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阳山碑材.江苏秋色自驾行(一)

阿亚

<p class="ql-block">  DAY2:2024年11月17日,南京阳山碑材景区。</p> <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景区是国家4A 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明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最大的碑材。景区由演绎打造碑材场景的明文化村、奇石林立的阳山怪石林和世界之最的阳山碑材三部分游览区域组成。</p> <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讲述的是明朝永乐三年的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后,为笼络人,决定竖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此稳定政局。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一千多名工匠,耗时300多天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碑首、碑身和碑座。</p> <p class="ql-block">  该碑材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个部分组成,从阳山一侧的监工道望去,碑材如同用巨斧依山切下一般,根据碑身开凿的结果,三块碑材目前形状的数据:碑首高6.5米、厚10米、宽18米;碑身高52.5米、厚41米、宽13米;碑座高16米、厚30米、宽12.2米。总高度75米,总重量26132吨。</p> <p class="ql-block">  根据相关专家计算预测三块碑材成型后,即做成碑后:碑首高6米,宽11.74米、厚4.6米、重量862吨;碑身高25米、宽9.84米、厚4米、重2617吨;碑座高8.59米、宽11.64米、长23.3米、重量6198吨。整碑总高度约40米,重达9677吨。</p> <p class="ql-block">  (一)阳山问碑</p><p class="ql-block"> “阳山问碑”高7.5m,位于景区入口处,它是整个阳山碑材成型后的全貌的微型直观展示模型。“阳山问碑”四个大字出自我国著名女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孙晓云之手。之所以叫“问碑”,是由于当时明永乐帝﹣朱棣在选址、打造这块神功圣德碑时曾留下诸多疑问。如:为何选址于此?为何不惜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何工程接近完工后却又半途而废?在600余年前的条件环境下,又原计划如何将其运输至明孝陵?面对如此之多的疑云,故题字称之“阳山问碑”。</p> <p class="ql-block">  (二)明文化村</p><p class="ql-block"> 明文化村是仿古建筑群,是一座颇具明代文化气息人文景点,它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一段传统的明代世俗画卷,可以亲身体验凿刻阳山旷世碑材年代时生活场景。如成记铁铺、张石匠屋、东厂督院、吉祥赌坊、金陵镖局、百姓书屋、御药房、南北杂货店、头饰店、工艺行、游艺坊、甜趣坊.翠花豆腐坊、古泉问茶楼、关圣殿、古戏台、射箭场等。景区内设有大型民俗表演,趣味无穷。文化村门两侧分别书有袁梅的《洪武大石碑歌》和胡广的《阳山游记》。</p> <p class="ql-block">  1.袁枚与《洪武大石碑歌》</p><p class="ql-block"> 袁枚(1716-1798)清代著名诗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知县。袁梅在明朝的文学、艺术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尤其以篆刻艺术闻名于世。他的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构图巧妙,深受后人喜爱。此外,袁梅的性格 颇为独特,他诙谐幽默,善于交际,喜好游历。袁枚曾到阳山观赏碑材,动情的写了《洪武大石碑歌》。诗歌中描述碑材的位置、重量,诗中的“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同时也写出劳工完不成考核工作量而被杀,被迫投井的惨状。</p> <p class="ql-block">  《洪武大石碑歌》</p><p class="ql-block"> 青龙山前石一方,</p><p class="ql-block"> 弓尺量之十丈长。</p><p class="ql-block"> 两头未截空中央,</p><p class="ql-block"> 旁有屃赑形更大。</p><p class="ql-block"> 直斩奇峰为一坐,</p><p class="ql-block"> 欲负不负身尚卧。</p><p class="ql-block"> 高皇开创气概雄,</p><p class="ql-block"> 欲移此碑陵寝中,</p><p class="ql-block"> 大书功德告祖宗,</p><p class="ql-block"> 压倒唐汉惊羲农。</p><p class="ql-block"> 碑如长剑青天倚,</p><p class="ql-block"> 十万骆驼拉不起。</p><p class="ql-block"> 诏书切责下欧刀,</p><p class="ql-block"> 工匠虞衡井中死。</p><p class="ql-block"> 芟刈群雄苔八荒,</p><p class="ql-block"> 一拳顽石敢如此。</p><p class="ql-block"> 周颠仙人大笑来,</p><p class="ql-block"> 天威到此几穷哉!</p><p class="ql-block"> 但赦青山留太朴,</p><p class="ql-block"> 胜扶赤子上春台。</p><p class="ql-block"> 丁丁从此停开凿,</p><p class="ql-block"> 夜深无复山灵哭。</p><p class="ql-block"> 牧竖宵眠五十牛,</p><p class="ql-block"> 村氓尽晒三千谷。</p><p class="ql-block"> 材大由来世莫收,</p><p class="ql-block"> 此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 昭陵石马无能战,</p><p class="ql-block"> 汉代铜仙泪不流。</p><p class="ql-block"> 吁嗟呼!