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县委大院的那些日子

红色玉融

毛立平 <p class="ql-block">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一段岁月如同璀璨星辰,镶嵌于我记忆的深处,熠熠生辉。那便是我生活在县委大院的日子,是我成长的摇篮,亦是我心灵的港湾。每当忆起那段时光,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而深沉的情感,仿佛能穿越时空,重回那个纯真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父母都是双职工,我们一家人住在县城的一个机关大院里。那时的县委大院,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大院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条小路,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大院门口常年坐着一位名叫阿华的老头,他是我们的“门神”,负责看守大门,确保进出的人皆为“自己人”。阿华是一位复员残疾军人,职责不仅仅是“早晚开关大门”,还需为前来上访的人员指引方向,有时甚至亲自陪同年迈的来访者找到他们要找的领导或科室。曾有他因态度生硬而被县长批评之事,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却是常态。阿华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一种亲切感,仿佛他就是这个大院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当时,虽有“门卫”,但群众可以自由进出机关大院。每逢农忙时节,农民会在大院内培育秧苗;而外面的羽毛球爱好者,早晚也能自由进出锻炼。</p> <p class="ql-block">自随父母从部队来到福清,我便与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及其他县委领导同住在一个院落同一排房子里。他们的住所与大家一样,简朴而整洁,毫无特权之感。</p> <p class="ql-block">在饮食方面,尽管那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我们都在食堂用餐,洗米后放入大木蒸笼,简单实用。每日前往食堂打开水,曾有一位县长的儿子因未交2分钱的柴火票而被干部贴大字报,最终被其父严厉训斥并补交了一个月的开水票。如今提及这些,年轻一代或许难以置信。当时的菜价低廉,大螃蟹蒸熟后按大小标价,随意购买,但购买者寥寥。父亲转业到地方后,每月49元的工资在当时已属“高收入”,加上双职工,才能偶尔买些食物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居住方面,当时不仅房屋由公家提供,每月还需缴纳房租,家中几乎一无所有,连桌椅床铺皆为公家财产。尽管生活简朴,但我们却充满欢乐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学习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缺乏如今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常常按学校编排的学习小组,邀请附近的同学进入机关大院,在家中组织学习,大家围坐一起做作业,学习热情高涨。</p> <p class="ql-block">娱乐方面,除了学习,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最流行的是排演革命样板戏,我们机关大院的小朋友们自发组成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目。记得在《智取威虎山》中,我饰演李常宝的父亲,台词“八年了,别提他了”至今仍能脱口而出。姐姐则负责编排节目和扮演小常宝。我们虽非专业演员,但利用午间或傍晚等闲暇时间,在各办公室进行宣传演出,常获大人的赞赏与鼓励,整个大院洋溢着欢声笑语,仿佛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有一些“野趣”的活动。如在大院里打鸟,晚上用气枪加手电筒射击,一枪一个准,麻雀应声落地,烤制后一同享用。我们还会爬上榕树,夏季帮助叔叔们采摘龙眼,玩游戏等。那时大院房屋稀少,田地众多,大家有时会养两只鸭子,课后完成作业后,去田里钓青蛙、晚上打着柴油灯捉蚯蚓来喂食,比较谁家养鸭技术更好,每月称重比赛。这些活动虽简单,却让我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找到了乐趣。特别是摘龙眼时,大家争先恐后,为机关叔叔们帮忙,记得有一次我帮摘龙眼,树枝断裂,我抓住树干摇荡,又从树上摔下,幸得叔叔们及时抱住,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做卫生也是我们日常任务之一。每天早晨,大家都会自觉打扫大院的卫生,县委组织部长亲自扫地,保持环境整洁。这种集体劳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在出行方面,当时机关仅有一部吉普车。我常看到县委书记骑自行车下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干部们的工作干劲与作风令人敬佩。我亲眼目睹,所有机关工作人员每天(周日休息)晚饭后都自觉来上夜班至8点半,听到广播中的军号声才离岗回家。加班从不计报酬,有时加班晚了,母亲还会煮夜宵让我送到办公室,给叔叔阿姨们“加班加点”。我还经常帮父亲在组织部楼下的小屋冲洗胶卷,显影、放大照片至深夜。老一辈干部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格作风,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直至八十年代,父亲作为县级离休干部离休,带着我们离开了住了十余年的“县委机关大院”。回想起那段十余年的时光,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状态极佳。那时的我们,没有电视(后来机关有了海外华侨赠送的彩电,每晚大家准时挤在会议室观看),没有电脑,尽管缺少现代的物质享受,却拥有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光阴荏苒,大院的氛围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有“衙门深似海”的说法,而在上世纪的毛泽东时代,机关大院真正体现了人民政府的风采,也留下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福清市中共历史学会征研编辑部</p><p class="ql-block">作者: 毛立平</p><p class="ql-block"> (系福州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世纪70年代县委、县革委会的大门毛祚华摄影)、(上世纪50、60年代的县委县政府大门郑春田提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审: 陈上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