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衙前走笔

巫眼看世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巫大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4遂川“客家人”品牌文化杯文学采风作品</b></p> <p class="ql-block">初夏时节,雨后初霁,风和景明。我有幸参加“客家人”杯遂川县文学采风活动,与同行一起走进中国绿色名镇——衙前,走进遂川“客家人”家,共赴一场文学之约。</p><p class="ql-block">汽车在蜿蜒的林区公路行驶,头顶蓝天白云,沿途树影婆娑,草木葳蕤,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片片斑驳。进入衙前,四周青山环抱,村舍俨然,阡陌交通。田间地头,农民劳作的身影与鹭鸟觅食的场景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来到镇政府驻地时,一股清新的江风徐徐吹来,放眼望去,古老清澈的蜀水河缓缓流淌,江面波光潋滟,水中鹅鸭嬉戏,天空不时有飞鸟掠过,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横跨两岸,江边古树虬劲,林荫翳蔽,远处青山如黛,逶迤延绵,天光倒影,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衙前位于革命摇篮—井冈山下遂川县的东北部,与万安县和本县的双桥、新江、五斗江、雩田、大坑等乡镇相邻,是遂川北部林区的中心乡镇。全镇国土面积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多公顷,人口1.3万。这里,物阜民丰,生态优良,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交通便捷,优越的区位条件,让衙前成为了北部林区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据《龙泉县志》记载,衙前古称秀洲,因明洪武元年(1368)曾设秀洲巡检司署衙于此得名。明、清期间,遂川县曾划分三十五个都,其中蜀水流域的衙前与五江、黄坳、新江、桥头等地为北乡,又名下龙泉;遂川江上游右溪河流域的大坑、堆前、下七等地为西乡,又名上龙泉;而左溪河流域的南江、草林、黄坑、左安等地为南乡。全县木材属下龙泉最多,且品质最优,自古以来就是遂川县的重要木材产区。</p> <p class="ql-block">“秀洲洲前多老树,北乡寨上好杉山,绞排出水下流去,买得京滩细崽还”。这是清乾隆年间,龙泉知县杜一鸿对衙前古树名木众多,对北乡一带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的评价,对林农通过水路运输木材到江苏等地交易,发展经济给予了充分肯定。</p><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客家人“以山为伴、择水而居、依山水为生”,把根深深地扎进遂川这片土地,延续和传承着中原文化的精髓,他们遵家规、守祖训,诚实友善,礼让谦和,热情待人,团结互助,亲仁善邻。通过一代代客家人的共同努力,将“他乡”建成“家乡”,把“客人”变成“主人”。</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遂川,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60%;而遂川北部林区、西部山区则是客家人最为聚集地落,客家人占比90%以上。浓郁的客家文化与遂川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交相辉映,融合遂川特有的地方文化,积淀出底蕴深厚的遂川客家文化。</p> <p class="ql-block">衙前,森林覆盖率达82%,素有“小井冈”之美誉,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也是中国名木古树的富集地。境内分布着罗汉松、楠木、冷杉、银杏、红豆杉、南方铁杉等众多珍贵树种。有楠木1万余株,其中古楠600余株;有樟树3万余株,其中古樟800余株;有红豆杉1.5万余株,罗汉松1000余株。境内的古楠、古樟风水林达50余处,红豆杉天然林10余处。茶盘洲的“江南第一猛楠”、上宅的“古黄金柴”、段尾的“千年罗汉松”、双镜的“古竹柏王”,号称“四大树王”。千百年来,“四大古树”镇守着衙前的山山水水,也护佑着一方客家人。</p><p class="ql-block">江西最美河流蜀水两江的源流在衙前,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楠木之乡(遂川)的核心区域在衙前。“中国绿色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西省环境优美乡镇”四张金字招牌,让衙前声名远扬。双镜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乡村;上芫村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村;溪口村获评全国森林乡村、江西省森林村庄、水生态文明村、省级生态村……一张张绿色生态名片,传递着衙前人亘古不变的绿色理念,彰显出客家人保护生态、守护绿色家园的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衙前的红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同样熠熠生辉。