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轻松游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有好几个大门,怎么走,才省力?不要傻傻地到游客中心、从景区南门进了。今天的游览路线就是最轻松的:打车到秦堰楼(景区六号门),这是在半山腰,景区最高点。从此进景区,路线基本是秦堰楼→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宝瓶口→伏龙观→出南门左拐→南桥→灌县古城西街→城隍庙→蓝眼泪→宣化门结束游览。全程基本走下坡路,主要景点也没落下。</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紧邻都江堰市区,素有“城中美景”之称。景区内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沃野干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都江堰景区除水利工程外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十殿、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秦堰楼、玉垒阁、清溪园等著名景观,有树龄逾百上千年的名木古树若干。</p> <p class="ql-block">从秦堰楼上看景区全景:鱼嘴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远处都江堰城区</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山门。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p> <p class="ql-block">大门。“二王庙”正殿正门“二王庙”正殿正门上是冯玉祥将军于民国三十年二月亲题,左右另有对联写道“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气栗蛟龙”,下面是“庙貌巍峨”的横匾,二旁的楹联是“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侧旁一扇铁门上方有匾“威应刹那”四字,乃颂扬二郎的神威,两旁是歌颂大禹治水“蔡蒙旅平”及“和夷底绩”,均刻于二王庙内最显眼的位置。对面的照壁上有邓小平提写的“造福万代”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治水真经</p> <p class="ql-block">这八字也是治水真经</p> <p class="ql-block">邓公题词</p> <p class="ql-block">庙内两棵紫微树树龄己有180多年。</p> <p class="ql-block">二殿。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李冰为周秦时人,曾任蜀州郡守。因蜀中常洪水泛滥,便率众大兴水利,分岷水、离堆、分九河、造七桥、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传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以遗后世。丰功伟绩,造福人类,特立祠以瞻仰纪念。后世尊奉为“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扶王”,妻封为“内宫普恩彰顺妙光广福皇后”</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殿的横檐上悬挂着很多题字匾,斗大的金字,恭恭敬敬。在“利济斯民”“利济全川”的匾的大殿中间,是“二郎神”像;传说是李冰治水之举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作为李冰的儿子,协助李冰兴修水利工程。唐宋以来,直至清代,历代对李冰和二郎皆有“王”的封赐,并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二郎真君</p> <p class="ql-block">偏殿是财神殿。犀牛有聚财作用吗?</p> <p class="ql-block">回看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古代又名“珠浦桥”。到了未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秦堰楼</p> <p class="ql-block">“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金刚堤栈道</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尾部与人字提间。理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p><p class="ql-block">均海拔728.25米。飞沙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风栖窝段育道处,因言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维非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渠首和灌溉系统组成,渠首工程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飞沙堰,对面就是宝瓶口,鱼嘴距此还有1000多米。</p><p class="ql-block">宝瓶口: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其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p><p class="ql-block">在此驻足,可远眺对岸的玉垒山、虎头岩;观赏奔涌而来的干里岷江,指点离堆、伏龙观。还可欣赏春天的新绿、夏日的山花、深秋的红叶、隆冬的雪景。游客朋友在此拍照留念,把都江堰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秦堰楼和索桥</p> <p class="ql-block">商木。1987年7月6日于本市蒲阳镇谭家堰电站修建时挖掘出土。据测,与二王庙商山古木同为夏商时代,距今约3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放生台</p> <p class="ql-block">观澜亭上看内江</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p> <p class="ql-block">飞龙铁鼎。明代铸,清咸丰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炉口宽0.74米,高1.60米,重约千斤。</p> <p class="ql-block">这两棵紫微树,小一点儿的已经21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李冰石像。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雕造。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两釉和衣上有隶书题记三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广申朝二十五日都水橡”;右袖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1974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东汉李冰石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8月,石像加座竖于伏龙观前殿正中。