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遇上朱耷纯粹是个意外。</p><p class="ql-block">到南昌的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些,朋友说,去滕王阁有些距离,附近有个八大山人纪念馆,要不要去看看呢?于是就有了八大山人纪念馆之行。</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就是朱耷。“朱耷”这个名字来历有些蹊跷。朱耷原名朱统quan(上林下金),字刃庵,初号雪个、个山、个山驴、驴汉、拾得等,后来还有人屋、道明、何园、洛园、黄竹园、书年、书疾、八还等等,60岁之后,使用“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他使用时间最长的别号,于是也就成了他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朱耷落款的时候,经常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连在一起,咋一看就是“哭之”“笑之”字样。这可不是潦草写成了这样,这个看似无意的写法,实则寄托了朱耷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生命历程和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纪念馆是南昌市非常有名的一处人文胜迹。也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由此可见朱耷在行业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越过梅湖浮桥,便是八大山人纪念馆侧门:青云谱。与门口正对的,是一座八大山人的铜像,高两米许。八大山人面容清癯,神情冷逸,若有不屑。一袭长袍,斜挎斗笠,双手环抱。后来得知,此乃雕塑家唐大禧1986年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创作。绕着朱耷的雕像走了两圈,总觉得有一股心酸入喉而来。</p><p class="ql-block">朱耷的一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p><p class="ql-block">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他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朱耷十七岁那年干得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他放弃爵位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科考,取得一个秀才的功名。好景不长,十九岁那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了。王室后裔的光环,成了清廷打击的对象。也就是那段时间,朱耷妻子亡故,父亲患暗疾中年早逝。同一时间,清政府颁布了“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的髡发令。朱耷是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但他无奈,只好奉母带弟,剃发为僧,受戒空门,开始了长达三十年佛教徒生活。从后来朱耷的画作中,有一枚奇特的签押,很像一只鹤,仔细研读,原来是“三月十九”四个字。这个日期,就是崇祯皇帝自尽的时间。</p><p class="ql-block">纪念馆陈列的“八大山人画鸟作品高仿精选展”,集八大山人画鸟作品之精髓,取真迹之原貌,采用微喷复制技术,可谓惟妙惟肖。在欣赏八大山人作品的同时,陈列观一则清初江西清剿战况实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文本记述,对解读朱耷画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来看看展板上的这段文字: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殉国,明朝灭亡。1645年八月,清廷髡发令到达江西,明令禁止故明宗出仕。九月,清军平江西南昌府、州、县十一座。并下令:故明诸王,无论大小,俱著赴京朝。十月,明降清将领金声桓等血洗峡江、吉安、万安、袁州等抗清力量和人仕。1646年二月,清江西提督总兵金声桓攻占抚州,擒南明永王及官员九十余人,五月,对故明宗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十月,清军破赣州。1647年八月,清兵杀已投诚并出家为僧的明宗室赵王朱由棪;擒杀故明宗麟伯王、蔼伯王;十一月,擒杀故明义王朱汲及其子;十二月,擒杀瑞王朱统。1648年二月,清擒杀明宜春王朱议衍;五月至八月,清军再围南昌,南昌城内死十余万。</p><p class="ql-block">从甲申1644年到戊子1648年前后四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南昌及周边地区无一日宁。当时的南昌名士彭士望在诗中说,“王孙各窜伏,困苦无完裳。谁为杜杜陵,见汝哀彷徨。八大山人亦在《个山小像》中自题说,“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从扇面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清廷对明室后族是何等残酷的镇压,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同丧家狗一般的王孙子弟的落魄景象和悲凉心境,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能拖着一条满清的大辫子,但又不能为留发失去生命,为躲避诛杀,隐身空门也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此后的南昌城里,少了一个鲜衣怒马的王孙贵族,菩提坐上多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僧侣。</p><p class="ql-block">朱耷32岁那年,就竖拂称“宗师”了,可见朱耷之才与修为悟性。</p><p class="ql-block">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后来,清廷对待明朝遗老遗少的政策松动了,这时候,55岁的朱耷“疯”了,疯了的朱耷徒步回到南昌,在快六十岁的时候他还俗了,之后谋妻成家。这此后的朱耷,终于以一个书画艺术家的形象,重新走进了艺术家的圈子,同时也走进了名流的视野,甚至走上了中国书画艺术大师的宝座。毫无疑问,朱耷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六十岁之后的作品。六十岁之后的作品,落款一律署名“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朱耷隐身空门,一边潜心研究佛教,同时也开启了他带有思考性的正真意义上的书画艺术创作。流传于世的《写生册》,是他在顺治十一年三十四岁时的作品,署名“传綮”。与“传綮”同一时期、有着同样寓意的另一枚印章是“雪衲”。这两枚印章是后世的人们在清理“耕香寺”遗砖的时候找到的。于是朱耷也就有了“传綮和尚”的别称。一个青灯塔影里苦渡生命的王孙弟子,我想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定然思念过早已失去的妻儿父母。他比别人更大的不幸,是无处诉说,哪怕嚎啕大哭一场也不能。因为他是故明宗亲后裔,是清王朝的重点打击对象。</p><p class="ql-block">“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这是朱耷的一首题画诗。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故国的怀念与内心的悲凉。同时也给自己的绘画艺术定上了“横流乱世杈椰树”的注解式的艺术风格标签。他的画与他的身世、性格、情感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朱耷传世较多的是花鸟画,其显著的特点是夸张到变态甚至畸形的地步。他画鱼,不是在水中游,而在岸上跑,甚至天上飞。他画鸟,不是在空中飞,多是在地面或树上蜷缩着。他画的山,一般都是光秃秃的不长草。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上只有几片叶子。他的画着墨不多,有些简单到了寥寥数笔,逸笔草草,随手涂抹,实则是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都在法度之内。而就是这枯枝剩叶或衰荷残草,让后世的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倔强、孤立而傲岸的大放悲歌却无声倾诉的生命形象。这就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朱耷。</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与魏晋人物有得一比。与徐渭有得一比。朱耷长石涛十几岁,常有书信往来。朱耷的书画,让人在惊叹中有一些苦笑,在震撼中有一些悲悯。他的作品画面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处处体现出其孤傲落寞、苦守不阿的思想情感。后世的“扬州八怪”、晚清的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艺术巨匠,不同程度受其影响。这也是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馆等很多地方争相收藏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一个政治高压下坚守自己内心终成一代大师的艺术家。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盘点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朱耷。</p><p class="ql-block"> 2023.6.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周步</p><p class="ql-block">转自:《昌平文艺》202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周步:作家,诗人,媒体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央视纪录片《影像中国》撰稿,中国旅游文化网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