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科技

美友15153152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p><p class="ql-block">网信中国</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12日 14:16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p><p class="ql-block">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p><p class="ql-block">  月背着陆、智能采样、起飞返回……在万众瞩目之下,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p> <p class="ql-block">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折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近乎为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成为复兴之路上的重要支撑。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从石油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到万吨巨轮下海,我国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基础前沿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大国重器”接连取得世界级发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加速。  我国逐渐形成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6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323.6米长、24层楼高,可容纳乘客5246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宛如一座“海上城市”。自今年1月1日首航以来,“爱达·魔都号”已运营60余个航次,服务近25万国内外游客。  因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邮轮制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比例可达1:14。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建造“爱达·魔都号”,助推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24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科技与产业融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75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2013年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铸就“大国工程”。  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研制,有力推动我国轨道装备产业体系现代化;“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西部城市迎来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助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进入“半小时生活圈”……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铸就了一批“大国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就美好生活。  高清电视、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成为家居用品的主角;农业育种持续攻关,让百姓餐桌更加丰盛;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助力守护人民健康;节能环保技术加速突破,为大家守护碧水蓝天。  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创造的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  面对挑战,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生动诠释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聚焦“四个面向”,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加速布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聚焦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初创企业扶持等内容,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被激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我国将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蓝图绘就,目标在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必将再攀高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p> <p class="ql-block">跨越7公里!我国科学家研究分布式光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p><p class="ql-block">能不能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近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量子计算是当前国际科研的重要领域,多个国家都在研制性能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一个思路是在一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越来越多的量子比特,但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会出现信号串扰以及布线、制冷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因此,研制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互联合力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近年来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新思路。</p><p class="ql-block">但是,分布式量子计算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之前的非局域量子门运算只能在数十米距离中实现,无法满足在大尺度量子网络中整合算力资源的需求。</p><p class="ql-block">近期,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合肥市区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p><p class="ql-block">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他们采用掺铕硅酸钇晶体材料,实现了纠缠态的长时间存储,从而支持了两个远距离节点间的量子通信与同步,进一步的本地单比特操作即可把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隐形传送为远距离的两比特量子门。</p><p class="ql-block">实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的光子之间完成了两比特非局域量子门操作,其中受控非门的保真度达88.7%。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纠缠存储时间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并且纠缠存储的时间模式数达1097个,使得非局域量子门的生成速率获得了线性的提升。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思路。</p><p class="ql-block">《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新华鲜报|324米!我国科学家成功钻取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p><p class="ql-block">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p><p class="ql-block">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p> <p class="ql-block">今年9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团队为普若岗日冰原测厚,在10号冰川海拔6100米处意外测得,冰原目前已知厚度最大处近400米。</p><p class="ql-block">9月11日晚,科考人员在10号冰川的冰穹C作业点开机钻取冰芯。</p><p class="ql-block">然而钻取工作后续进展并不顺利。近两个月来,我国科学家在该点先后选取了两个孔位,但由于深层冰体结构复杂,分别在95米处、158米处发生卡顿,钻取工作陷入停滞。</p><p class="ql-block">摆在现场科考人员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带着成功钻取的已有深度冰芯返回,它已为解释藏北区域冰川变化情况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还是继续留守冰原现场,重新打孔钻探,争取钻出更长冰芯?</p><p class="ql-block">“这次冰原科考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如果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将争取打出透底冰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徐柏青说。