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绩溪来 寻找兰花草

尹伟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一定听过而且也会喜欢那首《兰花草》吧!“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p><p class="ql-block">这首歌根据胡适早年写的一首诗《希望》改编。1921年夏,西山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胡适一盆兰花草,他欢喜带回,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写了这首小诗。后被名为《兰花草》而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歌声中,我穿过长长的弄堂,如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走进绩溪胡适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并没有出生在绩溪,而是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3岁时随母亲回到绩溪上庄‌,读了9年私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题“胡适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再回上庄故居时,是26岁回来完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的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母亲冯顺弟为他订了婚。胡适曾写信给母亲,拒绝回家完婚。但最终,新文化的胡适26岁时还是回家乡与大他一岁且不识字的小脚女人江冬秀结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客堂,胡适在这屋拜的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婚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婚宴菜谱,菜挺硬呀,燕窝、鱼翅、海参都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订婚到结婚的15年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见过面。胡适在种种错综复杂的情绪里徘徊,但最终因为“不忍伤几个人的心”,依从了这门婚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作为新文化的领袖,是民国少有的终身与包办原配一起生活的人。蒋介石说“其个人生活亦无缺点”。张爱玲认为“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父亲胡传‌,字铁花,曾任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适4岁时父亲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母亲冯顺弟,17岁时嫁给比她大32岁的胡传,19岁生胡适,23岁守寡,含辛茹苦把胡适养大,每天起床母亲都训导儿子好好读书,晚上睡前儿子要向她汇报读书情况。胡适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冬秀是胡适一生的妻子,韦莲司则是胡适一生的知己。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认识了教授的次女、在纽约艺术学校读书的韦莲司。在胡适的心中,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两年里,胡适给韦莲司写了一百多封情书。终因母命难违,胡适不得已与江冬秀完婚,而韦莲司则终身未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去世,江冬秀把韦莲司的相片放置胡适棺木中,也许是她的愧疚,那一纸少年婚约,扼杀了这对情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江冬秀对曹诚英却恨之入骨。曹诚英是胡适婚礼的伴娘,也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当时15岁,比胡适小11岁。</p><p class="ql-block">胡适32岁时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在杭州师范上学且已经离婚的曹诚英,两人坠入爱河,胡适写诗《西湖》赠送。后来,胡适再到杭州,两人租房同居。曹诚英有孕后,江冬秀却以菜刀相逼,迫使胡适从此绝口不再言及离婚之事,曹诚英无奈堕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曹诚英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并留校任教,又赴胡适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回国后在安徽大学农学院任教,是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span>1949年,胡适不听曹诚英劝阻去往美国,从此两人断绝联系,但曹诚英再也未嫁。曹诚英喜欢花草,胡适的《兰花草》是否表达了对这段爱情的渴望与无奈?</p><p class="ql-block">胡适与小他21岁的才貌双全的北大女生徐芳也有过一段说不清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了胡适的婚姻与感情,再说说胡适与北大。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接到时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邀请,回国任北大教授。而后,胡适代理北大教务长,任北大文学院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适任北大校长,他推行了一系列复兴北大的计划,包括增设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旨在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涵盖文、理、法、工、农、医等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胡适的这一任期对北大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北平解放前,毛主席许诺,只要胡适留在北平不走,就可以出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但胡适还是乘蒋介石安排的飞机去了南京,又乘游轮去了美国,此后就再也没回到大陆,更没回到北大。</p><p class="ql-block">1958年,胡适受邀参加在台北举办的北大60周年校庆并发表讲话,他说,“我们要纪念有三点:第一,我们追念北大的过去;第二,我们可以说哀悼北大的现在;第三,我们还要展望北大的将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2年胡适去世,其遗嘱的第二条引人瞩目:“坚信北平北京大学终有恢复学术自由之日,我愿将自己在 1948 年无奈离开北平时,留存于该大学图书馆保管的 102 箱中属于我的全部书籍与文件,交付并赠予该大学。”胡适的灵柩上覆盖着北大校旗,他的灵魂裹着北大的校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5年李敖来北大演讲,宣布捐出35万元在北大校园里立胡适雕像,很多重要人士也都曾经呼吁过,但胡适这位北大校长的雕塑始终没能在校园里立起,不知他的精神是否还在北大校园里流传。想起那株兰花草,不知能否开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胡适与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结识胡适,虽然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但名气已经很大。毛泽东崇拜胡适,经常旁听胡适的课,阅读胡适编的《新青年》,自称是“胡适的学生”。又听取胡适建议,放弃留法,回湖南研究农民革命。</p><p class="ql-block">有记者问胡适:“毛泽东是不是你的学生?”胡适摇头:“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而接下来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授意董必武与胡适长谈,希望他能支持中共的主张。而胡适反过来劝说中共“放弃武装力量,从事单纯的政党活动,并以国内第二大党的身份参加选举。”</p><p class="ql-block">后来,毛泽东以学生的名义让傅斯年代他向在美国的老师胡适问好。