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东陽,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明弘治、正德两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可谓少年天才,他15岁中举,17岁中进士,直接选翰林庶吉士,进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弘治朝李东陽入阁,首辅刘健,他是次辅,还有一个阁臣谢迁。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谌称治世之能臣,他们支撑着大明政局,成就了朱佑樘(孝宗皇帝)的弘治盛世。他们三人内阁的地位在明史上仅次於永乐朝的“三楊”内阁。</p><p class="ql-block"> 当時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内阁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善谋(谋划)、刘公善断(决断)、谢公善侃(忽悠)。三人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只有谋划(谋)才是真正的王道。</p><p class="ql-block"> 到正德朝,朱厚照先生只顾玩,朝政落入以奸宦刘瑾为首的“八虎”(八个太监)手中,朝政黑暗一塌糊涂,因此三人内阁与八虎集团势不两立,水火难容,展开一场生死较量。</p><p class="ql-block"> 刘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联络六部九卿官员,给朱厚照先生联合上了一份斩杀诛灭“八虎”的奏折,也就是说政府内阁全体成员发动弹劾,逼迫皇帝答应他们提出的要求。皇帝妥协了,“八虎”吓坏了,只要求绕他们八人一条性命,发配南京孝陵守灵也行。按说这场较量文官集团先胜一着,把“八虎”赶走也算胜利了。可是刘、谢非要置“八虎”於死地,李东陽则主张可缓一步,先把他们驱走。刘谢二人不听,还嫌李东陽暖昧不坚定。结果一夜之间“八虎”绝地反击,成功逆转局面。</p><p class="ql-block"> 气愤之下三人内阁提出辞职申请,很快刘谢得到批准,而李东陽却被挽留了下来(文官集团中有内鬼焦芳,李东陽的温和态度对方已知)。就这样,弘治年间的三人内阁终於走到了终点,“断”和“侃”离开了,“谋”留了下来。离别時,李东陽在京城郊外为他的这两个老搭档设宴送行。席间李东陽悲从心起,痛哭不已。而刘谢二人用鄙夷的眼光注视着他,两人不願多喝,一同离席而去。沉默的李东陽看着两人背影,举起杯中残酒,洒之於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陽关无故人”。有時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使人不禁想起春秋晋国程婴与公孙杵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决不是刘瑾的同情者同盟者,他之所以想缓一步,恰恰是他注意到了其他大臣忽视的因素:朱厚照的性格。此外,他更多的是注重斗争的策略和手段,这就是善谋划的体现。李东陽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思维缜密,看得比刘谢二人更遠更多,刘瑾是一个可怕又强大的对手,要想打倒他,必须等待更好的時机,现在还不是時候。</p><p class="ql-block"> 为此,李东陽一方面委曲求全,放低身价,与刘瑾集团中的多人(焦芳、張永等)暗中联络,称兄道弟,虚与委蛇,编织关系网;另一方面他暗中保护正义的“火种”(包括刘健、谢迁、刘大夏、楊一清等等)。李东陽的地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谓“忍辱负重,隐忍不发,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因为一切都在暗中,既骗过了刘瑾,也给自己带来了尴尬。一天他在上朝時,遇见了自己的门生罗玘,连忙上去打招呼,可罗玘不理他扭头就走了。晚上收到罗玘一封信,李东陽看完之后,气得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信的大意是:人家(刘谢)都走了,你留下来有什么意思,拜托你还是早点退休吧,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了。今后我也不再是你的门生,你也不要再和我打招呼,实在没空搭理你。</p> <p class="ql-block"> 在李东陽蜇伏苦熬等待時机的時候,刘瑾先生却过得顺风顺水,他尽情鱼肉百官,尽情四面树敌。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老子天下第二,怕谁!但有两个人他却无可奈何,一个是他搞不定,另一个是他整不死。