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维,字摩诘,生于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可谓是多才多艺的全才。王维的一生经历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部分阶段,其人生轨迹也随之起伏。</p><p class="ql-block">早年王维,怀揣着满腔的抱负踏入仕途,渴望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为国家效力。他凭借着卓越的才华,确实在官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以出入宫廷,为皇室作诗绘画等。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朝廷内部的斗争不断,王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后,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被迫在伪朝任职,虽然后来因多种因素未被严惩,但这段经历无疑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仕途的热情逐渐冷却。</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人生起伏中,王维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更加向往宁静、超脱的生活,而佛教思想便在此时深深地影响了他。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对佛教的研习颇为深入,佛教的禅意与哲理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与创作之中。</p><p class="ql-block">《鹿柴》这首诗便是王维佛性思维与诗歌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span>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空山”一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描绘,更是王维内心所向往的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的象征。在佛教的观念里,世间万物皆空,空并非虚无,而是一种超越世俗表象的本质认知。这座山在王维眼中是“空”的,它远离了尘嚣、世俗的喧嚣与纷扰,仿佛是一个独立于尘世之外的纯净之地。然而,就在这看似空无一人的寂静山林之中,却又“但闻人语响”,这轻轻的人语声响,打破了那份寂静,却又未破坏整体的清幽氛围,反而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恰似佛教所讲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理念,寂静的空山(空)与人语响(色)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那若有若无的人语响,就如同尘世中的点滴纷扰,虽存在却并不影响这山林所代表的精神上的空灵与超脱,它让读者在感受到山林寂静的同时,又不禁去遐想那发声之人的所在与情状,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探索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span>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色。夕阳的余晖透过茂密的树林,洒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缓缓地延伸进幽深的树林之中,最终映照在那布满青苔的地面上。“返景”点明了时间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光线不再那么强烈,而是带着一种柔和的暖色调,给整个山林披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轻纱。深林本就幽深静谧,阳光在平日里或许都难以穿透那层层叠叠的枝叶,而此刻这一缕返景却能深入其中,仿佛是带着一种使命,要去探寻那树林深处的秘密。当它最终照在青苔上时,那画面更是美得令人心醉。青苔,向来是清幽寂静之处的象征,它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鲜少受到外界的打扰。此时,被夕阳余晖映照的青苔,绿得更加鲜亮,那光影与青苔的交织,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色彩层次分明,光影变幻莫测。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夕阳下的这一抹光影映照在青苔上的画面,可视为一种刹那间的“佛性显现”。在佛教的认知里,世间万物皆有佛性,哪怕是这深山老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光一影。那斜阳下的青苔,在接受阳光短暂的眷顾时,展现出了别样的美丽与生机,就如同佛性在平凡事物中瞬间的闪耀,它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更从侧面烘托出山林的清幽与寂静。那一抹斜阳下的青苔,仿佛是这寂静山林中的一个小世界,独自享受着这片刻的光明与温暖,又默默承载着山林的那份静谧与深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首诗从听觉到视觉,全方位地展现了鹿柴这片山林的清幽寂静之美。王维以其细腻的笔触、精妙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但这首诗又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山 林风景图,它更蕴含着诗人深刻的心境与禅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