</p> <p class="ql-block">徐柏青(右)在指导科考队员打钻(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p class="ql-block">普若岗日冰原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由于全球变暖,目前正处于退缩状态。</p><p class="ql-block">为更全面地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经过反复斟酌,科考人员决定重新打孔钻探。</p><p class="ql-block">10月16日,国产钻探设备在冰穹C作业点的第三个钻孔开机。</p><p class="ql-block">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p> <p class="ql-block">徐柏青(右二)和同事从钻头中取出钻取的冰芯(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p class="ql-block">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帽保持。中美两国科学家1992年在这里钻取了一根长达308.6米、年代跨距超70万年的冰芯。</p><p class="ql-block">本次科考还在另一个点位成功钻取了172米透底冰芯。徐柏青介绍,透底冰芯是指从冰川表层一直打到底部与岩石层交界处的冰芯,对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科学家介绍,冰川一旦融化,其封存的地球历史记录也将消失,因此钻取、保存冰芯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拼版照片:上图为2009年6月拍摄的普若岗日主峰(新华社发 车刚摄);下图为2024年9月4日拍摄的普若岗日主峰(新华社记者姜帆摄)。对比可以看出普若岗日主峰下的冰原消融严重。新华社发</p><p class="ql-block">普若岗日冰原20世纪被我国科学家发现后,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新热点。</p><p class="ql-block">“通过测厚、取芯,可以更好地审视这个中低纬度地区最大冰原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从而更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说。</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近日,由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核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国际首款X/γ核辐射剂量探测芯片成功实现量产,实现了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打通了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p><p class="ql-block">该芯片对X/γ射线剂量率的量程为100nSv/h(纳西弗/每小时)-10mSv/h(毫西弗/每小时),可探测的能量范围为50keV(千电子伏特)-2MeV(兆电子伏特),而其尺寸仅有15mm×15mm×3mm,可在-20℃~50℃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同时还拥有超低的功耗1mW(毫瓦)。虽然身材小巧玲珑,但这款芯片的灵敏度却能与常规环境测量用的盖革-弥勒计数管相当。</p><p class="ql-block">该芯片应用前景广阔,使用人员只需基于芯片数据手册进行简单二次开发,即可应用于涉核领域放射工作场所、人员、环境等辐射剂量监测场景。同时,芯片采用了标准化接口设计,可作为通用辐射传感器器件,适用于回流焊,能够快速集成于手机平板、智能头盔、无人机等各类智能装备,可用于开发具有辐射探测功能的智能终端产品。</p><p class="ql-block">研发团队突破了晶体集成、封装温度、批量化检测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从芯片设计、流片到集成封装、检测的全流程开发,实现了芯片批量化生产的技术固化,可在具有相关资质的授权工厂中进行量产。</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获重要进展!祝贺我国科学家</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3日 10:58 北京 404人听过</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家用量子搜寻暗物质获重要进展</p><p class="ql-block">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人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将此前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刊发了该成果。</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世界,日月星辉乃至自然万物等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找到暗物质,将会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然而暗物质粒子不发光、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如何探测到“暗粒子”,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p><p class="ql-block">轴子是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近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微弱能级的超灵敏测量,中科大科研团队巧妙利用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此,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减弱为一百亿分之一,还采用在引力波探测中广泛应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限度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p> <p class="ql-block">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互作用图。(科研团队供图)</p><p class="ql-block">通过一系列创新,科研团队在“轴子窗口”内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的中子—中子耦合界限,将此前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教授迈克尔·斯诺评论认为,这项研究的独特亮点在于创新性引入两种新技术——磁放大技术和信号模板,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研究通过提升探测精度和范围,进而提升了寻找到‘暗粒子’的可能。”彭新华教授说。此外,这项研究发展的技术具有远景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通过提高核磁共振的精度来实现精准医疗,以及开展更为精密的深海探测等。</p> <p class="ql-block">五</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致信祝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p><p class="ql-block">中国政府网</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7日 18:22 北京</p><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社</p><p class="ql-block">习近平致信祝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强调</p><p class="ql-block">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p><p class="ql-block">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17日在广州正式入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你们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用好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梦想”号入列活动17日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活动,宣读习近平的贺信,宣布“梦想”号正式入列并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深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贺信精神,加强“梦想”号运营管理,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总结“梦想”号建设宝贵经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深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p><p class="ql-block">“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吨约33000,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钻深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p><p class="ql-block">习近平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贺信</p><p class="ql-block">值此“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之际,向各参研参建单位和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p><p class="ql-block">“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你们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用好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