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命运安排的那段日子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乡前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从小跟随父亲生活在GX一个小县城,上初中前父亲就去世了,独自一人留在小县城念书, 初中学业结束,同学们除了被推荐升高中的外都回家了。他是没机会升学的,但独处惯了,也没心机理会别人,只是怀着迷茫,不知所措的心情,把行李寄放在宿舍楼下一个很和蔼的平时见到他都以微笑以对的杨老师处( 学校里平时稍微关心他的父亲过去的同事张校长和晏老师已成牛鬼蛇神,其他老师包括班主任对他都是不理不睬的,尽管他的学习很好 ),离开了呆了四年的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父亲早逝,母亲被管制,那个在另一个小县城里曾经称为家的小阁楼被革命群众中的一员占领,已经无家可归,母亲托人告知他千万别回老家,管制她的人正愁他不回去自投罗网呢。只能去投奔千里之外的身处不受革命造反派待见的臭老九行列的大哥。大哥大学毕业后在HN省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住在研究所的三宿舍二楼的一个单间里。三宿舍很大,中间一条走廊,两边都是房间,那时候都是公厕,公共水房,也没有厨房,大家都吃食堂饭,要开小灶只有用煤油炉煮。好在他从小就是在清贫的生活中过来,倒也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未来,他迷茫,可他大哥不迷茫,大哥坚信,虽然没机会继续上学,自学手艺也能生存下去!于是让他学点电工知识,找来不少无线电零件让他学习组装收音机。其实他在离开学校前那段无所事事的时间里已经对无线电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着装了矿石收音机,二极管收音机,还装过用电池的电子管单管收音机呢。在大哥的指导下他看书,实践,再从单管晶体管收音机装起,然后三管,四管,六管,那时候没有印刷电路板,就自己在胶木板上钻孔打空心铆钉,把零件插在空心铆钉上再焊上连线就可以了。然后调试,改装。在乡下那几年,村里穷没电,没法再继续学习,闲时就靠着听在大哥处装的收音机度过那迷茫无聊的日子。进工厂后他当了伙夫,但凭着以前学过再努力钻研电器知识的执着,他很快就成了一名多面手的技术工人。呵呵,扯远了,还是说回那些日子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究所很多员工都和大哥一样住三宿舍,有一对上海夫妻是大哥研究所的同事,住走廊对面,也有个小妹初中毕业后来他们家暂住,估计也是在上海闲得无聊吧。那个大上海的姑娘胖胖的,很是热情大方,见到他也是初中毕业寄住大哥家,就常和他打招呼,邀请他去她家坐坐。他小地方来的土包子,在学校里独来独往从不和女同学交流,那见过穿着时髦的窄脚裤,上身花里胡哨的上海姑娘!虽然心里不自在,但大人都上班去了,自己待着也无聊,多次推辞后还是去她家了。上海姑娘热情的端茶摆凳,没说几句话就拿起一本地图,靠在他身边让他指点他来自哪个地方。上海姑娘出自热情大方的本性,头靠过来呼出来的热气都喷他脸了,身子也挨的紧紧的,他那见过这阵仗啊!直感到面红耳赤的,连忙站起来说我哥快下班了,我得回去做饭,之后再跟你说吧。然后落荒而逃了。上海姑娘一脸诧异,不解地盯着飞快遁走的身影直摇头。过后他再不敢和那个时髦姑娘搭话,上海姑娘可能也感到这个来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地方的小瘪三的行为不可理喻,也懒得理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HN的土话实在难以听懂,他的普通话也不标准词汇还少所以和说土话的HN人交流有点像鸡同鸭讲一样。有次他去小卖部买煤油,用普通话跟售货的大嫂说要买火水(他老家一带的人都把煤油叫火水),那大嫂很有耐心,听他说了几次又看他拿着一个瓶子便猜着问是不是要买煤油,他涨红着脸忙应说对对。有了教训,他每天除了鼓捣收音机外就是看小说,听广播以增加语言词汇,不知不觉间就过了几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声音中度过了一九六九年的元旦后不久,他突然接到同学发来的电报,让他赶紧回学校,学校组织毕业生集体去农场。那段时间刚好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口号震天响的时候。大哥和他自然也得有所打算:要嘛留在HN当地插队,有大哥依靠,但人生地不熟,且语言沟通有障碍生活不便;要嘛回GX插队,气候,生活习惯都能适应,但举目无亲。正在犹豫之际他和大哥一起听同学说可以去农场,虽说都是务农,但过集体生活总比去乡下插队强,自然都高兴,于是马上动身回去。结束了在大哥处等待未知的未来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回到学校后听到的最新消息是不能去农场了,理由是不能制造知识分子成堆的环境!呵呵,一群初中没毕业的小孩都成了知识分子了!无奈,既然回来了就去插队吧,自愿的,自己选择的,没人逼迫,给大哥发个电报说了自己的决定。在那个时期,大哥无法也无奈,只能每月支持他几块钱,尽管大哥的工资也就那么五十多块还要养家糊口。就那样,大家都在无奈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