在衙前的双镜,村民至今还在讲述着井冈山斗争时期,客家先辈帮助红军突围的英雄事迹,红军战斗遗址、上宅红六军团练兵场、红六军团长征西征行程地,这些红色历史,是理想、是信仰,更是革命精神的引领,必将激励后辈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衙前,中国书院文化的标本地——新兴书院,宋朝至清朝年间,从这里科考的进士、举人、秀人有120多人,“龙泉码”的发明者郭维经亦曾求学于此;这里有皇帝敕封的翰林以下学士22人,有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36块。如今,“名登天府”之匾仍悬于书院横梁上。惜字塔、善福宫、古司衙旧址等人文胜迹至今保存完好。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古树,凸显出客家人崇尚文化、感恩和尊崇历史的文明理念。</p> <p class="ql-block">采风团此行首站是走进“客家人”家——遂川盛世明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看到我们到来,董事长邹世明满是欢喜,热情相迎,以客家人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接待我们。迎宾的唢呐吹起来,喜庆的音乐响起来,拱手,作揖,洗手,奉茶……采风团与“客家人”互动交流,尽情体验客家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公司总经理郑先生用亲切朴实的客家话,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客家人”实木家具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企业文化,热情引导大家走进“客家人”实木家具制作车间,参观实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亲身感受了“客家人”的企业文化和匠心精神。民间艺人廖先生弹奏梅花琴,用抒情奔放、悠扬悦耳的客家话,为我们传唱了客家山歌《客家文化要弘扬》。品尝特色客家美食、家酿米酒……让我们感受到主人的真诚和热情,勾起对客家文化的兴趣。走进衙前小学,我们观摩了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和学生们的兴趣活动演示。走进茶盘洲,我们普及了一次湿地文化知识。仰望“天下第一猛楠”,我们平添一份对古树的敬畏。在李氏宗祠聆听文友讲述客家人的祠堂文化,那是一种缅怀祖德、追念宗功、传承文明、弘扬正气的家规族训的学习,也是一次赓续精神、慎终追远、知恩图报的文化洗礼。</p><p class="ql-block">在“客家人”家互动交流后,我对公司掌舵人——邹世明肃然起敬。上世纪六十年代,邹世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其祖辈在二百多年前从广东梅州迁徙到遂川县新江乡的小湖村。客家人的严传家教,让邹世明从小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因为家境原因,他没念完小学就缀学了。和林区普通孩子一样,他早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帮助浙商砍运木材干起,渐渐的,他认为总是跟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凭着一股干劲,他开始创办板材加工厂、创办民营林场,直到创建盛世明天林业开发公司。 2010年,他成功盘下衙前镇一个倒闭的旧厂房,2014年成功注册“客家人”实木家具商标。一路走来,有酸有甜,有苦有乐,更多的则是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开发出了集办公、卧室、餐厅等实木家具品牌系列。如今的“盛世明天”已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明星企业,并建立了万亩生态原材料基地,形成了“基地+企业+网点”的链式经营模式。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盛世明天”将传统的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实木家具系列产品中,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品牌”的企业发展新路。</p><p class="ql-block">从邹世明的创业史中,我看到了客家人的智慧,看到了一种匠心精神的传承,看到了“客家人”品牌的提升。“客家人”正用品质和追求续写“盛世明天”的美丽篇章。</p><p class="ql-block">“空山新霁后,天气晚来清。野水全浮岸,疏云半入城……”采风结束后,我默念着杜一鸿的这首《秀洲道中》。在云气氤氲中,我仿佛穿越到时空的隧道,一批批客家先民正在南迁、南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巫大胜,江西遂川人,笔名:阿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遂川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人民长江报》《江南都市报》《井冈山报》《凤凰网》《中国文学网》《井冈文学》等网站媒体、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信息、文学作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