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露天博物馆”——松江方塔园(上)

东方君

<p class="ql-block">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35号,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该园建设以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为中心,四周错落着古式建筑群,有市级文物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区级文物宋代望仙桥以及院外迁建的明代兰瑞堂、清代天妃宫、清代陈化成祠等,被誉为“上海露天博物馆”。公园从1982年5月1日起边建设边开放。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b>方塔园北门</b> <b>浦江源石</b><br>由方塔园北门入园,就见到眼前竖立着一块刻有“方塔风铃”四字的大石,该石为浦江源石,“方塔风铃”四字由费孝通题字。<br> <p class="ql-block"><b>松江府城隍庙遗址</b></p><p class="ql-block"> 在“方塔风铃”石刻旁边有一口古井,该井原为松江明代府城隍庙后院的一口井。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元代末期被毁的松江府城内兴圣教寺原址上建了松江府城隍庙。明代松江府城隍庙现仅留下古井和一棵古银杏树。</p> 从浦江源石沿着大路向南前行,很快就来到中心广场。 <p class="ql-block"><b>照壁</b></p><p class="ql-block">高大的方塔耸立在广场南边,塔前是一座刻有大型浮雕的古照壁。该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府城隍庙大门相对。抗战初期,府城隍庙被日本飞机炸毁,惟独照壁幸存,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该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上,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现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兴圣教寺塔</b></p><p class="ql-block">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因其塔身为方形又被俗称作“方塔”。该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是沿用唐代形制建造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之后几百年间进行过多次大修。元代末期松江府城内的兴圣教寺被毁,明代在其原址上建了松江府城隍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府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鉴于该塔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方塔系砖木结构,共9层,高42.65米。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p><p class="ql-block">方塔塔体很小,登塔的木梯既窄又陡,越往上越狭小,到第七层就再也无法上去了。而第七层的门洞高不足一米,必须爬着才能出去。</p> <p class="ql-block">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以“秀美”誉冠东南,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因而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松江方塔下,面西白墙上,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赫然醒目:“魏魏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黄霆妙笔生辉写下这首优美的竹枝词,传颂了松江方塔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b>古寺遗础</b></p><p class="ql-block">“古寺遗础”位于方塔西面,是兴圣教寺遗迹。该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兴国长寿寺,改名觉元寺,再改兴圣教寺。后寺与钟楼毁于兵灾,只留下寺塔和两块寺大殿石柱础,1976年在清理地上浮土时被发现,每块高0.9米,重约3吨。从柱础上可推测木柱的直径为0.82米,由此可见该寺规模的巨大。</p> <b>兰瑞堂</b><br>兰瑞堂位于方塔西首。该堂原位于松江镇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相传为明代建筑,清初为江西巡抚朱椿的住宅,故亦称朱家厅。因这座建筑的部分梁柱为楠木所制,当地人俗称楠木厅。该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硬山顶,哺龙脊。堂的梁、枋、椽等构件均不施彩绘,整座建筑结构简洁素雅、气势浑厚。<br>兰瑞堂现为“明朱舜水纪念堂”,是为了纪念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之瑜而设立。朱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曾寄籍松江,在松江府学读书,明崇祯恩贡生,是松江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br> <p class="ql-block"><b>读锦麟</b></p><p class="ql-block">读锦麟位于日月湖西面的水湾,是架于波光鳞鳞湖面之上的一处水榭。这是一个游人休憩、赏景的绝佳去处,倚着榭内的美人靠,眺望对岸的亲水坪、香樟屏和绿树红叶,近看清水中穿梭游戏的锦鲤鱼,动静皆为景,给人以诗一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b>日月湖</b></p><p class="ql-block">日月湖在方塔以南、亲水坪以北,是一块如玉似镜的湖水。该湖取“日月”之名并非其形状似日月,而是在古时曾有市河日河、月河穿流交融于此。故因袭古风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亲水坪</b></p><p class="ql-block">亲水坪是位于日月湖南的一块大草坪,占地约2万平方米。草坪北面濒河,边缘植数十株红枫。</p> <p class="ql-block"><b>李侍问雕像</b></p><p class="ql-block">松江府城隍庙神,名李待问,为松江抗清民族英雄。李待问(1603~1645年),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府城内塌水桥南(今白云新村)。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多尔衮派他的弟弟和硕德豫亲王多铎长驱直入江南,兵锋直指松江。李待问在抵抗清军时被俘,多铎以高官厚禄诱降,李坚贞不屈,最后多铎恼羞成怒,下令将他处死。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亲水坪北面修建了李侍问雕像。</p> <p class="ql-block"><b>铁笛舫</b></p><p class="ql-block">在日月湖东南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 1296 ~ 1370 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p> <b>在铁笛舫拉琴的女子</b> <b>赏竹亭</b><br>方塔园东部有一大片竹林,翠竹幽幽,曲径通幽。赏竹亭位于竹林南侧,是木构草顶方亭。石凳与亭合为一体,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长条石凳从亭内延伸至室外,既可遮阳避雨,又可利用竹林提供的绿荫在夏日里纳凉,也可在冬日晒太阳。亭东有一石刻,上刻“天地正气”四字。<br> <b>明代石雕园</b><br>明代石雕园又称“神道石像生”,为古代墓地神道两侧的石雕武将、文臣、马、羊、虎等,此神道两侧的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皆为松江各地出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