1996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p> <p class="ql-block">石像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堰工石像。东汉晚期雕造,1975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经考证为“三神石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刻水塘、石马、石俑</p> <p class="ql-block">堰功道</p> <p class="ql-block">张松银杏。三国名士张松,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松献地图</p> <p class="ql-block">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p> <p class="ql-block">南门口的打卡标志之一,另两块大石头被两伙大妈占住了,大妈们姿式摆得一个又一个,大爷一个人照得不亦乐乎。等不及。</p> <p class="ql-block">出了南门检票口左手边即是南桥。</p> <p class="ql-block">南桥上看内江</p> <p class="ql-block">过了南挢即是灌县古城。素有“小成都”之美名的灌县古城沧桑满目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华盛世,使灌县城更加璀璨夺目。历史上灌县名称更迭多变,曾叫澈县、堰官县、汶山县、永康军、灌州、导江县、青城县等。而古城区曾为州、郡、县治所。老灌县名称虽多变,但却始终在四川西部占据了“西南第一门户”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4日,都江堰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西街明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为砖石结构建筑。今存宣威门玉垒关和西街数百米古城墙残垣。2008年汶川地震后曾再次修复。采用在现存明城墙部分基础上,清洁砖石材表面,以原填缝材料填补石缝的方法,保存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世称唐宋咙山道。以降,为成都平原接通松潘与茂县之惟一要道。古道始于西蜀之都江古堰,止于藏羌之松茂古城。其道天地苍茫,绵长竟达七百余里,历史已越千年。考诸文献,南方丝路必经之所;察于地理,茶马麝香商贸重镇。灌口松茂,因古道而山川相携:藏羌回汉,以古道而唇齿相依。正所谓:松茂山道走千途,灌口灯草照万家。</p> <p class="ql-block">古道背夫。晨曦初露,一串马帮的铃声、背夫的喘息声,仿佛还响在玉垒关口室长的松茂占道上。那是松潘与茂县各路商贾用马驮、人背从藏区运出毛皮、茶叶、药材。然后在灌县西街换回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盐巴、布匹和玉器。</p><p class="ql-block">几个跋山涉水的背夫正在一段明城墙下休憩,最后一抹夕阳将历史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一段过往西街的石板古道上。</p><p class="ql-block">西街,是灌县古城最老的一条“玉石街”,也是青藏高原链接盆地的繁华商贸组带。四百来长的街道上有百余家玉器加工店、银器打造店。制品手链、雕像、王佩、装饰品远销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以西街为核心,西街长约390米,东起南街,西至宣威门山脚,毗邻玉垒山景区,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历史著名的“松茂古道”起点,见证了古代蜀地与外界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街道以古色古香的石板铺设,两侧建筑多为一至二层木制结构,风格统一,具有典型的川西地方特色,较为完整的体现了清末民初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西街是灌松茶马古道起点,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玉器加工销售生意兴旺。因街道两边房屋皆为木结构房屋,易火烧,于是在此处设石水缸贮水,以供消防灭火之用。民国初期,灌县城成立消防队配备消防水车,此水池遂为消防水车装水之所。取平安无事之意遂名:“太平池”</p> <p class="ql-block">青城滑竿。滑竿是四川地区人们代步的主要工具。滑竿起源较早,是简易的轿子,因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而得名。滑竿制作简单,轻巧灵活。人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适合川西地区。滑竿由两人抬扛,在抬扛丶时还不断地前后传话,被称为“报点子”,一喊一答,诙谐风趣。如前面的人喊一句:“天上明晃晃”,后面的人就答:“地下有个水凼凼。”流传了几千年的滑竿,其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体现,如著名的青城山滑竿,旅程就会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西街有好几处这样的把老照片和半雕塑结合起来的作品,很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灌口城隍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灌口城隍庙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建筑。灌口城隍庙原有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灌口城隍庙位于三级台地上,整个建筑坐西向东,正对灌城中央大道,与灌县古城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灌口城隍建筑群巧妙地利用山形地貌,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1977年毁于火灾,1978年由县政府重建,现仍只为部分开放。</p> <p class="ql-block">建筑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府源廊桥</p> <p class="ql-block">天府源廊桥位于灌县古城旁,与南桥并列横垮于岷江之上。两桥相距约360米,桥的正中央与一条河中道路相连,细长的道路将河流一分为二。因此当夜晚灯光大开时,我们站在这里时,就有置身于蓝绿色海洋之中的梦幻感。</p> <p class="ql-block">晚上这就是蓝眼泪</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天府源廊桥精美的桥身下,还隐藏着一座调节分流的重要水利设施,这就是都江堰工程仰天窝水闸。水闸横跨岷江的内江总干渠之上,与山水城市相呼应,总控内江,利益天府,被誉为“西蜀第一闸”。</p> <p class="ql-block">走出宣化门,就结束了都江堰景区之游。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并无爬山之劳累。这条线路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不时回头看看,因为不论二王庙还是伏龙观,都是从后门进前门出,从后往前参观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