驻足片刻,细细品味一番世纪广场,因为她的内涵,绝非是一个“美”字可诉说的。</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简称“上博东馆”)定位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东临丁香路,西至杨高南路,北抵世纪大道,南接保利商业中心,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六层、地下建筑两层;陈列展示区总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含文物类常设展13个、互动体验空间4个、特展厅3个。2024年2月2日,试开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span></p><p class="ql-block">目前,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处于开放“三部曲”的第二阶段,期间正值上海植物园建园五十年,双方携手特别举办“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为东馆刚刚开放的江南造物馆和屋顶花园添上雅意盎然的盛装。展览自2024年9月6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持续至11月11日。</p> <p class="ql-block">江南石供</p><p class="ql-block">石供,是用台座、几架、盆盎等器具将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石头独立置于室内外,以为陈设和用于赏玩,也称为“供石”。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其赏石名篇《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乃有“石供”“供石”之称。虽然苏轼此文的原意是以石“供养”僧伽,但后人所谓“石供““供石”之“供”,采用的却是《说文》中即已载明的“摆设、陈设”的本义。</p><p class="ql-block">石供的要义在于承载之具与石头的配合,使赏石以一种设定的姿态和雍容的气象成为某个空间的“主人”。一片太古之时遗留于世的奇石,面面皆有不同,如何颠倒转侧,怎样刷剔修治,是栽于盆中,还是置之座上,抑或凌空架起,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石供”供的不是石,供的是世风与人心。</p><p class="ql-block">中国供石种类丰富,不同地域皆有可作为清供的石种出产,但对四大名石的热衷和喜爱却具有普遍性,且往往以四大名石的形态和质地特征作为其他石种选石为供的重要标准。“四大名石”的说法大略出现于清代,是中国赏石审美经验的凝练与总结,在今天已成为定论。四大名石即灵璧石、英石、太湖石、昆石,据确凿的文献依据,这四个石种在有宋一代均超越园林景石的范畴而成內文人士大夫斋中的清供雅设,为其人搜求不休,爱玩不置,咏歌不止。</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奇石的欣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钟爱之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漫长而广泛的赏石历程中,最终形成的所谓“四大名石”集中体现了中国赏石美学的特质。灵璧石、英石、太湖石、昆石在造型、质地、肌理、音声、风骨、气韵等各个方面,或兼胜,或独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殊的物化载体。这些奇石多藏身深山大泽,历史上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搜寻不易,转运更艰,因此精品一出,往往价重连城,遂使石供珍同供璧。</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大兴,中华大地无处不出奇石、怪石、美石,赏石文化进入多元化阶段,这为我们今天继承和发展供石艺术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相信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大潮的到来,将有越来越多可以媲美古石供的时代石供精品得到发现、展示和欢迎。</p> <p class="ql-block">名石新供</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奇石的欣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钟爱之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漫长而广泛的赏石历程中,最终形成的所谓“四大名石”集中体现了中国赏石美学的特质。“四大名石”的说法大略出现于清代,是中国赏石审美经验的凝练与总结,在今天已成为定论。四大名石即灵璧石、英石、太湖石、昆石,据确凿的文献依据,这四个石种在有宋一代均超越园林景石的范畴而成为文人士大夫斋中的清供雅设,为其人搜求不休,爱玩不置,咏歌不止。</p><p class="ql-block">中国供石种类丰富,不同地域皆有可作为清供的石种出产,但对四大名石的热衷和喜爱却具有普遍性,且往往以其造型、质地、肌理、音声、风骨、气韵等特征作为其他石种选石为供的重要标准。这些奇石多藏身深山大泽,历史上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搜寻不易,转运更艰,因此精品一出,往往价重连城,遂使石供珍同拱璧。本主题将展出由上海市观赏石协会提供的灵璧石“洞里乾坤”、 太湖石“洞天幽意”、 昆石“昆芝”、 英石“钟灵毓秀”等名石。</p><p class="ql-block">改开以来,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大兴,中华大地无处不出奇石、怪石、美石,赏石文化进入多元化阶段,这为我们今天继承和发展供石艺术提供了极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灵璧石</p><p class="ql-block">灵璧石清润秀奇,气韵苍古,形、质、音、纹俱佳,深历代文人所喜,宋杜綰《云林石谱》置为第一。