</p><p class="ql-block"> 搞不定的是楊廷和,刘谢被赶走后,楊廷和入阁,当時圣旨大都出自他手,也是一个厉害人,他常告诫皇帝親近贤臣,遠离小人。为此刘公公勃然大怒,小人不就指我吗!贤臣不就是你吗!这就是刘公公的对号入座逻揖,他连夜写好调令,把楊大人撵到南京当户部侍郎,既挪地方又贬职。楊先生一点不生气,乐呵呵地收拾东西去了南京。这下刘公公纳闷了,啥情况?肯定有阴谋。</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朱厚照同志问刘瑾:“楊学士人呢?”,刘瑾懵了,连忙答道:“在南京。”朱厚照一听就火了:“他不是入阁了吗!怎么又跑去南京了,赶紧把他给我叫回来”於是没过几天,楊先生又回到北京,还是和以往一样,啥也没说该干啥干啥,就当公费旅游了一趟。后来刘先生才弄明白,楊先生曾经担任过一个重要的官职一一詹事府詹事,当年朱厚照还是太子時,见了楊先生都称呼“楊師傅”。人家楊師傅根基有多深多硬都没弄明白,就敢往里跳下去蹚混水,刘公公,失策呀失策!这件事情的后果:楊師傅与刘公公彻底撕破了脸,他转向了李东陽一边,成为“同志”。</p><p class="ql-block"> 整不死的是楊一清,時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兼”三边总制,具体工作嘛,在陕甘边界养马,是一个连孙猴子都不願干的“弼马温”。按说两人八竿子也打不着,前世无冤,近日无仇,刘公公怎么就要整楊一清呢。这事怪刘公公,他仰慕楊先生,想拉拢楊加入“八虎”集团,楊先生毫不留情,严词拒绝了,因此他想整一下这个给脸不要脸的楊先生。於是他以贪污军饷的罪名把楊一清关进了监獄,决心把楊一清彻底整死。</p><p class="ql-block"> 这時,李东陽以前的拉关系套近乎的工作起作用了,他及時找到刘公公和焦芳,希望通融一下罚点款了事,刘公公开始不肯,但禁不住李东陽多次恳求,加之楊一清是带过兵的人,手下有很多亡命之徒,没准那天自己就不明不白地被人给黑了,思前想后还是释放了楊先生。刘公公不知道的是,四十年前楊一清来到京城读书時,就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師兄,两人相约共同努力为国尽忠。他们俩人一直私下保持着紧密联系和深厚友谊,他的这位師兄就是李东陽。前面讲过,不清楚人与人之间背后的关系,很难在官场上混啊!这个事件的后果:楊一清更加认清了坏人的坏,决心为国除贼除坏。</p><p class="ql-block"> 真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那句老话。</p><p class="ql-block"> 走出牢獄的楊一清看着前来接他的李东陽会意地点了点头,李:“你有什么打算?”,楊:“先在京城待着,看看再说吧。”,“不,”李突然严肃说:“你必须尽快离京,不要回家,找个地方隐居起来”然后他停顿一下又说:“等到需要你時,我自然会去找你的。”楊一清笑了:“好吧,我去镇江隐居。”。楊一清此刻心里想着是:即使全天下人都误解你,我也明白你的心,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p> <p class="ql-block"> 刘瑾刘公公打算做几件好事,这倒也不奇怪,因为他坏事干的太多了,自然想干点好事遮遮丑。其中一件好事是他给皇帝进言:整顿军屯,清查土地,增收增效。朱厚照听了连连点头称好,大手一挥发话:“好主意,你就去办吧”。此時,楊廷和发现整顿军屯有一个致命漏洞,正准备站出来讲话,背后一只手紧紧地拉住了他的衣襟,回头看到了沉默的李东陽。</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長期以来一直冷眼关注着朝廷上下的一举一动,苦苦等待的机会终於来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此后就暗中策划布署,時刻准备那最后致命一击。</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的一天,镇江,土财主楊一清正坐在大堂看书,屋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他看见急匆匆走进来的人身穿飞鱼服,便知有大事了。果然,来人高喊一声:“上谕,楊一清听旨”,他慌忙跪地,“钦命!楊一清,起复三边总制!”,随后宣旨的锦衣卫变了一副嘴脸,满面春风向楊大人一鞠躬:“楊大人,恭喜官复原职,如有不敬,请多包涵。”。楊一清意识到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李东陽,我们约定的時刻终於到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刘公公整顿军屯一事,虽然看上去简单,也有理,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财主,他们都是手上有家伙的军事武装地主,当時楊廷和正是看到了这一漏洞。可怜啊,刘公公,没文化真可怕。