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秦王山旁沟沟街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 “笑靥如花”</p><p class="ql-block"> “叮铃铃……” 随着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老公调侃的话语远远传来:“哼,不是闺女,就是你娘!”女儿这个时间正是最忙,那肯定是娘没错了。我拿起手机接听,笑着喊一声“娘”,电话那头的表情虽然隔着屏幕也能“看”到母亲“笑魇如花”,一脸满足。幸福吧,我知天命的年龄还能得到老母亲的惦念和守候!</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虽八十高龄,但脸上仍然没有多少皱纹,摸上去平滑滋润,至今我也只发现一个斑点,唯一的一个。每每夸奖母亲保养的好,母亲就像说广告词一般:“别人都在问我,你每天搽什么呀?哼,我什么也不搽。以前年轻时还抹点大宝,现在老了还搽什么搽!”听,多自信哪! </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心态一向很好,遇事也不斤斤计较,是个为人“粗枝大叶”的人。我想这是母亲养生最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从饮食中吸取的养分足够多。随着孙辈们的逐渐长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父母开始回归平静轻松的养老生活。起居规律、饮食规律,再加上适当运动和娱乐,生活当真是其乐无穷!每每和邻居们在一块打牌或聊天,旁边就有人不断提醒:“姑,该回去吃水果了”,“老姑,到了喝茶的时间了”,“姑,该喝蔬菜汁了”,“老姑,该喝酸奶了”……虽然句句调侃,但这些的确是父母的生活日常。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使得母亲的身体比同龄人更硬朗,免疫力也更强。当母亲吃饱喝足也玩累了,便躺在沙发上看重孙的照片,和父亲探讨他们亲爱的重孙的生活日常,享受老人最美好的天伦之乐。相信了吧,我亲爱的母亲“笑魇如花”。</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宽容大方的人,非常善良,母亲从来没和别人吵过架。村子里没文化的人多,遇事不讲理的也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找上门跟我母亲吵母亲都不还口。母亲是个为村民服务了大半辈子的医生,讲究以德服人。被人骂了欺负了也淡然处之,该给他看病看病,该打针打针,甚至有需要该上门服务就上门服务,这种经常以德报怨的工作态度和处事作风弄得当事人都不好意思面对母亲,事后亲自到家中给母亲道歉,母亲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眼好,也不去计较别人的坏,在母亲的眼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只有人家的不容易。我家有一位老邻居比我母亲厉害,隔着院墙就经常对我母亲指桑骂槐,甚至连我家养的一条小狗叫了几声她都会被“吓晕”,然后我母亲请人送她去医院住了几天,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最后人家不想住了才回家。在她晚年得了不治之症后,我母亲作为邻居又懂护理,贴身照顾了她几天直到她去世。临终前她拉着我母亲的手哭着:“姑姑呀,我可是对不起你……”这位邻居去世有十多年了吧,至今她的儿子对我母亲那是非常尊敬。我父母老了,干不动的活隔着墙就喊:“那谁,过来帮着抬一下”,邻居儿子跑得那个快,简直比亲生的都卖力。这难道不是母亲的一心向善感动了他吗! 当然母亲事后会在这孩子手里塞盒烟或一瓶酒或别的吃食。“不能亏了人家”,这是母亲的口头禅。</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舍得。穷日子时候的一碟腌咸菜、一碟咸黑豆都是吸引邻居在我家吃饭的下饭菜。每逢饭点,我家跟开会一样,炕上坐的、地上蹲的,还有院里站着的,吃一口自家饭,就一口母亲的小咸菜,一边吃一边聊,其乐融融,相当满足啊!现在条件好了,没有了小咸菜,取而代之的是小凉菜。我父母吃饭也算讲究:炸个花生米、拍个嫩黄瓜、调个粉皮啥的,再来几块牛肉。熟络的邻居还习惯端着饭来我家,我母亲硬给人家往碗里拔拉,是的,硬拔拉。怕人家不好意思吃。碰到家里有稀罕好吃还要给邻居身上装,带回去给儿孙尝。邻居也是好邻居啊,我们兄妹每次回老家碰到,走时的玉米面啊,红薯啊等等,凡是地里有的,我们都能吃上新鲜的。我们平时都不在老家,只有休息日才能回去,但我们都很放心父母,绝不仅仅是有几个好邻居,几乎整个村子的村民都是母亲的朋友、亲人。因为母亲的一心向善、一心向阳,母亲收获了民心!</p><p class="ql-block"> 母亲宽容大方,对我父亲的家人相当好。大伯母去世的早,大伯父常年在外工作,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疏于照顾,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还未婚娶。母亲着急,托村民给介绍对象,结婚后又帮两侄儿在村里安了家。如今赶上了好时候,村里拆迁,我这两位堂哥也都住上了亮堂堂的楼房。他们两个都有了孙子辈,逢年过节我父母家就是他们的去处,我想他们应该庆幸自己遇上了好婶母吧。二伯父在北京长住,在老家的长子军哥也受母亲教诲较多,无论是找对象,还是媳妇生孩子,包括邻里关系,或者工作上遇到的困难,都要跑十里地来我家找母亲商量对策。母亲是个非常耐心的听众,从来都没嫌麻烦过。</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即使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困难岁月也没能消磨掉母亲的意志。七十年代初,有了我和我妹妹,我们一家六口人六张嘴,(当时父亲的工资也不高)有时候还得接济外婆一家,可想而知有多难!母亲白天除了上地挣工分补贴家用,还不能耽误自己的本质工作:母亲是个乡村医生,又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给村民看病打针输液,挨家挨户宣传妇女工作,陪村民上县医院去做治疗,还有给育龄妇女接生等等……工作忙的有时候晚上过了饭点也不能回家。晚上还要给家人做衣服做鞋……那时候哪有钱买,全家人的四季衣服基本上都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以至于伤了母亲的眼睛,到现在一直不好……记得我上学了,没钱买本子,母亲拉着我的手去了相处不错的邻居家跟人家借几毛钱。当然也不能回回都去借,有时母亲去鸡窝看看如果有鸡蛋就直接拿一个去村里的供销社换本子…… 生活再难再苦,母亲也没在别人面前哭过抱怨过,刚强的母亲也许只能在深夜消消地掉眼泪吧,但第二天起来绝对又是那个待人谦和大方开朗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混乱年代,正直的母亲也遭受了“贪污”的不白之冤,工资停发,每天写检查,还要接受批斗…… 母亲从未受过这种屈辱,好在有家人的支持和村民的信任,父母变卖了家产(衣柜、手表、自行车),村支书又送了二百元,全村人联名签字为母亲力证清白,最终保下了母亲,恢复了母亲的工作……要不是母亲的意志坚强怕是一天也活不下去,更为可贵的是母亲一直以来的好品行一次次得到了回报。福报福报,这也是母亲的口头禅。多年来的行医和做事风格验证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有了好的母亲,家庭就有了凝聚力,无论我们兄妹有啥事,母亲都能给出很好的建议,我们兄妹的为人处事也慢慢延续了母亲的风格。从不记得母亲对我们教导过什么,我们基本算是母亲散养着的,只有星期日父亲休息回家才把我们几个收拢起来教育一番。但母亲一心向善一心向阳的品行深深隽刻在我们心里,时时谨记,事事顺为。不知在哪本书上看过:善良的人即使长相普通也会越来越美;恶毒的人即使是个美人也会变得越来越丑! 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吧。</p><p class="ql-block"> 愿母亲一直健康快乐,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永远的“笑靥如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莲</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她亲爱的重孙女</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中专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母亲毕业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