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可现实生活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常常有不尽如人意之事,有时只能是被动的无奈接受。</p><p class="ql-block"> 我从年轻时不知怎么的听力就不是很好,后来检查,右耳朵穿过空,也不知道是啥时如何穿的了,反正以后多年我便认为自己听力不济是耳朵穿空的缘故。直到几年之前,才颠覆了我多年以来的这个看法。有次我回老家,和弟弟、妹妹等家人们闲聊,说起耳背的事,大家说弟弟、妹妹都有程度不同的耳背,比之我的可能差点。这时我才恍然意识到还有遗传基因的因素。想起父亲生前也是严重的耳背,如果和父亲说话交流,就要贴近他的耳朵,并且必须大大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多年了,我也逐步适应了耳朵不灵便、交流不方便的现实,当然有时也为此烦恼,因为无能为力,时间长了,也就顺其自然了。有时候也有人建议我戴戴助听器试试,我都是相对一笑,听之任之了。</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3日,社区邀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文君来我们居民小区,进行了“脑卒中和老年痴呆病的早期识别、失眠的治疗”专题健康讲座,我和部分感兴趣的居民参加了听讲。因为我有睡眠不是很好的现象,所以就于国庆节期间到市人民医院专家睡眠门诊挂了张文君的号。张文君说我的睡眠问题无大碍,给我开了两盒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的“乌灵胶囊”,张医生和我对话时,听出我耳背,建议我戴助听器,说听力不好很有必要及早选配助听器,否则不但耳背会越来越重,还会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疾病,并且会加速认知障碍和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此后,我通过阅读网购的《防患未然 健康到老——老年十大健康风险预防手册》一书,也加深了解、交叉印证了张文君的说词。听医生的,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p><p class="ql-block"> 心动不如行动。出了医院门,在胶州路医院的对面,有几家助听器门店,我便信步径直来到这里,进了一家名为“惠耳”的门头,惠耳是市残联开设的“杭州惠耳听力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的连锁店。工作人员给我测了听力,我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买助听器提上了日程。</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戴助听器各有利弊,好处是能保护残余听力、提高听力质量、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生活体验、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等,孬处是噪音放大、对耳神经的损伤等。“两权相害取其轻”,利大于弊,那就戴吧!</p><p class="ql-block"> 10月8日,我便到“惠耳”定好助听器,工作人员又重新对我进行了耳镜检查、听力检测、言语分辨率测试、助听器效果评估、助听器参数微调,还制取了耳模。随后,我选了个耳道式助听器,价格中不溜的,聆雅系列,丹麦芯片,因为现在大多数助听器基本都是国外进口的或是国外的品牌。10月14日,定制的助听器到货后,我就有所期待地戴上了。</p><p class="ql-block"> 戴助听器有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一般适应期为1—3个月。第一周要求在安静的环境家中每天戴2个小时,第二周要求在相对安静的环境比如公园中每天戴4个小时,第三周要求在嘈杂的环境比如商场、菜市场中每天戴6小时,第四周可以在所有场所中每天戴8个小时,从第五周开始,除睡眠外可以全天都戴。在适应磨合期,我按照要求悉心照做。</p> <p class="ql-block">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来,生活中“小声听不到,中声听不全”,我已经习惯了“安静”模式。助听器能将外界的声音放大,同时也能将外界的噪音也放大,患者在听到声音的同时,会听到很多外界的噪音。戴上助听器后所有的声音都涌入大脑,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无法辨清。</p><p class="ql-block"> 助听器的原理是将声音的信号,经过麦克风的转化后变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放大器将电信号进行放大,最后再将放大之后的电信号转化成原声信号传到人的耳朵里。所以戴上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天籁之声,毕竟不可能等同于正常人的声音音质。没办法,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啊!</p> <p class="ql-block"> 图文无关</p> <p class="ql-block"> 初戴,感到听到的声音大了:比如树上鸟儿的声音明显高了;晚上秋虫“啾啾啾啾”的鸣叫声,能听见了;水管流水的哗哗声、自己走路的脚步声和蹬自行车的链条声,能听到了;看电视、听讲座,感觉高了若干分贝,由听不太清楚到比较清楚。但和正常的人比起来,声音不算圆润,有点尖脆;左耳未穿孔的好一点,右耳不时有鸣叫声;有时越近比如面对面的说话,反而有点“灯下黑”之感,好像不是十分清晰。两个耳朵被助听器塞着,有点头昏脑涨之感,特别是一次陪老家来的人到油田中心医院看病,在环境相对封闭等候叫号的诊疗大厅,此起彼伏的叫号声,人们来回走动的说话声,杂嘈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吵得脑袋嗡嗡乱响,显得很不适应。</p><p class="ql-block"> 晚上集体练太极活动,因为我耳背,没戴助听器以前我放音响自然以我为标准,拳友们听着声音就比较高。我戴上助听器以后,大家感到放的音响声音大小基本正好了。 </p><p class="ql-block"> 戴上助听器以后长期效果如何?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会给出明确的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进一步抱持积极接受、努力适应的态度,力争发挥助听器的最佳功能和效应。期待自己的“耳聪”之旅平安顺利!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