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牌头的古桥

趙廣

<p class="ql-block">‌ 古桥在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因为它们是古代工程技术的体现,还因为它们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一座古桥往往是一个地方一个村落的人文历史符号,可能还蕴含一段传奇动人的故事。诸暨牌头的古桥不少,史书上有记录的也有多座,前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往来交流,建桥修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尚存多座古桥。今调查考察考证了解牌头镇域内的一些古老桥梁及有关资料,撰写一文,以增地方史内容,以供文史爱好者阅看,亦望有识之士热心人士正之补之!</p><p class="ql-block"> 牌头境域内最早文字记录的桥梁是善感桥。明朝万历年间诸暨县令刘光复所编《浣江源流图》中就标有善感桥,是境域东面越山溪(洪浦江主要支流)的一座主要桥梁,在长潭街村与王老军村之间,明万历三十二年王友十一所建,传说修桥铺路做善事,添丁增寿,家族兴旺,特取善感桥名。可惜此桥早年已圮。</p> <p class="ql-block">  现保存最好最美观的古桥是位于牌头镇西部下岭脚村东的王家桥,因系王姓族人出资建造,故名王家桥。桥建于清代末期,是单孔石拱桥,以条石错缝平铺叠,横跨在蒲岱岭溪上,东西走向。全长14.50米,桥面宽2.65米,用青石纵联并列分节砌筑。单孔石拱净跨7.60米,矢高5.20米。这座漂亮的石拱桥是下岭脚村的一个美丽景点。</p> <p class="ql-block">  牌头镇东部金涧溪—越山溪—洪浦江水系上的古桥不少。《三修国朝诸暨县志》记载:(越山溪)在县南六十五里。源出白岩山(小白峰),一名巢句山,又名射句山,宋属属龙泉乡(现属璜山镇),县治对之。(山阳属义乌)其西麓洪浦江之源出焉。散流三四里,西北至金涧山,跨超越、龙泉两乡,合而成溪,始称金涧溪。北流经金坑庙,至坑西畈,受寺坞、枫塘诸水,又受白峰岭、杨店桥诸水,北流至溪下陈,受泥心岭溪。泥心岭,在金涧山迤东,水自岭下北流,东南之水为板桥溪。经庵山,合西山嘴水迤西流至坑西茶园下,入金涧溪。又西流经道凝山。凡南麓之水,散流入之。又西流经狭山,出狭山桥,更名称狭山溪。又西流经后充岭。又西流经梅花潭头、珠村。又西流至越山,经越王庙西折经三越亭。又西流经石鼓山,又西北流经阮家南,有勾乘山小水绕越山东麓北流入之,始称勾溪。又西流经毛宅畈,至双港东口北折出小江桥越山溪。又北流出五踏步桥,入洪浦江。</p><p class="ql-block"> 地势最高的金龙塔村寺坞自然村的一深沟有一座石砌的单孔拱桥,桥面不过数尺,但此拱桥横跨深沟,比较高峻。古桥现树藤缠绕,仍颇为壮观。村名寺坞就称寺坞石桥。</p> <p class="ql-block">  金龙塔村金坑自然村与璜山镇桐树岭村交界处金涧溪上有一座石拱桥,当地人叫金溪桥,比寺坞石桥要大,曾是牌头区域东向的重要关隘。金涧溪上已新建了公路桥,金溪石桥已弃用,但桥身完好,只是树草遮蔽,难现雄姿。</p><p class="ql-block">金涧溪及支流上还有或曾有多座古石桥。坑西村口大樟树下的古石桥还在,村里还围了栏杆。坑西古石桥是长石板构成的,比较平缓,曾是当地最重要的通道。当地人称此石桥叫坑西拐桥。</p><p class="ql-block">还有:</p> <p class="ql-block">  金涧溪西流经狭山有一座狭山石桥,公路桥建好后也已弃用。狭山石桥尚存,只是已淹没在树丛草蔓之中。 </p><p class="ql-block"> 位于梅溪自然村村口越山溪(此段溪流已近越山称越山溪)上的古石桥一一“莲经桥”,现保存很好,路过或开车经过并行的公路桥时都能望见。石桥建于民国初年。桥为双孔石拱桥,用条石错缝平铺叠砌,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14.4米,桥面宽1.70米,用五块条石铺设,桥两侧没有栏板与望柱。桥孔净跨6米,矢高2.85米。据说为保桥平安建桥时桥基中藏有妙法莲华经经文,故称莲经桥。</p> <p class="ql-block">  《三修国朝诸暨县志》山水篇中提到勾乘山西麓的马家坞溪和夏家坞溪上多座桥梁:马家坞溪水自坞底北流,出白塔庙桥下,受涨墟水,又受晋公岭西南诸水,注于傅家潭。又西流入浦阳江。夏家坞溪源出焉。一出烟厂,一出沙岭,两源合而南流经朱家坞出镇西桥。又南流经白罗山后至上宣畈,出太平桥,入双港(双港一水,东西横贯于浦阳、洪浦二水之间)。西折出双港桥。白塔庙桥(在白塔陈西头村口白塔庙前,称“白塔官桥”,俗称“水口桥”)、镇西桥(朱家坞自然村与上楼宅自然村之间)、太平桥(长潭街村口)、双港桥(长潭街村与王劳军村之间)这些桥都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唯流入白塔陈东头许家马家坞溪上现尚存一座古石桥。石桥由条石筑砌而成,高宽不过数尺的一座小型石桥,但石桥上依稀可辨可有“光绪”“大石桥”几个字。村里传说建桥时藏有妙法莲华经经文,所以此石桥多次大水都没有冲毁,村民也叫“莲经桥”。</p> <p class="ql-block">  牌头镇除石质古桥外,还有几座桥虽称不上古老之桥,但也有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有遗存有史料有照片,可称其旧桥、老桥,值得提提:建于1930年代初的水霞张铁路桥(习惯上都称水霞张洋桥)是牌头镇域内第一座横跨浦阳江的桥梁,是钢梁结构大桥。民国20年(1931)底,建设杭江铁路(浙赣铁路)西兴江边过诸暨到义乌段时建成,一直有军队守卫,抗日战争时期几经毁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修复好。1988年浙赣铁路改复线,在原桥桥址处新造并排的两座铁路桥。2003年10月,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诸暨段取直工程开工,2005年完成。这两座铁路桥因铁路改道而废弃,原桥址上一座桥尚存,现仍可通行人。</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在浦阳江西岸的长潭村和东岸的长潭街村之间,当时的牌头地方政权组织建造了一座比较简陋木结构长潭大桥,称长潭大桥。抗战时期倒毁。1953年,牌头区公所组织在原址重建了长潭大桥。诸暨县人民政府拨款5000元,自筹5000多元。重建了第二代木头长潭大桥。1960年后,由于木桥经不起风吹雨淋日晒水冲,桥体损坏严重,多次修理无济于事。1963年底,桥梁多处霉烂,手拉车不能通行,来往行人亦有危险,木头大桥拆除。现存有照片。</p><p class="ql-block"> 1964年,区公所就会同牌头公社、越山公社管委会组织修建了轻轨水泥板长潭大桥。大桥长245米、宽2.8米,由15架钢桁梁和预制水泥板构成,桥址在离原木桥桥址200多米的下游处,两边桥堍头都建在堤埂上。此桥已历50多年,至今还在,行人和自行车仍可通行,以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牌头镇范围内的桥梁已数不胜数,钢筋混泥土大桥、高速公路立交桥、高铁高架桥及各条道路的大小桥梁,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珍惜当下,勿忘过往,回顾历史,留点记忆,也许这也是撰写此文的一个动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