</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项王拔始皇鞭,</p><p class="ql-block"> 山石何尝不可迁?</p><p class="ql-block"> 威风一过如轻烟。</p><p class="ql-block"> 惟有茅茨土阶三五尺,</p><p class="ql-block"> 至今神功圣德高于天。</p> <p class="ql-block">  2.胡广与《阳山游记》</p><p class="ql-block"> 胡广(1370-1418),江西吉安吉水县人,祖籍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南京市。明朝初期文学家、内阁首辅,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p> <p class="ql-block"> 《阳山游记》</p><p class="ql-block"> 永乐三年沪,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村焉。其长十四支有护,阔不及长者王之一,厚丈二尺,色黝,泽如漆,无疵学。越九日戊午,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己未,由朝阳门出,过十里铺,直抵沧波门。……山麓度坳入沪,行长棱十余里,始至阳山。</p> <p class="ql-block">  山下草芨数百间以舍趋事者,周以樊、通二门。入门有井,有石池,出门上百步许有井。井之外有深坑,平山上土石填之,举石者邪许之声相应。仰见巨石穹然城立,三人相视惊叹所未尝见,谓天生此石以为有待也。山高数里,其体皆石,其旁山崖,不便登陟。从碑石左攀脐而上,一人引手,一人下推。又跻一级,渐至山顶。石如磨头者、目瓜者、窍而通者、高者。下者,险不可履,蚁缘而度。渐过碑石右,稍平可行。余心悸目眩,不能下视,独解公登石立久之。余坐息定,更跋山顶数十步,望见长江数百里,隐隐而来,舟帆上下如豆。江北诸山,澹然如烟霏雾霭问,杳不能辨。山近东北二峰,峭拔如削,即都城东门望见二峰青翠高耸者。山南有叶丞相墓。……南望钟山一峰,秀立天际如玉笋。都城万雉,红光紫气,蔚蔚葱葱,结为龙文,散为霞彩,诚万世帝王之都他。</p> <p class="ql-block">  日午下山,回至小村市。望见树林阴翳中一径,沿洞上,两傍皆松柏,有古寺,甚牢落,梁本业寺也,创于天监九年,五代时碑刻尚存。有古桂二株,其本枯朽,其旁枝复拱抱,又将枯矣,疑与寺同植者。从旁,入一小轩,轩外多竹。其南有古井,汉以烹茶,味甘冽。复寻寺前小径,转登寺后山。</p> <p class="ql-block">  3.明代皇帝历史 </p><p class="ql-block"> 我国明代(1368-1644年)共历经十七朝,十六位皇帝,分别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明世宗朱厚熄(嘉靖)、明穆宗朱载垕(隆庆)、明神宗朱翊君(万历)、明光宗朱常洛(泰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明毅宗朱由检(崇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城。1421年由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推翻明王朝,明代统治历时276年。</p> <p class="ql-block">  我国明代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初开始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了北边的长城,蜿蜒 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 20余年与亚非30多个国家进行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有其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1)明太祖(1328-1398年) </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率领农民军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统一各割据政权,建立明王朝,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元至正二十七年的1367年称吴元年,次年即皇帝位,立国号为明,改年号为洪武,在位31年。</p> <p class="ql-block">  (2)明惠帝(1377-1402年) </p><p class="ql-block">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灯,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的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平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p> <p class="ql-block">  (3)明成祖(1360-1424年)</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在位22年。在位期间,通过设立内阁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数次御驾亲征,巩固了边疆,统一了多民族国家,使经济有所发展。派郑和数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组织三千多人修成《永乐大典》,营建北京宫殿,历史上都认为朱棣是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4)明仁宗(1377-1425年)</p><p class="ql-block">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皇帝长子。永乐二年的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洪熙。