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游记

筑路人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周末两天,住宅小区物业组织业主们去汕尾旅游,我们跟团了。大巴在小区门口接送,无缝对接,非常方便。车上每人发一个伴手袋,里面有水、酸奶、食品、遮阳帽、垃圾袋等,让人感受到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服务区停了很多五颜六色的大巴,只有我们大巴有专人举着醒目的标识牌站在车门旁,以免大家找不到或上错车。由于天气较热,大巴司机在服务区停车,不像其它大巴,停车锁门停空调,而是不锁门不关空调,还照看行李,真是体贴暖心。我们在温馨的一天开始了舒适的行程。</p><p class="ql-block">车上导游是个小伙子,人高马壮。我伸出两根手指悄悄问,体重?他一笑说加五十。哇,二百五十斤。不过他说话利索,身手敏捷,看不出一点“臃”的样子。一路上他热情的给我们介绍沿途风光、广东方言等人文轶事,中间还安排击鼓传花小游戏,来增加互动和乐趣。第一位接“花”的女士,自我介绍是吉林人,来深圳给子女看孩子一年多了,周末出来旅游放松一下。第二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男士,老俩口刚来深圳带宝宝,接着唱了一首歌,迎来一阵掌声。第三位是上海人,为照看孙子而来的,他说了一个小笑话,逗乐了全车人。后面我老伴中彩,寒喧了几句,用美声女高高吭一曲,获得了鼓掌和尖叫声。再后面是湖南人,也是来带娃的……。哈哈,我们大部分都是为了共同目标来到深圳的,一路谈笑一路歌驶入了汕尾地域。</p><p class="ql-block">“候鸟族”这个词汇原本是用来形容那些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的人群,比如一些退休的老人会选择在冬季到气候温暖的南方城市过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候鸟族”范围已经扩大了,不光随着季节变化,还有随着孙辈出世而迁徙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人群体。这种现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潜在的问题和挑战。深圳社区组织这样活动对老人缓解压力,调理心理健康是有益的。</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旅游的第一站就是海丰县的红宫红场。这片红色热土是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彭湃等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红宫原为明代“孔庙”。1927年彭湃在此召开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会场周围建筑都被刷成红色,场内用红布覆盖,因此改称为“红宫”。这种红色不是一般的红,像莫斯科红场围墙那种红,像天安门、中南海围墙的那种红。猜想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早期共产党人都在摸索学习苏联模式,连这色彩也都学了。后来形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以至于海丰县老城区的所有建筑外墙都涂上了此色,或红黄相间,沿用至今。这与国旗色彩又基本一致,红黄搭配,海丰县从里到表真正是红色教育基地了。</p><p class="ql-block">红宫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详细展示了海陆丰农民运动历程。我忍不住想,如果它们会说话,那将会告诉我们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那些彭湃当年用过的农具、衣物和办公用品都亲历了他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的过程,墙上悬挂的一幅幅历史照片,也都记录了他领导农民运动的辉煌瞬间。站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彭湃那颗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澎湃的心;能聆听到那段历史回声,在房间在广场回荡不息。</p><p class="ql-block">红场与红宫紧邻,其命名与红宫相同(或是学着莫斯科红场)。它曾是召开几万人参加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的广场,由彭湃亲自设计并题写“红场”二字的大门仍历历在目。如今四周分布着“胜利会师”、“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等几组大型雕塑栩栩如生,他们或挥舞旗帜,或紧握武器,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展示了彭湃领导下的海陆丰三次农民武装起义的英勇形象。彭湃的高大铜像屹立在广场中央,坚定而庄重,让人肃然起敬。广场有一面围墙镌刻着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名人的题词,毛泽东赞他为“农民运动大王”,周恩来称他为“农民运动领袖”。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红宫红场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它不仅是一座历史丰碑,更是一面革命旗帜。彭湃的足迹,不仅是汕尾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导游领着我们边参观边讲解,还说了很多小故事,其中彭湃焚烧田契的故事,是最感人和难忘的。不妨凭着记忆再分享一次吧。</p><p class="ql-block">彭湃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他看到交租的农民总是一付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非常难过,便默默下决心,要在有能力的时候解救农民,推翻旧社会。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便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大革命活动中,广结农友,接济穷人,资助农会。家里怕他把家产败光决定分家自立,这样他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家财田产。</p><p class="ql-block">彭湃很高兴,他觉得这些家财田产都是剥削农民得来的,应该还给农民,于是他就把所有田地和商铺的租赁契约,挨家挨户送给农民。地主要把土地还给百姓,一百多年前的海丰农民对此闻所未闻,他们不敢相信,生怕惹来更多麻烦,没有人从他手中接过田契。</p><p class="ql-block">要革命就要彻彻底底,农民不相信,我就做给你们看。1922年一个晚上他请戏班在自家门口演大戏,并邀十里八乡的农民前来观看。他拿着一大捆田契走上台,对乡亲们说,这些彭家财产不是彭家的,更不是我彭湃的,现在当场烧掉它,你们各自领取自已田地,日后自耕自食,不必交租。他一张张地宣读田契上的地点、亩数、佃农姓名,然后全烧了。台下一片欢呼雷动,还有很多人跟着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很快这举动震惊了海陆丰地区及东江各县,他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与支持。</p><p class="ql-block">走出红场红宫,我还一直在想着这个故事。自古以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锈前程,这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被他,这个找到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履。那焚烧田契的火焰,闪烁着中国农民与传统剥削和封建制度的决裂,闪烁着农民心中被点燃的革命烈火,也闪烁着他与农民兄弟不解的深情。</p><p class="ql-block">为了自已理想和农民解放,为了让农民相信自己革命决心,他从革自已的命开始,一瞬间成了真正无产者,选择和农民站在一起。农民从不愿接近他,疏远他,到拥戴他,追随他,并有二十多万农民跟他一起加入农会,投身革命浪潮中。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勇气是亘古至今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靠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理想欣然献身而去。有人问彭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我不是评论家,对这个深奥问题没有研究过,但我觉得他是伟大的。</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在汕尾,我们还游览了含硅量极高的沙滩金町湾,惊涛猛撞巨石的红海湾,二马路美食一条街,香火袅袅的凤山妈祖庙,以及海边优美的汕美广场栈道,每到一处都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在返程的路上我敛目暇思,记了几个词,回来后理出了一首小诗《汕尾游》。</p><p class="ql-block"> 汕尾风光入眼帘,蓝天碧海韵无边。</p><p class="ql-block"> 浪涛滚滚铭昨日,沙滩熠熠映今天。</p><p class="ql-block"> 妈祖庙中香火绕,二马路上美食鲜。</p><p class="ql-block"> 一路欢游情无限,归来细想笑流年。</p><p class="ql-block">我离开了汕尾,但这里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