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提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灵璧石产于安徽灵壁县罄云山及周边,是一种结晶细腻、结构致密的石灰质岩,十分坚硬,叩之声音清越。作为制罄的原料,先秦时期即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p><p class="ql-block">灵璧石品种较多,形态、肌理、色泽有差,却皆具雄浑蕴奇秀、苍古而清润的美感。颜色以黑灰为主,也有黑质白章、红、白、褐、五彩等。自古灵璧佳石难觅,故历来有以其它石头染色代替的做法。本次展览中名石新供部分重点展出灵璧供石佳品,如“十面灵石”舞蛟峰"等。</p> <p class="ql-block">英石</p><p class="ql-block">英石产于广东英德,当地雨水充沛,山岩被长期溶蚀、风化而成。英石属石灰质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硬度不如灵璧石,但形态嶙峋曲折,表面皴皵丰富,如千山万壑,多出符合文人山水审美趣味的佳石。石色以青黑、黝黑力主,若置于室外岁久,石表色彩变淡。</p><p class="ql-block">英石的开采和赏玩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宋代,英石已颇负盛名,陆游就曾作《砚湖》一诗赞颂英石。上等英石被列为皇家贡品,宋徽宗在修建艮岳时,也运用英石点缀。明代盛行盆景,造园家计成的《园治》一书中称英石“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p><p class="ql-block">太湖石产自太湖流域,是质地坚脆的石灰质岩,石形玲珑,洞中有洞,最具“瘦、透、漏、皱”之美,多为浅灰、青灰、牙白等色。水中所产太湖石久为波涛所激,质润理细,玲珑嵌空,品质优于陆上山间采制的“旱太湖”。水中太湖石的开采十分艰辛,需要石匠潜入水底。</p><p class="ql-block">太湖石古来便是园林中置石和叠山的佳品,也是古代皇家园林常用的布景石材。形体较小而质地优越的太湖石亦作为室内和案头的供石。南、北方皆有形态与太湖石类似的观赏石资源,称为“泛太湖石”和“类太湖石”。</p><p class="ql-block">太湖石的赏玩至唐代已十分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多篇关于太湖石的诗文,并留有“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的赞美。</p><p class="ql-block">宋代人杜绾所撰的《云林石谱》也收录太湖石,并有“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的评价。太湖石的典型代表有今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苏州织造府花园(现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本次特展亦展出有太湖石供精品,如“洞天幽意”太湖石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昆石</p><p class="ql-block">昆石产于江苏昆山玉峰山,岩性为白云岩,石英溶液侵入岩石裂隙空洞中长成网络状的晶簇体,晶莹洁白,玲珑剔透,最具冰清飘逸之美。昆石有“鸡骨”“胡桃”雪花”等十多个品种。</p><p class="ql-block">在宋代以前昆石即有开采,但因资源稀少,官府多次禁止开山采凿,出产极少。宋代时昆石就深受文人推崇,价格昂贵,陆游曾以“一拳突兀千金直”来形容昆石。昆石少有大材,始终是以体量小巧和世所少有而著称,因其质地莹润洁白,遂有“昆璧”之谓,与书斋仙草菖蒲搭配相得益彰,而成为文人展现自我志趣高洁,山林野逸之气的绝佳象征。昆石现存极少,经上千年的开采已渐临枯竭。本展中展出有昆石佳品“昆芝”。</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藉建设屋顶花园之机,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将屋顶花园打造为一处藏幽居于闹市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云林。园分东中西三区,园中置佳石三处:西园入口圆洞门东南侧,设有古太湖石大立峰山子“汇云峰”,其旁六角小亭名“汇云”;西园西南角有方丈小园名“露香”,园中设须弥座灵璧石大山子“小云居峰”;中园西进院落北侧有半亭名“枕藉”,亭中设五彩灵璧立峰山子“梯云峰”。在东馆一层东侧,另有灵璧石大山子“云居峰” 设于室外草坪上,与屋顶园中诸石上下呼应。</p><p class="ql-block">江南是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积累最为丰厚的区域,赏石历史源远流长,至晚在晚唐五代时期即步入文房清供的艺术殿堂。以“师法自然,苍古入画”为艺术特色的海派盆景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饱蕴历史人文风华的珍宝。本次展览位于上博东馆屋顶花园的东园、中园以及江南造物馆中庭,分别以“古石供”“名石新供”“海派盆景”“海上兰室”为主题,遍设奇石佳木,使山林岩谷之趣溢然环堵之间,足以令观众流连忘返。屋顶花园设于五楼,展览期间,观众可通过四楼江南造物馆展厅内自动扶梯到达。</p> <p class="ql-block">海派盆景</p><p class="ql-block">海派盆景是一个以上海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分布范围主要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各县市,是集植物栽培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景观艺术和植物造型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分类。据记载,关于上海制作盆景已有400多年历史。