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博物馆

静风

<p class="ql-block">伊犁州博物馆波马古墓金面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金耀眼宝石华,旧主终难底细挖。</p><p class="ql-block">真貌千年皆腐朽,只留灿烂让人夸。</p> <p class="ql-block">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伊宁市,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创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6790平方米,建筑面积4769平方米。截至2019年末,博物馆共有藏品137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5件/套。</p> <p class="ql-block">镶嵌红宝石金面具</p><p class="ql-block">昭苏县波马古墓葬出土,隋唐</p><p class="ql-block">墓葬中使用的覆面,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245.5克,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博物馆的瑰宝。扁壶高18.4厘米,口宽4厘米,底座直径8.2厘米,壶体以昂起的凤首作流,卷起的凤尾作柄,壶体下部绘有盛开的牡丹,整体呈现出凤凰飞翔于牡丹丛中的情景。这件文物不仅传承了中原天鸡壶的外形特点,还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马镫壶的扁体造型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凤首扁壶于1998年出土于阿力麻里古城附近,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世仅有两件,其中一件出土于伊犁,另一件出土于北京。这件文物作为伴手礼系列的一部分,被设计成了“凤首扁壶茶礼套装”,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向世人介绍伊犁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青铜武士俑(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新源县鱼塘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作为伊犁草原这边曾经的土著民族,塞人的文物是其他地方完全没有的。这件铜武士像红铜合模浇铸而出,内部中空。左右两手中间中有一孔管,原来应握有器物。</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件铜人头顶所戴近似尖帽,因此以往学本界大多认为表现的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 480-425 年)《历史》中记载的塞人(Saka)一支的“尖顶塞人”。甚至有人认为是匈奴祭天的“金人”。但这些观点并不正确。铜人的跪姿和手势说明了其身份,头顶所戴也并不是尖帽,而是希腊式武士盔。盔上高高突起的实际上表现的是长盔缨。这种头盔在希腊瓶画、雕塑中极为常见。因此,这件铜武士像应该是希腊化时代影响下的产物,是中国和希腊化世界存在文化交流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犁地区还出土过另外一件武士像,风格与此件近似,形态略有不同,尺寸也较小一些。</p> <p class="ql-block">走廊中的青铜武士俑大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伊犁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伊犁民族风门窗</p> <p class="ql-block">收集文创印章</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位于伊犁昭苏县波马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织物等重要文物。其中金银器制作精良,并镶嵌有大量红宝石、红玛瑙等,品质之贵重、工艺之华美均属罕见;织物中的缀金珠绣工艺复杂,巧夺天工。这批珍贵文物,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发展;对波马金银器的研究,对于正确阐明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伊犁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土地肥沃,草原辽阔,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历来是我国各兄弟民族的休养生息之地。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部族如塞种、月氏、乌孙、鲜卑、厭哒、突厥、回鹘、契丹以及汉民族等均在此活动过,对祖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今天,在伊犁境内仍有哈萨克、汉、维吾尔、蒙古、回、锡伯、柯尔克孜、满、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等四十多个民族定居。各兄弟民族在开发建设伊犁过程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波马金银器品级之高、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大量使用红宝石,均为过去所不见。可以说它们是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第一批高级金银制品,这一件件具有稀世价值的文物对新疆考古文化,尤其是向来被视为游牧民族生产、活动理想舞台的伊犁河流域考古文化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代金器制作技术和审美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波马黄金宝藏隐藏着太多的秘密,留给后人太多的想象空间,对它的研究、讨论、争论恐怕还得继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镶嵌红宝石包金剑鞘</p> <p class="ql-block">这批文物1997年出土于昭苏,大致是盛唐时期的东西,这样大件而从与中原文化迥异的金器,真的国内少见。不过据说出土的时候被哄抢,所以一件可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像短拐杖一样,手柄处镶嵌有宝石”的权杖丢失,这批金器的主人至今没有破译。</p> <p class="ql-block">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仿制品,隋唐</p> <p class="ql-block">镶嵌红宝石金盖罐</p> <p class="ql-block">金箔护臂、手指套</p> <p class="ql-block">镶红宝石单耳金杯</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瓶</p> <p class="ql-block">缀金珠绣织物残片</p> <p class="ql-block">波马古墓出土织物均为丝织品,按品种分为锦、绫、绮、绢四种,有缀金珠绣织物、云气动物纹锦,“富昌”锦、卷草纹锦,方纹绫,菱纹绮以及绢,特别是缀金珠绣织物就是我国文献中记载的显贵们衣着的“珠服” “珠襦”,这件缀满金泡饰、珠玑的织物,在当时是十分珍贵豪华的。在伊犁冬雪夏雨的自然环境中,尚能出土保存如此完好的织物,令人慨叹。</p> <p class="ql-block">云气动物纹锦</p> <p class="ql-block">黄色绮</p> <p class="ql-block">铜立羊,早期铁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使用范铸法制作,两面对称,中部范线经过打磨修正,制作精细。铜羊最突出的是长而粗壮的双角,四肢并拢站立,应该是某器物的装饰。立羊表情恭顺,造型简洁饱满,直背站立,颔首立耳,长角向后呈波状弯曲。