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之江南贡院

南宁 四海化和谐265617069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主要举行乡试和会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号舍多达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是研究明清科举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案首‌:案首是童生试的第一名。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考生主要是童生,考中后称为秀才,第一名即为案首。解</span>元‌:解元是乡试的第一名。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省级考试,考生主要是秀才,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即为解元。会元‌:会元是会试的第一名。会试是国家级考试,考生主要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即为会元。</p> <p class="ql-block">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三个重要名次。‌状元‌是殿试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这三个名次合称“三鼎甲”,象征着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江南贡院,地面就有一处金属构件,据说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龙门”,此处每位游客都可越过龙门。</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正式创立‌。历史科举名人有唐代的郭子仪,明代的戚继光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和摔跤等。宋代武举最初包含省试和殿试,到南宋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四级考试程序。宋代武举不但考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明代武举考试内容由少变多,评定办法则简单许多。</p> <p class="ql-block">放榜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事件,这天,官吏会将录取榜文贴在考场外,参加考试的考生会在这里知道自己有没有考中。 在明清科举考试 中,南闱指的是江南乡试,北闱指顺天乡试 。“南闱放榜”描绘的是光绪十七年(1891 )江南乡试放榜的 场景。</p> <p class="ql-block">自唐初到清末,科举考试共产生了592名状元‌。此外,还有一些短命政权和武状元的统计,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约800人。许多状元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赫的地位,如唐代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是状元出身‌。</p> <p class="ql-block">号舍是贡院内所建号房,为考生白天考试,夜间住宿之所。江南贡院在清代鼎盛时期号合数量达20644间。号舍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所有考生都要在其中度过九天六夜。号舍间以砖墙相隔,无门,墙上有两道砖缝,以便承板,白天为案,夜间为床。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此,因南京乡试正值秋老虎季节,蚊虫蝇鼠张狂肆虐,气候闷热难熬,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p> <p class="ql-block">所有考生都要在号舍中度过九天六夜,吃喝拉撒,的确很不容易,需要不少的实用品来应对。</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童试既是官学的入学考试,也是明清科举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主持各省文教事务的提学官(又称"学政")主持。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p> <p class="ql-block">乡试是明清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是在南京、北京及各省省会举行的选拔举人的考试,是明清改变士人命运的最关键的考试,通过乡试的人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p> <p class="ql-block">会试是科举中的中央级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考生答题要求也与乡试相同。会试的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p> <p class="ql-block">殿试是科举中的最高一级考试,因在朝廷宫殿内举行,故称"殿试"。明清殿试的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以当朝时政问题为题来考查考生。明清殿试结果分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通称为进士,考中进士者称为"金榜题名",进士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就在秦淮河畔,河岸边竖立着4尊与江南贡院相关的明清时代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唐 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苏州人。十六岁参加秀才考试,名列榜首。二十九岁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在南京贡院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 第二年,在北京参加会试,因涉嫌舞弊案而蒙冤入狱。从此,无意功名,致力于书画艺术,被称为诗、书、画"三绝"。</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二十六岁时,到南京参加乡试,但不幸落第。以后多次参加乡试,仍然榜上无名。直到四十二岁才中岁贡,六十多岁时,被委任为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被撤职。由于仕途困顿,晚年专意著述,写出了著名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p> <p class="ql-block">郑燮,(1693 - 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十年(1732年),郑燮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金榜高中。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乾隆七年,奉命赴山东为官。他在南京期间,写下了《长干里》、《金陵怀古》等不少吟咏秦淮的诗、词佳作。</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是伟大的讽刺小说家。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读书,十八岁回滁州应院试,进学为秀才。后举家迁移秦淮,寓居"秦淮水亭"。 多次参加江南乡试,屡试不中。后心灰意冷,积多年之功,创作完成了彪炳文学史册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p>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南北榜案‌。发生在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由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的科举考试中,榜单上51人全部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人的强烈抗议。北方举人认为主考官偏袒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试卷,结果仍显示南方人成绩优异,北方人未能录取。朱元璋震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并在次年实行南北卷制,南方占60%,北方占40%‌。看来,当皇帝也不容易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