在学习和研究我国传统盆景艺术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师法自然,苍古入画”的海派风格,成为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轻的一派,不但丰富了中国盆景文化的内涵,更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海派盆景造型的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格律,无任何程式,讲究自然入画,精巧雄健,明快流畅。海派盆景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古木为摹本,参考中国山水画的画理技法,因势利导,进行艺术加工,赋予作品更多的自然之态。因此有“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除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以外,微型盆景也是海派盆景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海派盆景是我国首先使用金属丝加工盆景的流派之一,并独具创新地在山水盆景创作中使用大理石盆器、铅摆件等,丰富了盆景艺术创作特色。海派盆景常用的树木有140余种之多,如松类有黑松、马尾松、锦松、五针松等;柏类有桧柏、真柏等;阔叶树有榔榆、雀梅、金雀、三角枫、六月雪、胡颓子、枸杞、黄杨、龟甲冬青等。海派树木盆景用盆以宜兴紫砂盆为主,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多用浅盆,以取得更好的画面效果。</p><p class="ql-block">海派盆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龙华苗圃(上海植物园前身)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内首家盆景出口单位。苗圃中生产的盆景大量发往欧美诸国,开创了中国盆景出口创汇的先河,极大地提高了海派盆景乃至中国盆景在世界盆景行业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鸡爪槭</p><p class="ql-block">鸡爪槭,无患子科槭属多年生落叶小乔木。鸡爪槭最引人注目的观赏特性是叶色富于季相变化。春季鸡爪槭叶色黄中带绿,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无论是桃红柳绿,抑或是粉墙黛瓦,都能映衬得体。夏季鸡爪槭变得密实,树形从春日的疏枝弱弱转为浓荫,叶色转为深绿给炎炎夏日带来清凉。深秋时节是鸡爪槭观赏性最佳季节,《花经》云:“枫叶一经秋霜,杂盾常绿树中,与绿叶相衬,色彩明媚。秋色满林,大有铺锦列锈之致。”</p> <p class="ql-block">三角槭</p><p class="ql-block">三角槭别名三角枫,是无患子科槭属落叶乔木,主要产于中国。三角槭枝叶浓密,夏季浓荫覆地,入秋叶色变成暗红,秀色可餐。宜孤植、丛植作庭荫树,也可作行道树及护岸树。在湖岸、溪边、谷地、草坪配植,或点缀于亭廊、山石间都很合适。其老桩常制成盆景,主干扭曲隆起,颇为奇特。此外,江南一带有栽作绿篱,年久后枝条劈刺连接密合,也别具风味。</p> <p class="ql-block">榔榆</p><p class="ql-block">榔榆,榆科榆属的落叶乔木,树皮呈灰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薄片并剥落,露出红褐色的内皮,表面平滑,微有凹凸不平。树形优美,姿态潇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在庭院中孤植、丛植,或与亭榭、山石配置都很合适。树形优美,姿态潇酒,枝叶细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榔榆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枝条柔软易蟠扎,生长速度快,愈合能力较强,可塑性大,而且枝密叶细,姿态苍劲古朴,是十分理想的盆景材料。</p><p class="ql-block">榔榆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枝条柔软易蟠扎,生长速度快,愈合能力较强,可塑性大,而且枝密叶细,姿态苍劲古朴,是十分理想的盆景材料。</p> <p class="ql-block">古石供</p><p class="ql-block">石供是用台座、几架、盆盎等器具将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石头独立置于室内外,以为陈设和用于赏玩,也称为“供石”。石供的要义在于承载之具与石头的配合,使赏石以一种设定的姿态和雍容的气象成为某个空间的“主人”。正如域外中国赏石学者理查德·罗逊布罗姆(richard rosenblum)所指出的那样,“奇石因放置方式而得到改变。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到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本主题将呈现崂山绿石案供“小方壶”、 英石砚山“襄阳无语”、 英石案供“玄玉堆”、灵璧石“水绘灵石”、 木化石案供、灵璧石案供“锁云”等石供精品。</p><p class="ql-block">一片太古之时遗留于世的奇石,面面皆有不同,如何颠倒转侧,怎样刷剔修治,是栽于盆中,还是置之座上,抑或凌空架起,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石供”供的不是石,供的是世风与人心。</p> <p class="ql-block">灵璧石案供“锁云”</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从日本回归的灵璧名石。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古石鉴藏家佐藤观石(Sato</p><p class="ql-block">Kanseki)购于东京古董店,其后曾多次来华寻访传承人。2002年在东京赠与现主人,携回故国。</p><p class="ql-block">此石状似环云披锁,石右刻有“锁云”二字,左下方有晚明文人米万钟款。石形又似古猿飞跃,佐藤观石得石后命名为“飞猿”。