洪熙从政不到一年,他的政策和业绩为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5)明宣宗(1397-1435年) </p><p class="ql-block">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死,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他继承了洪熙时代的政策,宣宗朝是明朝初期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6)明英宗 (1427-1464年) </p><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因信任太监王振,亲征瓦剌军被俘于土木堡,一年后获释,尊为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经夺门之变复辟,改年号天顺,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尚无甚稗政,死前命罢宫妃,殉葬,为后世所称颂。曾杀害抗击瓦刺保卫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谦等多人,重用宦官,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p> <p class="ql-block">  (7)明代宗(1428-1457年) </p><p class="ql-block">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英宗朱祁镇之弟,在位8年。土木之变后,先以"监国"身份当政,后继帝位,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登基,为中衰的明朝带来一线希望。英宗复辟后,很快身亡。</p> <p class="ql-block">  (8)明宪宗(1447-1487年) </p><p class="ql-block">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明朝第九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土木之败后立为皇太子,后为景帝朱祁钰废为沂王。英宗复辟后,复立为皇太子。在位24年,年号成化。</p> <p class="ql-block">  (9)明孝宗(1470-1505年)</p><p class="ql-block">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6岁立为皇太子,18岁即皇帝位,年号弘治,在位18年,任贤使能,史称“弘治中兴”。</p> <p class="ql-block">  (10)明武宗(1491-1521年)</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长子,1岁时立为皇太子,15岁时即皇帝位,年号正德,在位17年。</p> <p class="ql-block">  (11)明世宗(1507-1566年)</p><p class="ql-block">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因正德帝无子,选定其堂弟朱厚熄自藩国入承大统,在位45年。初即位,尚能积极整顿正德年间所留遗患,有所兴革。但自“壬寅宫变”后至死亡,一直避居西苑。由于迷信道士,设斋醮,服丹药,妄求长生,置朝政于不顾,致使贪赃枉法的首辅把持朝政20年,国计民生遭受深重损毁。</p> <p class="ql-block">  (12)明穆宗(1536-1572年) </p><p class="ql-block">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嘉靖帝第三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裕王。因“二龙不相见”未被立为皇太子,直到嘉靖帝死后,才奉遗诏嗣位。次年改年号为隆庆。穆宗在位6年,虽政绩不甚显赫,但在明朝中期仍不失为有作为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13)明神宗(1563-1620年) </p><p class="ql-block">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十四位皇帝。隆庆皇帝第三子。隆庆六年的1572年,隆庆帝死,9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万历初期,在内阁首辅张居正辅佐下,对朝政进行多方面的革新,呈现出明中叶以来最好的形势。万历皇帝亲政后,怠于临政,勇于敛财,从此明王朝进入了衰败时代。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临死时虽然在遗诏中说自己“不胜追悔”,但他葬送大明王朝的事实不容推诿。</p> <p class="ql-block">  (14)明光宗(1582-1620年)</p><p class="ql-block">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万历皇帝长子,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登基,年号泰昌。登基一月即死,俗称“一月天子”。</p> <p class="ql-block">  (15)明熹宗(1605-1627年) </p><p class="ql-block">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常洛之长子,万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即位,时年16岁。以次年为天启元年,听任乳母客氏,宦官魏忠贤左右朝政,肆意杀害忠良,任用奸小,使明王朝堕入穷途。</p> <p class="ql-block">  (16)明毅宗(1611-1644年) </p><p class="ql-block"> 明毅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末代皇帝,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之弟。天启七年的1627年即皇帝位,在位17年。在位期间虽能励精图治, 刈除奸逆,惜明王朝大势已去,全面陷入危机,亡国之运终难挽回。</p> <p class="ql-block">  4.衙门</p><p class="ql-block"> “衙门”,本是官僚机构的称谓,明朝人把宦官机构称之衙门,就说明宦官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已相对稳定,成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宦官机构统称为内府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习称“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p> <p class="ql-block">  先生被指定为临时演员,扮演县官老爷,其实就是一个傀儡!