胡适致电延安,劝润之先生“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北平解放前,胡适谢绝毛泽东出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挽留,经南京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20日,经毛主席亲手修改的庆贺淮海战役胜利的电文中指出:“现在南京城内尚有头等战犯……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帮凶们,例如胡适、郑介民、叶秀峰等人,企图继续作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毛泽东领导了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先在各高校开展,而后在全国掀起高潮。毛泽东说:“卖国有理的文化,都叫买办文化,或帝国主义文化、汉奸文化。买办文人胡适、汉奸文人周作人之流,就是推行买办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又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得说说胡适与蒋介石。</p><p class="ql-block">胡适是蒋介石宋美龄婚礼的嘉宾,从此与蒋有了私交。</p><p class="ql-block">1932年,蒋胡首次会面,五天之内三次共进晚餐。每次胡适都批评国民党政治的各种问题。他想做个“教育领袖”和“诤友”,引导蒋介石和国民党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而信奉武力的蒋介石只是拉拢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巩固自身统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8年到,蒋任胡适驻美大使,利用胡适在美国的影响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1942年被撤换。蒋在日记中写到:“彼使美4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p><p class="ql-block">194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蒋偏要摆个姿态,声明让党外人士竞选,于是将胡适送上总统候选人的位子。胡适觉得不堪重负而退出。后来,又请胡适任行政院院长,胡适拒绝,“我可以做总统,但不能做行政院长。我如果做总统,就提名蒋先生为行政院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胡适乘蒋安排的专机离开北大去南京,又去美国。</p><p class="ql-block">1954年,胡适回台参加国民大会,代表大会向蒋介石致送总统连任证书。聘胡适为“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7年,蒋任胡适为中研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60年,胡适参与雷震等共同连署,反对蒋介石违背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三连任总统。</p><p class="ql-block">1962年胡适逝世,蒋手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表面赞誉,也含嘲讽。蒋在日记里称,胡适的死是为自己除了一大障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你知道了吧,胡适与毛泽东、蒋介石,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因为胡适的思想与他们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思想都是“改良”与“实验”。他长期在美国,深受美国影响。他的政治主张就是民主立宪,其途径不是武装斗争,而是多党合作。所以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一党专制,也反对中共的武装斗争,劝中共以第二大党参政。而他又极其固执,不论国共怎么拉拢都固执己见。我不评论胡适思想的对错,他的一生都在坚持并践行他自己的主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不论国共还是中美,谁也不敢忽视胡适。因为胡适是近代中国的不可忽略的学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卓越血脉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在多个领域开风气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一共获得36个博士学位。大部分是赠送的,只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是他通过努力获得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兰花草》的原名叫《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任驻美大使时,国民政府赠持节宣威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用过的物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堂是兰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窗也都雕刻兰花,可见胡适一直喜爱兰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胡适故居里的厕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书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改译的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看胡适的书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么有才<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么派</span>,怎能不招女人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名言,容忍比自由还重要。</p> <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24日,胡适到“中研院蔡元培馆”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散时,心脏病猝发而死。蒋介石、蒋经国、于右任、陈诚等吊唁,参加公祭的有75个单位38000余人,10万人自发为他送行。</p><p class="ql-block">胡适遗嘱还有一条,就是留给二儿子胡思杜,他不知道二儿子已经死了。</p><p class="ql-block">北京解放前,二儿子没随胡适去美国和台湾,而是选择留在北大。批判胡适时他与父亲划清界限。但后来又批判他,他承受不住上吊身亡。</p><p class="ql-block">我想,假如胡适没去美国和台湾,能否熬过文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唯有胡适是最最毁誉参半的人,赞扬的人很多很多,毁损的人也很多很多。更为奇怪的是,很多人既赞又毁,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鲁迅、李傲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胡适故居,我耳边仍然回响着那首《兰花草》,“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那株胡适的兰花最终也没绽放。但愿花开放,“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适故居的前面,是胡开文故居,现在是胡开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开文是制墨大师,纪念馆里陈列着胡开文祖创的各种名墨的复制品,如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地球墨"等,还有一部系孤本的《墨薮》全集,是清代制墨四大家的御制墨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门楼,胡天注八房五世孙胡祥钧的旧居,胡祥钧当年在沪创建胡开文广户氏墨厂,苦心钻研,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回乡后,将旧屋改建成西式门庭,因墙面有红色涂料,故后人称之为"红门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绩溪是胡氏发祥地。绩溪胡氏分成四个支脉,被称为“绩溪四胡”,即“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徽墨名家胡开文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还有胡适、胡锦涛都是绩溪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