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34次提到金融、13次提到保险,前期国务院又出台了保险业新“国十条”,进一步引导和促进保险高质量发展。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天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有关问题,重点围绕<b>客户升级、服务升级、技术升级</b>,谈谈认识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三个升级”,我认为都有双重含义,可以从客观、主观双向理解,既体现了时代格局的变化趋势、也蕴含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方向。<b>客户升级</b>既应包括客户自身结构、认知、习惯和价值寻求的变化,也应包括企业对客户定义、画像、保险关系创建方式的变化;<b>服务升级</b>既应包括服务领域的扩大、服务方式的改进、服务体验的提升,也应包括企业对客户服务内涵的延伸,由提供保险产品变为帮助客户制定风险解决方案;<b>技术升级</b>既应包括以科技手段优化经营管理流程,也应包括以技术重新定义保险,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总而言之,既要看清趋势变化、顺势而为,更应前瞻谋划、主动引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对客户升级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户升级”的核心是客户需求的精准化满足,既是客保互动关系的重构,也是客保生态圈的再造。其内涵是“信赖关系”,其外延是需求痛点的解决和延展性问题的有效管理。终极表现应是客户将全部的风险敞口交由保险机构管理,同时信赖管理成本的合理性;而管理的结果带来个人生活的平顺和企业经营的稳定。如何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化满足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要精准识别客户。</b>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保障意识增强,保险客户结构已进入迭代期,以车险为例,私家车占比、二次购车客户占比、年轻群体占比、农村消费者占比都有显著提高。客户群体的年龄、职业、地域、消费方式、习惯偏好、价值寻求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保障需求和风险特征的变化。因此保险企业的精细化经营,应当首先建立在对客户的精细化识别、分类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依托技术升级,借助更多的数据了解客户,区分不同客户,匹配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要精准触达客户。</b>身处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往往偏好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消费、投资和社交,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保险产品开发和营销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积极拓展平台,对内整合资源,对外借力共建,通过资本和合作纽带,营造更大的保险生态圈,打造产品自带场景。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流量,能够减少物理网点的设立需求,有效降低销售费用和提升保额,将更多的利益倾向于消费者,提升产品吸引力和客户体验,打造全服务链产品,才能价廉物美,打开销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要精准满足客户。</b>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客户群体素质不断提高,其价值诉求、风险意识也更加综合化、多元化。某种意义上说,需要“跳出保险看保险”,基于客户群体对连接更多服务的延伸需求,企业应当逐一把握客户需求的痛点,尽量做到相互协同,优化客户贯穿保险、资管、医疗健康等综合场景的金融服务消费体验,在经营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对服务升级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服务升级”是服务内核的价值提升,是损失赔偿向管理服务的转型,是增值服务向减量管理的转变。其基本要求是深入“场景”挖掘需求与解决方案,形成与个人生活、行业经营和社会管理相融合的“润物细无声”的服务体验,让保险服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治理要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要由产品向方案转变。</b>保险既具有金融属性,也具有服务属性,从客户角度而言,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保险业首先应该是服务业,背后应该具备更多的服务属性,而不是金融属性。只要有更合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具人性化的模式、产品或服务出现,客户一定会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在新经济新时代背景下,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已经逐步迈入了新需求阶段,讲究的是多种服务的融合,这种融合来自多维度的,包括风险性质、保单所有权、风险管理手段等,保险产品应当体现为一整套风险解决方案。在用户投保后,要进行过程的管理,从而降低出险概率;当事故发生后,要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组合方案,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做到客户满意度最高。并且应当注重解决用户“面”而非“点”的需求痛点,与用户的需求形成更良性的循环、不断满足用户的一些新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要由批发向零售转变。</b>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格局,保险市场同样如此。以产品销售为导向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本质在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客户群体的高度细化,将推动保险产品、销售和服务应尽可能体现每个用户的特殊需求和保险场景,从“批发”转向“零售”,借助多维度技术手段,更好把握客户需求和风险情况,实现“千人千面”的动态定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要由增值向减量转变。</b>保险对客户、对社会的服务不应仅仅体现在提供一定的增值附加,保险的未来一定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因此,面向未来,保险行业应当从等量管理走向减量管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对风险的预判、识别和管控,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对技术升级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技术升级”是指保险公司传统的精算、承保、理赔、风勘等专注行业内的技术能力,向服务客户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的转化。初期是依托行业外技术能力的“保险+技术”和“技术+保险”模式的应用,未来必将促进保险技术与行业技术的融合性发展。保险原有的数据基础和风险分析技术能力,将与个人安全、家庭安全、企业安全、行业安全、系统性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充分结合,诞生出以保险机构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力量,反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要注重对科技手段的应用。</b>保险科技对传统保险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技对保险业市场定价、收益管理、速度竞争、提高洞察力、自动化等方面的改善。同时,科技升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显著改善客户体验,包括核心保险产品和理赔处理服务等。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应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扩大保险产品的业务规模,降低边际成本,同时解决行业痛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要注重对管理技术的创新。</b>对于技术升级的理解,个人认为除了科学技术的升级,也应当考虑管理手段、商业模式的升级。如何提高企业效率?除了加快工作节奏、引入科技手段外,回归企业经营本质,核心还要靠管理的进步,以组织、流程的优化和机制的创建和完善来推动。我们需要积极构建敏捷型组织,在相对固化的架构形式中,实现相对灵活的机制衔接;我们需要构建赋能型组织,赋能和激活组织中个体的主动性,进行关键性思考,形成分布式创新,创造意料之外的新增长;我们需要构建协同型组织,推动各个板块、各个条线之间更加紧密协作、协同步调,建立高效的沟通平台、整合的服务体系、快捷的服务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要注重对经营模式的前瞻。</b>保险企业、客户、社会之间并不是单一条线或链式的联系,而是存在着共享、共建、共同发展、互荣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资本和合作纽带,营造更大的保险生态圈。例如探索与互联网科技巨头和创新型中小专业科技公司,就具体产业链进行合作,或直接以资本连接方式延展上下游的链条,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和医疗健康、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能互联等方面有针对性进行布局,将服务触角、保险生态圈更广泛延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