</p> <p class="ql-block">  5.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三)世界之最阳山碑材</p><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是明代皇帝朱棣于1360-1424年,为其父皇朱元璋歌功颂德而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选在阳山开凿。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碑身、碑座、碑首。但未完工运走,留下三块巨大的碑材,躺在阳山已有600多年,成为奇迹,令世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  1.风雨亭</p> <p class="ql-block">  2.南朝古采石场遗址</p><p class="ql-block"> 南朝古采石场遗址位于明文化村通往碑座的上山小道水沟的西侧,有一片较狭长而平坦的山地,长181米,南段宽20米、北段宽65.8米,总面积约4892m2。据文物专家考证,此处是自南朝以来开采石料,用作陵墓柱基、石刻等建筑石材的古采石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  3.碑座</p><p class="ql-block"> 阳山碑座,眼前这块明显突出的巨大石块就是阳山碑材的最底部“碑座”,重达5198吨!碑座左下方有三块非常清晰的方孔,为了当年方便运输而特意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整个碑座一部分与山体相连,还有一部分则完全分离了,清晰的凿痕犹在,仿佛能听到当年工匠们奋力砸石的响声。</p> <p class="ql-block">  (1)选在阳山开凿碑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其一,这里采石已有悠久历史,考证始于六朝;</p><p class="ql-block"> 其二,岩石性质适宜,“色黝泽如漆”“天赐良材”;</p><p class="ql-block"> 其三,岩石中裂缝不发育,成材性能良好;</p><p class="ql-block"> 其四,岩层的层面平缓易于凿刻成型。</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在600年前工匠已认识到选材的一些地质知识。在开凿设计中考虑到碑材的边界利用岩石的断裂面,展示了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2)开凿的年代与时间 </p><p class="ql-block"> 确定阳山碑材开工时间依据的梁潜的神龟赋《泊庵集》,确定停止施工时间胡广的《游阳山记》,分别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一七六卷、三一三卷。碑材开凿始于明代永乐二年十月,即1404年11月,停止于永乐三年八月,即1405年9月,征集劳工囚徒1000余人,耗时300多天。</p> <p class="ql-block">  (3)碑材开凿劳工与坟头村 </p><p class="ql-block"> 据《明会典·工部山陵》规定,当时开凿碑材有设计施工的官员与监工,设有监工台。劳工有千余人,其中有囚徒。袁枚诗中也说当时劳工凿碑之难之惨。阳山碑材山脚下不断出现的一个个新坟头就是当时劳工惨死的安息之地。其附近的村庄就被称为坟头村。</p> <p class="ql-block">  (4)阳山碑材未最终完成运走建碑之谜 </p><p class="ql-block"> 大石碑已成雏形,但最终朱棣放弃了。这成了阳山碑材的一个谜题。从现在来分析当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工程未完全完工,石碑部分地方仍与山体相连,全部完工的工程量仍然很大;第二,或许最重要的原因,是碑材体量太大,运输是个大问题。山东景灵宫碑929吨,用了15年的时间运到目的地,有“日挪卧牛之地”之说。真如民谣说“东流到西流,锁石锁坟头;东也留,西也留,神仙也摇头;若要碑搬家,除非山能走”。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让人们去思索、考证。</p> <p class="ql-block">  (5)胡广的《阳山游记》 </p><p class="ql-block"> 当时朱棣命胡广等三位学士考察阳山碑材,胡广的《阳山游记》中明确记载有“皇帝因建碑孝陵,断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其长十四丈有奇……色黝泽如漆……”。”仰见碑石穹然城立,山高数里,其体皆石,……”。</p> <p class="ql-block">  4.碑首</p><p class="ql-block"> 碑首,由于形似帽子,所以也称碑帽。阳山碑首重达862吨,其上方凸出来的石块,称为“石牙”,是用来雕刻两条蟠龙的龙头、龙爪和龙尾的。石牙刚好有14块,14为9加5之和,体现皇帝“九五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  5.碑身</p><p class="ql-block"> 碑身按山体侧卧式开凿,重达2617吨,如果将碑身竖起来,高度达25米。碑身北部与山体相接,尚未凿断。碑身底部留有数块支撑石,这是为了为了在碑身与山体连接断开的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预留的,同时也便于在下边放置圆木,以利于运输。</p> <p class="ql-block">  (四)雁门山怪石坡</p><p class="ql-block"> 雁门山,在历史上是金陵的一座名山,地处宁镇山脉南侧山岭之中,历代地方志书均有记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金陵江山遇蓬池隐者》诗:“绿水向雁山,黄云遮龙山”句,即指此山。虽然仅凭此诗句意,尚难断定李白是否游览过雁门山,但至少可以说,雁门山为诗人所熟知,并在“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心目中有相当分量。由此,雁门山之名气也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因阳山碑材景区位于江苏园博园旁,我们是由园博园进入景区,该景区单独收费,成人40元/人。结束游览此景区后返回园博园继续园博园的游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