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枫坡农场的73届、74届、75届、76届下乡知青首次联合,自发自愿自觉地举行了第一次回访农场的盛大聚会,绝大多数农场知青为这次聚会“打卡”。</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一早,农场内高挂欢迎知青的横幅,原老职工和农场知青郑儒雄自筹资金,为回访的知青们准备了的午餐,再次为我们畅开炽热的胸怀,欢迎下乡知青回访农场。</p> <p class="ql-block">74届知青李少青,多种技艺无师自通,科班是农艺师却干着与农艺师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且手到拈来。本次知青聚会的纪念视频制作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李少青的肩头。</p><p class="ql-block">李少青,加油!</p> <p class="ql-block">本次知青聚会活动74屇知青李连荣是总策划师。</p><p class="ql-block">李连荣指挥下燃放大炮竹,向着枫坡的山山水水嚷嚷“我们回来了,我们都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回忆的思绪在炮竹燃放的硝烟中袅袅散开。</p> <p class="ql-block">此刻,借用74届知青吴飞有感而发的一首诗,与众知青共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聚</b></p><p class="ql-block">昔日知青追梦想,如今相聚鬓如霜。</p><p class="ql-block">举杯畅谈千杯少,感慨万千话沧桑。</p><p class="ql-block">青春虽逝不复返,花开花落情尚在。</p><p class="ql-block">五丈岭上白云飘,谈笑风生度夕阳。</p><p class="ql-block"> 写于岭口镇枫坡农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8日下午 吴飞</p> <p class="ql-block">刚到农场,知青们还沉浸在兴奋中,将大家拢在一块颇费周折。李连荣、李少青声嘶力竭布置集体照队形,几十人熙熙攘攘,个顾个,情形之中,我只能“耍泼”,手舞脚跺,不顾形象😛。这都被李少青无情的记录在案,唉~~~</p> <p class="ql-block">瞧,最后集体照成像是这样的棒!</p> <p class="ql-block">在75届知青颜和梅的提议下,制作了二幅3米多的照片栏。回顾下乡知青当时的生活,工作情景,重温知青回城后曾数次返回农场的情愫,展示知青退休后的精神面貌。老职工和知青们围观着,并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望着老照片,不禁再次怀念74届知青林胜利,是他用一幅幅照片,让枫坡知青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众人围观照片栏</p> <p class="ql-block">茶话会上与老职工共话知青往事,有陈青花代表知青发表感言,有老职工代表发言,有现任农场书记发言,代表农场及职工欢迎回访知青。</p> <p class="ql-block">饭点到了,老职工为我们准备了热气腾腾的丰富饭菜。在此感谢老职工,感谢为此事操劳的知青郑儒雄。</p><p class="ql-block">回忆那个年代,青涩懵懂的少男少女,与父母親人告别,只身来了艰苦的公社农场下乡,吃着大锅饭,几乎没有油的水煮菜,甚至是酱油拌饭,最难的一次是盐水煮饭,知青们了正是发育期及在重体力劳动之下,饥肠辘辘是常态。不少的老职工家里有点好吃的,就会邀一些知青去共享。农场职工一样生活艰辛,那个时期温饱是主要问题。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农场今非昔比,一甩贫穷的帽子,目光极处小洋楼耸立,小日子过的悠然,祝福农场的老职工们幸福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水”足饭饱,冒着正午的烈日,75屇知青王文锋构建蓝图,74届陈青花组织女知青为蓝图添上色彩。女知青表演的小节目,《社员都是向阳花》,《大海航行靠舵手》把思绪带到激情岁月;也让知青和职工们开怀大笑。演出结束了,意想不到的是老职工们强烈要求再出演,盛情难却,又表演了一遍,大家其乐融融。不说了,上视频😊。</p> <p class="ql-block">75届知青王文锋策划编导,74届知青李少青出谋献策,男声小合唱选择《小芳》,《迟来的爰》这二首听起来很有背后故事的流行歌曲,不知唤醒知青们多少已经深埋在心底的陈年往事,相信心灵被触动者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看表演的农场职工们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75届知青林如的《扇子舞》独领风情,宝刀未老,优美的舞姿让手机聚焦,获<span style="font-size:18px;">得了大家的喝彩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扇子舞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75届知青陈振富,将自娱自乐气氛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74届知青黄钻雄和75届知青郑有钢合唱一曲《涛声依旧》,74届知青陈青花、75届知青颜和梅伴隨着翩翩起舞,夕阳下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颈头部夹沙包传递,是一个安全诙谐幽默的团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开怀大笑至喷饭。遗憾的是越往后,沙包越传越不靠谱😀,直接犯规,否则“湿”了的,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知青回访岭口枫坡农场的聚会活动结束了,“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相信相当长的时间里,知青们会回忆这次聚会,被聚会中的小片段带来开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知青精神”?74届知青吴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审辨式思维后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一去不复返了,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几十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不少的关注,葆贬不一。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要辩证看待知青上山下乡这一历史性事件。“知青精神是知青一代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上山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不管怎么样,知青精神永远都会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值得后人学习和弘扬! 那么,什么是知青精神?知青精神的内涵有哪些?据网络资料记载,对知青精神下定义的有多种多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是倾向于这四种总结表述,能较好地诠释知青精神及其内涵。</p><p class="ql-block"> 1页</p> <p class="ql-block">一.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知青们怀着为国分忧的心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扎根农村,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坚韧不拔,执着进取。面对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困难,知青们再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不畏艰苦,执着进取,不断奋斗和拼搏,为改变农村面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知识,获取真知。同时,他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能吃苦耐劳,敢于担当,为社会主义事业铸造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与民共情,扎根基层。知青们深入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共情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和理解他们的情感,从而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知青精神不仅反映了知青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海口美舍河畔耕耘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7日 吴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页</p> <p class="ql-block">展示既往下乡知青回访农场的纪念照片</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芳华岁月,最美好的青春时期,留在了枫坡农场。尽管是坎坷的,但在逆境中,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分辨,学会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年轻的我们,也怀念那个时代与我们相拥过的人们。</p><p class="ql-block">1996年开始,知青们大约每隔10年自发回访枫坡场,表明了知青们对农场的情愫。</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人易老;青春无悔心永忆。1</p> <p class="ql-block">1996年部分海口知青回访农场,与部分农场领导合影。与初始下乡相距21~22年,知青们还是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大姑娘。</p> <p class="ql-block">2004年部分海口知青回访农场,与农场领导老职工合影。与初始下乡相距29~30年,脸上仍着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多了一份成熟。</p> <p class="ql-block">2015年部分知青回访枫坡农场,与老职工合影,与初始下乡相距40~41年,眉宇之间有了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2024年,枫坡农场73屇~76届的知青联合访问农场,与老职工合影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家彼此相望,相互嘘寒问暖,半生情愫萦绕。摄影师李连荣的精湛技术为我们留下了这张大型集体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