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有关常识》汪 凯

心海中的孤雁

<p class="ql-block"> 对联的有关常识 </p><p class="ql-block"> 汪 凯 </p><p class="ql-block"> 一、定义。对联又称对偶、门对、对子、桃符(起源于秦朝)、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两句为联,是一种独立的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就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义相关、词性相对、平仄相间的言简意赅的一组句子,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p><p class="ql-block"> 二、源头。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的思维在本质上极为相通。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p> <p class="ql-block">  三、发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p><p class="ql-block"> (一)对偶阶段——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留传下来的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有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道德经》对偶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p><p class="ql-block"> (二)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 </p><p class="ql-block"> (三)折叠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在中国,宅第亭阁、寺庙观庵、名山胜景等古迹都有对联,古迹孕育、催生了对联,古迹又存活于对联中。"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的对联,对联中的一"漫"一"笼",更兼"柳浪莲房"、"莺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酒气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楼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对联把酒写得神乎其神了,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那么,人喝了这酒,岂不赛过神仙? </p><p class="ql-block">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楹联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四、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稍作了解。 </p><p class="ql-block"> (一)按用途分——</p><p class="ql-block">1.通用联:都可以用。</p><p class="ql-block">2.专用联:如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春联、茶联、座右铭联、题答联、名胜联等。</p><p class="ql-block">3.贺联(喜联):寿联、婚联、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p><p class="ql-block">4.挽联:哀悼死者用。 </p><p class="ql-block"> (二)按字数分——</p><p class="ql-block"> (一)短联(十字以内)</p><p class="ql-block">1.一字联:墨(对)泉(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p><p class="ql-block">2.二字联:春花(对)秋月;书山(对)学海。</p><p class="ql-block">3.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p><p class="ql-block">4.四字联: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5.五字联:山色攒文气(对)湖光澄读心;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p><p class="ql-block">6.六字联: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p><p class="ql-block">7.七字联: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p><p class="ql-block">8.八字联: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p><p class="ql-block"> (二)中联(百字以内):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p><p class="ql-block"> (三)长联(百字以上):如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对联,全联180字,是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作。</p> <p class="ql-block">  五、特点。一副标准的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p><p class="ql-block"> 一看字数是否相等,结构是否相称。——这是字数和结构的起码要求,字数不等,结构不一,肯定不是对联。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p><p class="ql-block">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但要上下联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p><p class="ql-block"> 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p><p class="ql-block"> 二看词性是否相对,位置是否相同。——这是形式上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判断词性的标准是语法功能兼顾词义。词性对不起来的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对联,留给内行的是笑料! </p><p class="ql-block"> 三看内容是否衔接,表达是否恰当。——贴切恰当表达意思,这是内容上的基本要求。"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衔接,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p><p class="ql-block"> 四看表达是否形象,传意是否含蓄。——这是艺术上的要求,不能空喊口号,太直白。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也就谈不上文采。文而无彩,行之不远,没有传承价值。 </p><p class="ql-block"> 五看平仄是否相间,音调是否和谐(平对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简单说就是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下联就平仄跟上联错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应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或者“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当然,也不是每个字都要平仄相间,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律诗平仄要求最严。该平则平,该仄则仄,不能违背。一般对联可以放宽,只要读起来郎朗顺口就行。对联分为宽对和严对,严对讲究平仄,宽对的平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通顺就行。现在高考也考对联,但对平仄不作要求,古代对联也有许多宽对的名联。如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中的“芦苇”对应的“竹笋”,“苇(wěi)”和“笋(sǔn)”两字都是仄声字。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p><p class="ql-block"> 以上五点,是为常识,可以据此评判对联!</p> <p class="ql-block">  六、禁忌。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喜欢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p><p class="ql-block"> 【一忌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一副对联,必须上下对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 </p><p class="ql-block"> 【二忌重字】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p><p class="ql-block"> 【三忌失对欠平衡】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对应未对的地方,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p><p class="ql-block"> 【四忌失替】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交替、规律地出现。上联的二四六字是仄、平、仄,;下联的二四六字应该是平、仄、平;上联二四六字是平、仄、平,下联的二四六字就必须是仄、平、仄。否则就叫失替。 </p><p class="ql-block"> 【五忌乱脚】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p><p class="ql-block"> 【六忌孤平】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p><p class="ql-block"> 【七忌三平尾】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p><p class="ql-block"> 【八忌上重下轻】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下联则写得气势软弱(轻),造成虎头蛇尾,这就叫上重下轻。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比如:南邦庙死个和尚;西竺国多一如来。 </p><p class="ql-block"> 【九忌喜用癖典】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就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p> <p class="ql-block">  七、对联(楹联)与对仗。 </p><p class="ql-block"> 1.什么是联?联,就是格律诗中的两句。一首律诗有四联:首联(即开头两句)、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和尾联(最后两句)。在一联中,又分为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 </p><p class="ql-block"> 2.什么是楹联?它是汉文学所独有的世界无二的一种单独的文体。对仗,在格律诗里叫对仗,单独作为一种文体,叫楹联。楹联可以短到一个字,长到几百字。 </p><p class="ql-block">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多是一人独立完成,也有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联即楹联联就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使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出来只能说是对仗。 </p><p class="ql-block"> 八、对偶与对仗。 </p><p class="ql-block"> 广义上都是一种修辞手法,貌似一样,实则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只有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才是对仗,也就是说一切对仗都是对偶,但不是所有对偶都是对仗。对仗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同一位置的字不能相同。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能算对仗,只能算对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18日于合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