</p> <p class="ql-block">铜环系铸造而成,环体中空,内侧有一条开口,表面起凸棱纹。环圈前部为相对伏卧的高浮雕翼兽。这种动物题材和造型很早就在小亚细亚、西亚等地出现并流行,随后传入草原地带和中亚地区。这件铜环应该是受其影响的产品。铜环的制模和铸造工艺成熟,反映出中国新疆草原地区当时青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这件铜环可能用于祭祀。至于是何种祭祀,目前还难以确知。</p> <p class="ql-block">青铜环牛祭祀盘保存较为完整,圆盘内有三圣火柱,盘边缘立有青铜牛16头,同器型类出土文物为祭祀用具(祭盘),国内的类似文物大都出土于巩乃斯河流域。</p><p class="ql-block">在考古学文化归属方面,一部分学者强调中亚此类文物的共同相似性在于中亚萨夫罗马泰、萨卡文化,来源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区域等等。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强调其与拜火教文化的关联性。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认为此类其他祭盘除却中亚本土传统考古学文化内涵之外,还有明显的跨大区域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鎏金小铜马,汉代</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马作为重要的牲畜,不仅是战场、农耕、交通等各方面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地位和盛世强国精神的体现。汉代出于对匈奴征战以及长途迁徙的需要,马占据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鎏金小铜马造型独特、优雅而精巧,正是一个例证。</p> <p class="ql-block">腾昆仑、历西极</p><p class="ql-block">西域以盛产良马而著称,汉武帝初以乌孙马为“天马”,得大宛马以后,又以大宛马为“天马”,以乌孙马为“西极马”。大量良马输入中原地区后,对改良内地的马种起了很大作用,并带动了内地养马业的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汉家公主远嫁乌孙</p> <p class="ql-block">草原石人</p><p class="ql-block">伊犁河谷的草原石人,大多数是隋唐时期遗存。其中刻有粟特文的小洪那海石人最著名,该石人通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花岗岩质。面东而立,双手置胸前,右手似执碗、杯之类器物,著冠辫发,长垂至腰。石人的腿部刻有粟特文字,其中有突厥木杆可汗、泥利可汗和处罗可汗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突厥汗国等地方政权都具有浓厚的大一统意识。585年,东突厥汗国沙钵略可汗请求迁徙至漠南归附隋朝,上表称:“窃以天无二日,土无二,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隋文帝下诏宣布:“沙钵略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启民可汗曾提出“愿率部落变改衣服,一如华夏”的主张。</p> <p class="ql-block">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清代,原碑现存昭苏县格登山</p> <p class="ql-block">铁头盔,铁锁子甲,清代</p> <p class="ql-block">满式高跟鞋,现代,霍城县征集</p> <p class="ql-block">伊犁物产丰饶,风景瑰丽,气候宜人,风情独具,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故乡”。伊犁是草原的世界,高山草场、河谷草场、平原草场、丘陵草场和草甸草场构成了草原完整的家族。</p><p class="ql-block">伊犁美,既美在奇绝瑰丽的人文自然景观,又美在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伊犁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精彩纷呈的伊犁民俗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伊犁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这里既有天山、阿尔泰山的雄奇,又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的秀丽;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北国风光,又有桃红柳绿、渔舟唱晚的江南景致;既有盛极一世的惠远古城和弥足珍贵的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又有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库尔德宁等辽阔草原和喀纳斯湖、乌伦古湖的湖光山色;既能感受赛马、叼羊、姑娘追的骁勇剽悍,又能体验麦西来甫、花儿会、贝伦舞的热情奔放,尽显各族人民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明清文物里的泰州城特展</p><p class="ql-block">2100 多年前,细君公主远嫁伊犁,将江南的温暖与文化带到了遥远的西北边陲。自此,泰州与伊犁,便因文化而紧密相连。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明清时期反映泰州城市幸福文化特性的文物,旨在铺陈时空之美,阐释日用之道,引领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泰州城枕江面海,双城绕水。汉唐以来,自是江淮旧郡,几千年来人们在这座城市留下各种印记,当 700 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泰州时,他这样评价到:“这个城不大,但各种尘世间的幸福极多。”</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泰州,更是将这份尘世幸福的基因延续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景、物、事,都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温馨与满足。此时的泰州是全国最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盐业的繁荣,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富足,更孕育了儒学大师王艮与影响深远的“泰州学派”。同时,明代墓葬中出土的丰富服饰与陶瓷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也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中,仍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幸福感。水的灵动与泰州的温婉相融合,使得这座城市既有江南的秀美,又不失北方的厚重。这些遗留在泰州大地上的文物,如同历史的使者,向我们述说着泰州的过去与现在,引领我们探寻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之一郑坂桥的竹画</p> <p class="ql-block">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p><p class="ql-block">这件孔雀补服于1980年出土泰州市鲍坝徐蕃墓。盘领,右衽,宽袖。面料为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为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前胸和后背各绣一块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该衣料织造工艺精细,保存完好,为明代暗花缎的优秀作品。得益于泰州明代晚期独特的浇浆墓习俗,补服历经数百年保存现状基本完好,是一件难得的明服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