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杭州乘地铁转绍兴地铁一号专线“城市广场”站下车,出来跟着导航语音提示步行,大约10分钟后来到“笔飞弄”南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笔飞弄”南口向北走约40米就是“蔡元培故居”,大门坐西朝东,在门口请游客帮忙给我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清末曾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后并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辛亥革命后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进门后是一个幽静的外院,右边北墙的中门横匾是“蔡元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进院子的西屋(左边)是放映厅,正播放着“先生——蔡元培”的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4岁进家塾,10岁父亲病故,他刻苦攻读,博览典籍,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升补翰林院编修,跻身传统士大夫阶层。他早年的诗文,词章隽秀,论事豪气!</p> <p class="ql-block"> 北屋大堂是蔡元培半身塑像,两侧楹联为周恩来题:“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蔡元培一生精确、崇高的历史评价!</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的刚烈豪气表现为戊戌政变后,他愤然辞官离京回故里,教育救国启迪民智;甲午战争丧权辱国,1903年陶成章、冯兰等在上海与蔡元培成立革命团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复会”,</span>两特殊会员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秋瑾(1875—1907,下左),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她经陶成章介绍认识了蔡元培和徐锡麟,加入光复会;与徐锡麟共谋皖浙反清起事,失败被捕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 徐锡麟(1873—1907,上右),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加人光复会并发展会员,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皖浙两地举行反清起事,失败被捕慷慨就义!</p><p class="ql-block"> 1907年已经40岁的蔡元培为寻找科学救国道路,又毅然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直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span>(下右):</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论著涉及哲学、历史、 文学、美学、艺术等, 心理学、民族学等现代学科,深厚的东方文化功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今中西学术融于一身。</span></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元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复辟,蔡元培当面辞职,袁挽留“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他回绝“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请辞”,强力的政治抗争!</p><p class="ql-block"> 1913年—1916年辞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又到法国游学3年,耳闻目睹其科学发展快和留学费用低,他有了新的思路: </p> <p class="ql-block">他回国后积极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起始为教育救国,没想到培养出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陈毅、李立三、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刘伯坚、李维汉、李富春、向警予、聂荣臻等一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做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16年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邀请他归国出任北大校长:</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成立之初,收录的学生都是京官,学生都被称为老爷,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封建氛围,学生不学无术,官僚习气甚嚣,只为混一纸文凭。</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烟雾漫天。一辆四轮马车驶入北京大学的校门,蔡元培从欧州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他上任北大校长的就职演说要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砥砺德行”,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戒除嫖赌恶习,成为北大规模最大的团体,奠定了北大的学术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任北大校长第一年,他聘请老师不问年龄、不问出身、甚至不问政治,只要求真才实学!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为北大奠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注重平民和女子教育,在北大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1920年正式招收女生,引发各界关注而轰动全国!</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结识陈独秀是其为安徽民主革命的领军人物,他看中陈独秀的思想和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为说服陈独秀到北大,他三顾茅庐恳谈,精诚所至,聘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尊崇自由之身,不愿被繁文缛节束缚,创办经营《新青年》杂志,进入北大后《新青年》随之从上海迁到北京,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美国哲学家杜威评价:“以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是中国美育的开拓者,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就认识到美育的重要价值。教育总长任上,他倡导“五育”,把德国的美育教学引进中国。</p><p class="ql-block"> 任北大校长后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上海音乐学院、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都是他亲手创办!</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提携过的青年才俊有:竺可桢(下中),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他是气象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邵力子(下左),原名闻泰,字仲辉,笔名力子,浙江绍兴人。早年加人同盟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曾在南洋公学学习,初始革命思想受蔡元培启发。</p> <p class="ql-block">范文澜(上右),字仲云,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在北大曾任蔡元培秘书。</p><p class="ql-block"> 许寿裳(下),字季茀,号上遂,浙江绍兴人,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时,许寿裳都受邀任职:</p> <p class="ql-block">许寿裳历任北京大学、西北联大、台湾大学教授,他赴日留学时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生挚友。 </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许寿裳推荐鲁迅结识了蔡元培,鲁迅被聘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有了可靠职业和稳定收入,这是鲁迅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 3个月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教育部次长景某要裁掉鲁迅,蔡元培反对,仍聘为教育部佥事。</p><p class="ql-block"> 鲁迅到北京,每天教育部下班后便到绍兴会馆抄写古碑。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邀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内大学最早设计校徽,与决策者有直接关系,更体现了蔡元培对鲁迅的信任,8月便他便“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上图)”。</p><p class="ql-block"> 鲁迅因政治、家庭原因南下到了上海,生活艰难卖文为生,蔡元培雪中送炭,聘鲁迅为大学院特约著作员,月薪300大洋,让鲁迅在上海的最后10年生命之光炽燃!</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0年8月</span>聘鲁迅为北大讲师的,给鲁迅提供了讲台,讲授中国小说史,使之编成了《中国小说史略》。</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史上开新文化先河的旗帜是蔡元培率先举起,鲁迅在巨人肩膀上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对鲁迅有知遇之恩,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和困难时期,都毫不犹豫给以援手,可以客观的讲:没有蔡元培的关照、提携和培育,就没有鲁迅!</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鲁迅逝世,蔡元培是治丧委员会重要成员,亲自安排葬礼,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p><p class="ql-block"> 1918年8月毛泽东因筹办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北京,路费都是向朋友借的,经湖南恩师杨昌济介绍、蔡元培书面推荐,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每月8块大洋,不仅解决了生计之急,更打开了信仰之门!</p> <p class="ql-block"> 因为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主任,致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耳闻目睹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演说,精读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回忆起这段经历毛泽东说:“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他率领的驱张(敬尧)代表团,多次与辅仁社同仁和旅京湖南学生在北大集会,加人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少年中国学会,利用北大条件,参加学术团体,如饥似渴阅读书籍,精研《共产党宣言》,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全信仰!下为原北大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相爱,并结成了革命伴侣。从此以后,杨昌济不仅是毛泽东的恩师,也成为他的岳父。</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多次提到杨昌济说“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3月7日毛泽东发去唁电:</p><p class="ql-block"> “香港九龙奥士甸道蔡孑民先生家属礼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北大期间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启了大门,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却公开允许在北大成立“马客士主义研究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革命人才,对近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的50名中共党员,其中北京支部12人: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朱务善、李骏、张太雷,11人来自北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