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赤 岸 村 感 怀

天湿了天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篇号62072984</span></p><p class="ql-block"> 从邯郸市城区西行约100km,便来到了涉县县城。在将军大道的两侧,扑面而来的全是红色文化的气息。一面面浮雕墙生动展示着八路军129师的将士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 </p> 赤岸村,这个太行深处的宁静小镇。这里坐落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圣地。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开始了这次寻访之旅。 <p class="ql-block">  赤岸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华北抗战的前哨和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就设立于此。 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等老一辈无产级革命家,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成就了129师的赫赫威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p> 走进司令部旧址,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战期间,刘 、邓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运筹决策,酝酿了抗战期间的每一场战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司令部由九个具有冀西南风格的四合院组成,布局紧凑而有序。我漫步其中,参观了司令部的会议室、办公室、机要室等场所,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p class="ql-block">  在陈列馆内,我详细了解了八路军129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他们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和严密封锁,毫不畏惧,奋勇杀敌。</p>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八路军 、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坚定的执行中央持久抗战的方针,充分有效的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大量失地,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抗日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增强,敌我攻防态势不断转换。 到抗战后期,八路军收复了华北的大片国土,军队发展到100余万人,并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根据地。 被国民政府污蔑为游而不击的八路军、新四军,已经攻占了沦陷区内的绝大部份县城,华北、华中的日军已经被迫退守各大中城市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的少数大型据点,而且基本上不敢外出扫荡了。 <p class="ql-block">  在八年抗战中,129师牺牲巨大,但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8年抗战,共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部队也由抗战初期的1.3万人,扩展到8万余人,下辖近10个旅。</p> <h5> 邓 小平政委在他办公的院内亲手栽植的丁香花。</h5>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29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组成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保持了一支精锐之师的传统和战斗力 。1947年6月,刘、邓大军30万人历时21天,冲破重重阻碍,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蒋管区的心脏,拉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深深感悟到,八路军129师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英勇气概和智慧。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当年的勇士们奋勇杀敌,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p> 在赤岸村的角角落落都保留着129师司令部遗留下的痕迹——从墙上的拴马石,到邓政委亲手栽植的丁香花-----还有部队纪律严明、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中就有刘伯承拒瓜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的一天中午,刘伯承正准备吃午饭,房东托人送来一个十多斤重的大西瓜,刘伯承从不白吃百姓的东西就打发警卫员把西瓜给房东送了回去。可没过多久房东又把西瓜拿了回来。刘伯承再次让警卫员送回去。谁知刘师长刚放下手中的饭碗,房东亲自手捧西瓜送进来了,千说万说让收下。刘伯承感到奇怪,便派人找到房东,方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p> 原来村里开展减租减息,减到房东头上来了,房东想找刘伯承给村干部说说,为自己求个情。刘伯承听说之后,向房东讲了八路军的纪律,又向他解释了减租减息的好处,让房东把瓜拿了回去。这件事既体现了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纪律,又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 129师刚到赤岸村时,严格遵守纪律,白天 帮村民干活,晚上露宿街道门洞,,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军民同甘共苦、修渠造田 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1942年,涉县发生了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旱灾,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面对这一困境,邓小平、刘伯承首长带领129师的战士们与村民一起抬石头垒石堰,建起了漳南大渠。这个大渠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还灌溉了大片农田,结束了涉县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是八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太行山的老百姓,则成为了八路军最坚实的后盾。抗战初期,八路军面临着物资匮乏、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然而,太行山的老百姓却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粮食、衣物甚至亲人送去支援八路军。他们深知,只有八路军才能带领他们赶走侵略者,恢复家园的和平。在抗战期间,赤岸村的百姓积极参与抗战,全村800余口人,共腾出房屋660间,供应军粮28.8万公斤,做军鞋2.88万双,参军战士就有89人,参战民兵172人。村民们运弹药、抬伤员、送公粮、送军粮、纳军鞋,积极支援前线。</p> 老百姓们不仅为八路军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抗战中,如掩护伤员、传递情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等。为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李才清,河北涉县庄子岭人。1942年在反扫荡中掩护了5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保护了八路军的三十二驮冀南银行钞票、八大箱银器及许多被服、药品。1983年被涉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八路军母亲的光荣称号。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上将军岭。这里原名为庙坡岭,1986年后,因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等20位129师老首长的骨灰安放于此,从此被称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岭名。 岭顶,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徐向前元帅的、黄镇将军的的雕塑就矗立于此。这里还陈列着129师20位革命先辈的生卒年表,以及骨灰安放信息。 <p class="ql-block"> 据说将帅们生前无比怀念那些为民族解放、共和国的建立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忘不了太行山的人民,纷纷要求九泉之下也要与战友们相聚于此。足见将帅们之间的深厚战友情谊和对太行山——这块曾经接纳、支持、鼓舞、成就了129师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之情。闻之,我眼中噙满泪水,感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  岭上松柏青翠,青石铺就的小径清雅庄重。不时有飞鸟从林中飞出。置身于此,清代诗人龚自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两句诗在我心中 訇然鸣 响 。在这时,我也理解了刘伯承元帅为其子女起名太行、华北、雁翎的本意。1998年,刘伯承的长子、少将刘太行卸任空军指挥学院院长一职,回到了生他、养他,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太行山居住。言称父亲去世了,要来陪父亲、要替父亲还愿。</p> 太行山的抗战历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更是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太行山的老百姓与八路军共同铸就了这种精神。她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它让我们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p class="ql-block">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厚重和力量, 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离开司令部旧址时,夕阳洒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金色的阳光仿佛为这段历史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辉。我回首望去, 心中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无限敬意 。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民族的脊梁,她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顽强、刚毅和坚韧。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如巍巍太行般崇高、伟大 。让我们铭记历史,敬畏人民,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