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赛珍珠,美国女作家,四个月大随父亲来华传教,在中国江苏生活了四十多年,是早期用作品介绍中国的第一位美国女作家,其作品《大地》三部曲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而小说《大地》,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述了青年农民王龙,为人忠厚吃苦耐劳,与出身佣人的妻子阿兰共同努力发家致富的故事。其实作品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浓烈的乡土情节,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二战时期,赛珍珠站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一边,给与中国抗战物质、道义的无私支持,并在美国为争取解除美国对华人的“排华歧视法案”,成立专门委员会,在国会参众两院奔走呼号,终于废除了美国对华人移民的歧视法理,而她翻译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进一步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p><p class="ql-block">《大地》描述农民王龙,通过辛勤耕耘,获得了很好的收成,粮食变现后,有了银两,以此为聘礼,仍然娶不起大家闺秀,却可以娶地主老财的帮厨女佣为妻,虽然妻子是天足大脚,而且长相平庸,且是外地逃荒流落此地的难民,没有娘家人,更没有陪嫁。阿兰却是一名农活的好帮手,即使临盆生育,也不请接生婆帮忙,而是自己接生处理好一切,嗣后立刻下地干活,作为生产主要靠人力,王娶回的岂止是老婆,而是最好的种田帮手和廉价劳力。</p> <p class="ql-block">家有贤妻,诸事顺利,自从阿兰嫁入王家,王龙父子终于可以按时吃上热乎饭,如果农忙,不仅送饭到田间地头,而且还可以搭把手,显然里里外外好帮手,婚后为王龙诞下两儿一女,从此王家人丁兴旺,家财聚集,通过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积攒些银两,马上购买城里黄老爷的优质水浇地。这样,即使在干旱的年景,也能保证收成,以致此后不愁吃穿,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也许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数千年来历代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农民王龙以为可以温饱度日、安享幸福生活的时刻,一场意想不到的水灾毁掉了这样的田园生活图景,连日的暴雨淹没了农田,甚至摧毁了房屋,在其叔叔的撺掇下,差点卖田以求生存。由于王龙对土地的眷顾和不舍,断然拒绝了买家的求购,举家往南方逃荒避难,流落异乡,露宿街头,一家靠王龙打短工拉洋车挣点小钱,其妻再次进入大户人家帮佣,全家聊以糊口苟延残喘,度日如年,后来为筹措回家的盘缠,王龙动了一度准备卖掉唯一的女儿年头,好在老天都看不过,在一次哄抢当地士绅的财富时,其妻子凭借女佣的优势和敏捷身手,获得了财主大量藏匿的珠宝,从而得于返家,并据此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此刻的当地财主黄老爷终于在全家吃喝嫖赌抽的挥霍中,财产耗尽,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土地,而拥有大量现金的王忠,则展开了并购,终于拥有足够的田地,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农。</p><p class="ql-block">富贵思淫欲,这是一切富人的生活写照,王龙也不例外,终于在一次青楼茶苑内,邂逅财主黄老爷的爱妾介绍的青楼女子,两人一拍即合,遂重金礼聘纳为如夫人,并盖屋建房独居一院,日夜厮守过上了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对于发妻以及儿女,渐行渐远,丧失了一个农民的本心。</p><p class="ql-block">后受对土地的痴迷,对劳动的享受,迷途知返,保住了家业,过着淳朴的农民生活。</p> <p class="ql-block">中国几千年来,以农兴帮,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世世代代相传,这点观念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了另类的叙述。由于嗜赌成性,主人翁地主的儿子富贵输掉了田产和祖屋,沦为赤贫,恰好赶上了土地革命,反而因祸得福,在此后的一生中,历经波折,磨难不断,似乎命运的天平再也没有眷顾这个家族,活着成为唯一的人生目标,“活着,像狗一样的活着”。虽然有时失去了人格,可富贵却在痛苦中挣扎,活到了最后,这种宿命式的描述,开启了另一种人生意义的探索,人活着究竟是顺应命运的安排,还是后天人为的努力的结果,如果能胜天半子,气质是普通百姓,大部分人只有听凭命运的安排,而个体唯一的方式就是去努力活着。</p> <p class="ql-block">而《大地》描写的是农民得到土地的生活变迁,而《活着》则描写了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失去土地的生活历程。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离不开士族大户对土地的兼并与垄断,巧取豪夺采取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遂使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随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轻者重创当朝经济影响社会发展,重者导致王朝覆灭改朝换代,所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稍有不慎,祸起萧墙。</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近一次的土地权迁移是D领导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代表着城市新兴力量(工人阶级)对土地的态度,而嗣后二次土改,国家收回土地权,为此后的城市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于是乎,农民对土地的眷顾转换成对房子的追求,七十年产权不变似乎不是用房子的使用价值衡量,而是执着于房下的土地,砖混结构的住宅,其使用寿命通常不超过五十年,那余下的二十年则要面临一次拆迁,反复的拆迁重建,肥了房产开发商,所以,财富榜单的头部大佬,西方漂亮国是科技精英,而我村则是房产新贵。</p> <p class="ql-block">所以,如今读《大地》,已经差不多过了一个世纪,时代的变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从一个西方文化的视觉,审视百年前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国自古以来重农的情节跃然纸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即那种对土地的眷恋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内心。目前,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大部分人离开农村已不在乡下生活多年,可国人对土地的热恋依然不改,所以名下的房产替代了土地的渴望,房市也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土地财政更是地方行政赖以生存的法宝,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可为,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