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四川深秋游 七

武松

我们去往都江堰的路上顺路游览了中国古羌城,中国古羌城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坐西朝东,背靠水西,脚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ol style="text-align: left;"><li>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li></ol></h3>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古羌城实际上仿古的现代建筑 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古羌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驯养动物的族群,至少亚洲牛、羊、犬均由他们驯化而来。 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 我们在路上 还参观了映秀地震遗址和地震博物馆。原来的映秀一中震后的原状被保留了下来。用来缅怀逝者教育后人。 遗址介绍 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14时28分被以雕塑的形式永久的固定下来。 这是震后的5层教学楼 5层震后变成2层 现在还不断有人前去祭奠逝去的人。 看完遗址后我们又去参观了抗震救灾博物馆。 震后钢轨变形状况 博物馆抗震救灾浮雕 当天下午我们到了都江堰市,第二天一早我们去游览了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宝瓶口是指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近年来学术界对李冰开凿宝瓶口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认为李冰凿宝瓶口时,是聚柴薪以烈火猛烧岩石,等岩石烧得红热发烫后再用水浇,使岩石爆裂开来,再一层一层地凿去碎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火烧水浇,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凿开了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鱼嘴分水坝实现了四六分水。治理了 四川的水患,奠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都江堰南桥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br> 下午一行人又去了熊猫谷,第二天到了成都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