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繁华深处,有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间烟火的地方——劈柴院。在青岛,提起劈柴院,可谓无人不知;而问起江宁路,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劈柴院和江宁路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前者是民间的俗称,后者为官方对道路的命名。劈柴院江宁路老街,那是老青岛的灵魂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8日游罢天幕城后带着一份寻探之心前往劈柴院。导游介绍,劈柴院诞生于青岛开埠之初,原作为大窑沟窑炉烧砖瓦供用劈柴的市场,后逐渐发展成为青岛名气最大的市井市场,那时,它是青岛平民百姓的生活舞台,汇聚了各类小商小贩。狭窄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画卷。各种小吃摊、杂货铺、茶馆、戏院等如繁星般点缀其中。那些独具特色的青岛小吃,如鲜香的海菜凉粉、酥脆的周村烧饼、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四方来客。民国时期,劈柴院迎来了它的繁荣鼎盛。这里不仅是百姓满足口腹之欲的好去处,更是民间艺人的舞台。戏曲、杂耍、相声等表演精彩纷呈,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欢愉。解放后,随着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因劈柴院独特的文化气息,此地逐渐成为外地来青岛游客的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劈柴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青色砖墙,典型的里院建筑,飞檐斗拱,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院落布局错落有致,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斑驳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同时还有浓郁的江南民居情调,再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最大的市井大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劈柴院的北门进入的,门上面写的年份是1902,据说这里有几个门。北京路左拐是河北路,劈柴院的一个西门在河北路上,河北路与天津路交叉处是“如家宾馆”,沿天津路左去,与中山路交叉处是百年老楼“春和楼饭店”沿中山路左拐不远就是中山路166号,这是劈柴院的一个东门。还有个南门。</p> <p class="ql-block"> 从外面看,劈柴院确实不太显眼,可走进去,门内却别有洞天,店铺林立,装饰古朴典雅。劈柴院的过去是辉煌的,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在老青岛,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p> <p class="ql-block"> 从北门进入,街道虽然不宽廠,两边却摆着许多摊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手边的老长沙大香肠、泰式烤榴莲,让人顿感劈柴院不仅是青岛的,也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接着看到的是拉丝热狗棒,黄色、粉色的居多,摆放整齐,经营者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摊位前转着的消费者尽管多是年轻人,我也凑近看了看,左手边有泰式炒酸奶,招牌旁边的广告语“好品质源自好酸奶”非常醒目。也许是早上晨跑的原因感觉口有点干了,买了一杯尝尝,酸酸甜甜的。</p> <p class="ql-block"> 劈柴院这条巷子里卖得最多的是海鲜,也许是青岛滨海,海产品本来就多。摆摊的各类海鲜,看着还挺新鲜,基本上都是拿来做烧烤食材。北街则是卖熟肉的,有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我们几个买了一只德州扒鸡一边吃着一边逛。</p> <p class="ql-block"> 在劈柴院除了餐饮,还有许多客栈,在江宁路南街有星程宾馆、艾格文化客栈等,江宁路北街有麦子的旅社、青岛街里客栈、民俗风情客栈等都很有老青岛味道。位于江宁路正街的龙门客栈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门前的对联及两旁的广告语,对联的上联“龙门古道何处寻”在门的左边,旁边青砖墙上的红字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纷子后有一个空处,我想应是脱落了一个争字;下联“客栈无处不江湖”在门的右边,旁边的红字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有特色的是江宁会馆,在这里可以住宿,可以用餐,如果赶巧,还能观看文艺节目。江宁会馆的全称是“江宁会馆演艺餐厅”,正门是江宁路10号,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劈柴老院影剧曲艺贯五岳”,下联是“江宁会馆通汇湖海纳百川”。演艺餐厅每天演出两次,上午是十一点半至一点,下午是五点半至八点。演出的节目有快板、相声、西河大鼓、民族器乐、流行歌曲等,有时还安排吕剧、柳腔、茂腔等山东地方戏曲,川剧变脸和京剧等也不时出现在节目单中。</p> <p class="ql-block"> 劈柴院里的工艺品店不多,店面也不大,却很有特色,大多集中在江宁路南街。紧挨着的两家是“陶笛乐吧”和“青岛印象”,门面都是实木条装修。不同的是,“陶笛乐吧”用的原木色,而“青岛印象”则是较深的褐色。“陶笛乐吧”从外观看有些陈旧,但店内却很温馨,主营各种民族乐器。大门上方悬挂着黑色的门头牌匾,牌匾的周边是简洁大方的金色边饰,中间四个金黄行书大字“陶笛乐吧”,下方还有四个小字“劈柴院店”。旁边就是“青岛印象工艺品店”,对面不远处是“老街里民俗风情馆”。</p> <p class="ql-block"> 走出劈柴院,倍感这里是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间烟火的地方。劈柴院既保留了古朴的建筑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元素。古色古香的牌坊,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红瓦绿树的映衬,无不诉说着它的历史底蕴。劈柴院的今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它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变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独特名片。岁月悠悠,劈柴院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将永远是青岛人民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外地人来此,既是旅游,也是探寻青岛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从劈柴院出来,接着前往青岛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位于繁华的中山路东侧,花木掩映中只见高高的红色尖顶塔楼托起两个巨大的十字架,耸立于千楼万宇之间,十分庄严肃穆。天主教堂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4口大钟,一旦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p> <p class="ql-block"> 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4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像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 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每逢星期天举行主日崇拜仪式,大厅内信徒满座,由神父主持做弥撒,信徒们在钢琴的伴奏下唱着动听的赞美诗,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复活节和圣诞节是天主教的盛大节日,教堂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活动,节日气氛十分热烈。</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4年11月17日根据2016年旅鲁游记文档整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