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盎然 独具韵味——沁阳博物馆

BJLWZ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西回京不久,应一位大姐之邀赴河南沁阳走了一遭——参加一个“展室”的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完事儿之后,遂在沁阳及周边、回程途中一游——第一个“打卡”地——沁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沁阳博物馆是国家三级文物博物馆,位于沁阳市覃怀东路,是在原天宁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天宁寺历史悠久,创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易名大云寺,金代又更名“天宁寺”,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沁阳博物馆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三圣塔为主体,前有仿宋式山门,后有大雄殿台基,两侧为仿古建筑的展厅和办公用房,院内碑碣林立。馆中设苑,苑内有古建与园林相结合的楼台亭榭,150多米的长廊内陈列着历代石刻造像、书法碑碣和墓志石等。 .</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p><p class="ql-block">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p><p class="ql-block">碑高3.2米、宽1.25米,半圆形碑首,其上阴刻纂书"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碑文隶书,为唐上柱国贾赝福撰并书,计32行2270余字。碑文较为详细地记载该寺的早期兴废演变情况,该碑从书法和内容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三圣塔是沁阳古代标志性建筑,古人誉之为"中天一柱",为中原地区名塔之一。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造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距今已850多年),由基座、塔身及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南向,系13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平面为正方形,通高32.76米,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形,造型优美。塔内各层为砖砌的竖井通道,在其道壁上设凹砌脚蹬,作为上下层接连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圣塔是一座外观仿唐,内部结构似宋,而又别于辽金一般塔的新型舍利塔。从外观上看,它坐落在庞大的基座上,塔檐跳出部分微具内曲线,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它融合前代建塔风格,在历代古塔中独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为研究金代砖塔结构、宗教艺术和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三圣塔最珍贵的是塔内保存了丰富的石刻资料,门额上有“玉泉龙宫藏”半月形刻石,左右线刻云龙和花卉图案,塔身第一层正中有铭石一方,具体记载了建塔者的姓名、简历、砖匠、木匠、泥匠以及烧砖的地点和人名,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塔内有“隐瑞洞”“腾云洞”还有泥石造像多尊。</p> <p class="ql-block">邠国公塔</p><p class="ql-block">邠国公塔原位于沁阳市区北15公里太行山麓水峪寺。于1981年迁移至此保护。该塔建造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青石质地,通高6.4米,分段雕造对接而成。整体形状为喇嘛教式塔,又称覆钵式塔,为藏传佛教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高1.6米,为八边形,边长0.93米,最下有基台,中间束腰,最上雕作俯莲。塔身高1.82米,雕作倒扣的钵状,钵体最大直径2.13米,塔身上雕刻楷书塔铭:“大元故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领释教总统都坛主、增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邠国公之塔”。</p> <p class="ql-block">陀罗尼经幢</p><p class="ql-block">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位于沁阳市区西北15公里紫陵镇范村东侧兴隆寺门前,寺院毁于上世纪30年代,唯经幢独立幸存,后移至博物馆保存。经幢雕刻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青石质地,高4.7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幢身为八角形柱体,上阴刻《陀罗尼经》,共计3161字。该经幢是河南省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纪年的经幢之一,经幢上有雕造精美的佛教造像及乐伎飞天,堪称唐代石雕艺术精品,对研究唐代中期的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石刻艺术、造像特点等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石龙头(唐代),长180厘米、宽80厘米、高115厘米。石龙头为出水龙头,是研究唐代石雕艺术和水利设施等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馆中设苑”的独特布局令人眼前一亮——这应该是沁阳博物馆的一大特色。碧绿的池塘、穿梭的小鱼、精致的小桥、古雅的长廊,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让人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古建与园林相结合的楼台亭榭,围建150多米的长廊内陈列着历代石刻造像,书法碑碣和墓志石。</p> <p class="ql-block">这些历代石刻造像,书法碑碣和墓志石,许多都是国内比较珍贵的精品和孤品,琳琅满目的石刻文物上自汉魏下迄明清,各以其宝贵的史料价值,卓越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书法技艺为国内外学者、艺术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所珍视。</p> <p class="ql-block">铜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佛像以独特的艺术造型、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物遗存,成为重要艺术品类。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文化有了不同的方向。文化不同,佛像的造型也不尽相同。明代佛教造像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纹饰精美,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胸前及腰部有 U 宇型联珠式璎珞,佩饰精密繁复,体现出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这件菩萨造像1982年收入馆藏,为明代作品,高170厘米,宽124厘米。结跏跌座化印造像,面部丰满,眉宇间有毫相,双耳系坠,坠璎垂肩,长眉细弯,双目微合,面带笑容头戴八瓣宝冠,上着披帛,袒胸露臂,右手向上作切指式,左手至腹部前方作切指式,双腿结跏趺坐,长裙搭于座上,脚心向上,五指外伸。造像通身由红铜铸造,从腰部分开,上下两段分铸成像。整体造像风格沿袭唐代,又具有明代造像特证,是研究我国古代造像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延香馆帖,因藏于延香馆而得名,以王铎书法刻石为主。该帖包括王铎大楷(创柏乡善建城碑铭》、行书《杨公景欧生祠碑)、多体书《琅华馆真迹》,梁珊集王羲之书《延香馆记》《来石吟》,明河内县令王汉《进河内灾伤图序)碑,共计30方刻石。</p> <p class="ql-block">沁阳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9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75件(套),包括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玉器和书法绘画等。</p> <p class="ql-block">另外,馆内还有《沁阳革命史迹陈列》《沁阳历代石刻陈列》《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陈列》等,通过这些陈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沁阳的历史文化、革命历程以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事迹等。</p> <p class="ql-block">每每参观博物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