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我对"解手"一词很好奇,为什么"方便"叫"解手”。今年10月自驾过洪洞县时心血来潮忽然决定到大槐树景区去看看,了解下"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典故,偶尔间才发现“解手"一词的来历,更对明朝移民一事产生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一张图片可以看出,那是古代衙役押解人犯的景象。而这组雕塑述说的是明朝时期从洪洞县移民的故事。从这组雕塑可以看出,移民的迁移不仅仅是强制,可以说是象押解人犯一样武装押送,每个人都用绳子绑住一只手,叫你无法逃离。而被押解的人员要大小便时就由衙役解开梱绑你的手绳,让你去“方便"。这也就是"方便"叫"解手"的缘故。现实很残酷吧。</p> <p class="ql-block"> 说起大槐树移民,是指发生在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事件。当时明朝以山西为移民的重点,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迁徙各类移民近百万人。这些移民的姓氏几乎包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而后其后裔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故后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当时明朝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就是负责移民的部局驻员设立的一个招募点和集散地,广济寺门前有一株高大的老槐树,山西移民们就在这里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在秋收后向全国地区移民。其实当时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不只是山西大槐树,还有江西的瓦屑坝,二者一南一北构成了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中转地。不过后者不如前者知名罢了。</p> <p class="ql-block"> 于是作为山西移民出发地的洪洞大槐树便成了这场超级移民事件的代名词。据《明实录》记载,洪武、永乐两朝向京师地区(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移民18次,官方移民的起点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不过那时的移民并不像如今欢天喜地、车船迎送的百万三峡移民那样风光。而是象第一张图片所示,强制性押送了,途中因病因故死亡的不知多少了。</p> <p class="ql-block"> 贫苦的农民、商人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到遥远陌生的他乡去安家落户,前途渺茫。从内心来讲他们是不愿移民的,为防止移民中途脱逃,于是乎朝庭就实施了武装押解。移民启程之时,一步一回头,直到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在视野中渐渐消失。这种乡土情让移民们到达他乡后,居住集中的村落有的仍沿用山西的村名——“寨”,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所致。</p> <p class="ql-block"> 这场史诗级大移民前后经历明朝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了中原、华东数省,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当地在元朝统治时,汉人作底等人族被元朝统治者屠杀大半。明朝建立后这些地方几乎十室九空。</p> <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后,面对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的江山,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为了人口均衡,为了巩固大明新王朝的统治,“移民”就成了明朝初期一项非常重要的国策,于是朱元璋下令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而当时的山西,由于地形因素,易守难攻,在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却风调雨顺,社会稳定,人丁兴盛,成为周边百姓的逃难之地。故此明朝从山西移民。</p><p class="ql-block"> 移民是稳定国家的国策,无可厚非。但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下,牺牲了多少升斗小民的利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解手”一词就是最好的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