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忆爷爷马康德:黄土地上的光辉一生》</p><p class="ql-block">作者:马保信</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如繁星般点缀着历史的天空,我的爷爷马康德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他的一生,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善良。</p><p class="ql-block"> 爷爷生于1895年9月6日,绥德县名州镇邓家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年代,爷爷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劳善良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邓家楼,这座古老的村庄,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这里的人们,在黄土地的滋养下,形成了朴实、豪爽的性格。爷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深受其熏陶。小时候,他就跟着父辈们在田间劳作,学习耕种的技巧,感受土地的脉搏。那片背坬山上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在爷爷眼中,却是全家生存的希望。他深知,只有通过辛勤的劳作,才能从这片土地中获取维持生计的粮食。</p><p class="ql-block"> 爷爷展现出非凡的眼界与魄力。在农业集体化之前,爷爷经商数年,这在当时封闭的农村是极为罕见的。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勤劳的经营,他积攒了一定财富,购置了大量土地。在那个以土地为根本的时代,土地意味着生存与尊严。爷爷的这些成就,让他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为“孔明再世”。这不仅是对他智慧的称赞,更是对他为人处世之道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爷爷曾出任邓家楼、申家湾和鱼池沟三个行政村的村主任,长达2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任期内,他一心扑在为村民服务上,致力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调解邻里纠纷以及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积极组织村民修缮灌溉设施,确保农田在干旱时期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他总是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耐心倾听各方意见,以他独特的智慧和威望,让矛盾双方都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爷爷还担任14个村子联合办学的邓家楼学校理事会主席,长达40年。他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与执着,在此职位上,他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无论是筹集办学资金,还是招聘优秀的教师,爷爷都亲力亲为。他深知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的努力下,邓家楼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爷爷极具开拓精神,创建了德记工厂,主要业务是织各种各样的布。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农村可谓开风气之先。他亲自设计织布的流程和图案,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德记工厂生产的布不仅在质量上堪称上乘,而且图案精美,深受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爷爷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农民的本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依然坚持让家中的八个孩子都去上学。爸爸作为长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除了帮忙干农活,还要协助爷爷和奶奶织布。那两台大织布机,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爷爷亲手制作的织布机,坚固耐用,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爸爸和奶奶各操作一台,每天从清晨忙到傍晚,一天能织布10丈。绥德城每五天一集,爷爷会带着织好的布去赶集售卖。他的布以质量上乘、价格公道而闻名。每一次赶集,都是一次收获,这些收入让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管理方面,爷爷有着自己的一套准则。他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在劳动时,要求大家保持安静,专注做事。不能随意说话、指东说西,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更是培养孩子们的自律和专注能力。爷爷每天要看到芋则沟、大柳村上学的孩子都到了学校,自家孩子们才能动身去学校。这看似苛刻的要求,实则蕴含着爷爷对教育的尊重和对时间观念的重视。他深知,在那个年代,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不能因为一时的贪玩而耽误了学业。同时,爷爷严禁孩子们说脏话,做邪门歪道的事。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们,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德底线,什么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陕北农村最热闹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村里都会组织闹秧歌,这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村民们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爷爷作为闹秧歌的总负责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从秧歌队伍的组织、排练,到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爷爷的精心安排。在闹秧歌的过程中,会收到来自村民们赠送的烟酒、瓜果之类的礼物。爷爷总是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这些东西平均分给大家,自己从不私拿一点。他的这种行为,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也让闹秧歌这个活动更加和谐、欢乐。</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村里的活动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公平公正的品质,爷爷在做生意方面也是出了名的诚信。从邓家楼收购棉花后,他要步行到清涧殿则沟镇出售。在交易过程中,爷爷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坑不骗,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他的诚信经营,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也为邓家楼村的村民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1953年至1956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社运动的热潮。在这个历史变革的时期,爷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购买的大量土地归了公。对于爷爷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深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土地归公后,爷爷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依然坚持为农业社做贡献。他主动承担起喂牲口的工作。爷爷对待牲口也是精心照料。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为牲口准备好草料,打扫牲口棚。他知道,这些牲口是农业社生产的重要劳动力,它们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社的土地上,爷爷依然保持着他勤劳的本色。那些大量的山地和川地,是爷爷挥洒汗水的地方。他起早睡晚,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在田间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耕种的季节,他熟练地操作着农具,将种子播撒在土地里,期待着丰收的到来。在收获的季节,他又带领着大家一起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爷爷虽然不会花言巧语,但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直来直去的性格,让村民们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他与邻家邻居和睦相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p><p class="ql-block"> 四爷过早去世,留下了养女马润英。爷爷毫不犹豫地将马润英接到自己家中,视如己出。他承担起了抚养马润英的责任,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在爷爷的关爱下,马润英健康成长,并顺利成家。爷爷的这种善良和爱心,在村里传为佳话,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正直诚实,对于是非对错有着清晰的判断。在农村事务处理中,他公平公正,不偏袒、不徇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里,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每当村里出现不良现象或邻里之间发生争执时,爷爷总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威望,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他的话语,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是非善恶,让那些心存不轨的人不敢肆意妄为。</p><p class="ql-block"> 1979年12月5日,爷爷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他的离去,让整个邓家楼村沉浸在悲痛之中。村民们纷纷前来悼念,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而感到痛心。爷爷的妻子马祥岑,与爷爷携手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爷爷去世后的第19天,也就是爷爷安葬后的第二天,也追随爷爷而去。他们的爱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贞,他们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正直的一生。他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再次回到邓家楼村,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看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和窑洞,爷爷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的笑容、他的教诲、他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片黄土地,承载着爷爷的一生,也承载着我们家族的记忆和情感。我深知,爷爷的精神将永远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传承和发扬爷爷的美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陕北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