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后汉书崔骃传达旨)</p><p class="ql-block">陽盛则運陰满则虧。(后汉书杜笃传论都赋)</p> <p class="ql-block">三O一</p><p class="ql-block">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后汉书崔骃传达旨)</p><p class="ql-block">陽盛则運陰满则虧。(后汉书杜笃传论都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语出《后汉书•崔骃列传》中崔骃作《达旨》文中:“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p><p class="ql-block">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是东汉文学家,出生在一个通经习文的家庭,自幼受到家学熏陶,“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他曾写作一篇《达旨》表达自己追求学问、淡泊名利的心志,文中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来表达天地万物均遵循客观规律,事物发展自有定则,就如同春天万物生发,开出灿烂的花,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如今,成语春华秋实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或因果关系,春天辛勤耕作,到了秋天就会有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崔骃(yin)、崔瑗、崔寔(shi)父子孙三人,号称东汉文学三崔。</p><p class="ql-block"> 崔瑗,字子玉,崔瑗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书史上并称"崔杜",治学方面,曾与著名学者王符、窦章、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后来又从东郡发干县狱吏学习礼学,可谓"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p><p class="ql-block"> 崔瑗的《草书势》是我们迄今可以见到的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这种自觉是随着草书的成熟而出现的,由于草书的笔画和形态比较自由,较之篆,隶,草书更富于飞动变化的形态美,也更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因而中国书论的开端不在讨论篆,隶,而正是围绕着对草书的评价而展开的。崔瑗好养士,常以丰盛酒菜招待宾客,从不考虑家产,不过自己日常饮食却是疏食菜羹而已,世人皆以"清廉"称之。</p><p class="ql-block"> 崔寔(约103年—约170年),字子真,小字元始。崔寔的政治理论主要体现在《政论》中。《政论》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崔寔少时沉静,爱好典籍。父亲崔瑗去世,减卖田产,修起冢茔,建立碑颂。葬后,隐居在墓旁,资产用尽,因穷困,以贩酒为业。当时人多因此嘲笑他,但崔寔始终不改。但也就是够家用而已,不致力于盈余。服丧完后,三公都来征召,他都没有应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陽盛则運陰满则虧”,大意是阳气过盛就容易骚动,阴气太满就会亏损。语出《后汉书•杜笃传》杜笃《论都赋》:“物罔挹而不损,道无隆而不移,阳盛则运,阴满则亏,故存不忘亡,安不讳危,虽有仁义,犹设城池也。”</p><p class="ql-block"> 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今陕西西安人。学识渊博,但不拘小节,因事在京入狱。狱中写诔文颂扬开国功臣大司马吴汉功业,受光武帝赏识获释出狱。建初三年(78),以从事郎中随车骑将军马防与西羌作战阵亡。杜笃著《明世论》15篇,均已散佚。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共18篇,今存《论都赋》、《吊比干文》等10余篇,以《论都赋》流传最广。</p><p class="ql-block"> 《论都赋》是东汉杜笃创作的一篇赋。描绘了西京(长安)的险要地势,说明应定都长安的原因。该作采取大赋设客主问答的形式,开篇以散文为序,本体以韵文展开,语多铺排,言辞辩赡,打破了以往文学之士献赋颂圣娱悦的老例,以赋作为疏章,奏谏国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政治品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