</p><p class="ql-block">“锁云”在日本石展上屡获金奖,曾经多国媒体多次报道,也是CCTV《国宝档案》栏目唯一进行过专题介绍的传世古代石供。</p> <p class="ql-block">灵璧石“水绘灵石”</p><p class="ql-block">这件灵璧石山子是近代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的旧日藏,后经西泠印社时任社长沙孟海先生的慧眼识珠,最终入藏西泠印社,成为社中的“至宝”。</p><p class="ql-block">此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齐具,色泽青润,叩之音声清越。石上有手刻行书“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后苦铁。丁西八月铭”,下镌“巢民长物”、“缶庐”二印。铭文为吴昌硕自镌,据其内容,可知石头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冒辟疆的故园之中,因此,这块石头又有“水绘灵石”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英石案供“玄玉堆”</p><p class="ql-block">此石为老坑英石,表面凸凹如核桃皮,老擦生漆,黑中泛青,质感滑腻欲滴,扣之发音清越,为英石之上品。造型有太湖石的意趣,层次丰富,体现出典型“仙山式”审美情趣。大小错落十余峰,数个洞穴穿插、相通,可远观,可近卖,目游心追,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这件古石曾经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旧藏,美国艺术家、藏石家罗森布鲁姆递藏,今天是著名中国文房艺术收藏者“小孤山馆”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崂山绿石案供“小方壶”</p><p class="ql-block">此石是中国传世文房供石里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名品。石为崂山绿石,光洁细润,墨绿如黛,其形如平冈层叠,画意宛然。石上有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命名并亲手题刻的款识。此石近世为大收藏家钱镜塘所得,在底座左侧刻有收藏印记。</p><p class="ql-block">又请名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欣赏此石,吴对其钟爱有加,为之在底座正面题写文字,并专门为此石绘图。</p><p class="ql-block">1998年,收藏此石的原上海市委书记,曾担任过上海博物馆馆长的王一平同志将石、画一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上兰室</p><p class="ql-block">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它以多彩的花色,优美的叶姿,馥郁的芳香以及高洁、清雅的品格香染千古,闻名世界,被誉为“王者之香”“香祖”,文人墨客对兰花咏诗作画,著书立传,数不胜数。兰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君子精神”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高度和深远的政治意义。</p><p class="ql-block">兰花栽培技艺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期间,在宋代得以普及。至明、清艺兰进入昌盛时期,艺兰专著逐渐增多,艺兰名家辈出。自清代开始,上海、江苏、浙江就成为了惠兰栽培、生产与赏析的中心,有“沪俗尚兰蕙”之说,上海、苏州等地兴起兰花花市、兰花会。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地区兰花资源收集与栽培技艺得以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60年来上海植物园兰室在开拓和加强中日兰界交流及两岸兰界的交流合作上,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一衣带水兰为使”“两岸同源蕙作舟”,这两句话也流传至今,以“寰球荷鼎”“绿云”等为代表的兰花名品,见证了中日两国的友好情谊,也连接着两岸同胞的血脉深情。本次展览中,上海植物园兰室创作的山水兰花组合“秋水迎归”也将和观众见面。</p> <p class="ql-block">山水兰花组合 “秋水迎归”</p><p class="ql-block">英石、秋兰、春兰</p><p class="ql-block">上海植物园兰室创作</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本次展览将古今名石与蔚然苍翠的盆景并置,使二者在东馆屋顶江南园林场景下珠联璧合,充分利用馆藏、园藏和社会资源,在介绍传统赏石盆景文化的经典形态与历史成就的同时,也把彰显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特质的创新实践予以精彩呈现,无疑能更为立体地映现出文人墨客意在坐拥山林丘壑之美的风雅情怀,于双清佳境中向观众呈现传统文化中这方充满奇趣逸兴的天地。</p><p class="ql-block">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表示,今年恰逢上海植物园建园50周年,上海博物馆东馆落成,两家单位联合举办本次展览,以盆景为媒,抒情于景,着力向大众展现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的形态美、艺术美和意境美。希望展览能够赓续海派盆景文化基因,展现出海派文化滋养下的勃勃生机,为实现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任务添上独具江南文脉与海派风情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中国上海</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