现在因整顿军屯,矛盾激化,安化王叛乱了。刘公公着急害怕了,手足无措没有办法了。然后李东陽楊廷和明确告诉刘公公只有起用楊一清,才能平定宁夏叛乱。“那就是他了,快派人叫他即刻上任!”,刘公公关键時刻啥恩怨也顾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楊一清率军平叛,張永成了监军,刘公公将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合作下一步一步走向黄泉之路。</p><p class="ql-block"> 張永虽也是“八虎”之一,但他与刘公公矛盾由来以久,愈来愈深,而且他也想当老大。因此在宁夏平叛時,他主动多次在楊一清面前示好,并向楊大人提供了他收集到的刘瑾的不法罪证,并表示与刘瑾不共戴天等等一些意见和态度。而楊一清谨慎观察多次试探也终於了解了張永的真实意图,两人於是联手,他还给張永提供许多具体实施意见和方法。当然了,这一切京城李东陽了如指掌。接下来,張永回京复命時,把刘公公的许多不法行为证据提供给皇帝,朱厚照下令将刘瑾关押大牢。第二天,李东陽组织六部六科、十三道御史上书,众口一词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条条都是要命的。更为致命的是,从刘公公家中抄出上千副盔甲兵器,还有一把刘公公常用的扇子,扇子背后具然有暗藏的兵器(估计是毒针,这一切真实性值得怀疑,可能是伪造的)等等。经过会审,最后得出结论:刘瑾,欲行不轨,谋反罪名成立。朱厚照批示处理意见:凌迟。</p><p class="ql-block"> 此后,刘瑾的同党一一得到清算,朝堂上下,刘党一扫而光。一个月后,楊一清被调入中央,成为朝中重臣,張永取代了刘瑾,李东陽申请退休,获得批准,他的位置由楊廷和接任。正德年间最激烈的一场政治斗争终於落下帷幕,大明朝廷风气为之一新。</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难为你了,真是难为你了,忍辱负重,默默坚守,终於完成诛奸重任,不负当年刘健、谢迁两个老搭档,不负天下正人君子之所盼!</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不仅是政坛领袖,也是文坛魁首。他的书法字画诗文十分著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時候,他的親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商店里卖,而且价格不菲十分抢手。他留存诗三千多首,文章近千篇。</p><p class="ql-block"> 李东陽致仕归家,四年后去世,享年70岁,谥号“文正”,可谓功德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楊廷和,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生於官宦之家,明中期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楊廷和小時候实在太过聪明,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可谓“超级神童”。十二岁時第一次参加四川省乡试就中举人(范进先生如果知道,只怕是要去撞墙自尽),中国科举考试史上创造一个考试记录,后再无人打破。十九岁時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授官翰林检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楊廷和进入翰林院后,第一个任务就替他的领导丘浚(比较懒,查阅资料这琐碎小事领导不屑干)起草《宪宗实录》。草稿完成后丘浚准备审核修改,才惊奇地发现整篇文稿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一气呵成,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一向自负的丘浚拿着这篇挑不出任何毛病的文稿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看了看这位年轻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事实证明,丘淩虽懒,眼光却相当独到,楊廷和果然后来成为一个历经四朝,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明世宗)也不放在眼里的帝国中枢的重臣。</p> <p class="ql-block"> 楊廷和先生才气和能力虽然很大,但一生也没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功绩和大事,总体上说可以算是一个干实事的好人(相对而言)。虽然他也收收黑钱,徇徇私情,打压一下别人,但身为朝廷中枢重臣,他还是努力干活的。老板朱厚照先生整日快乐地玩耍,没有他拼死拼活地干活,明朝这笔买卖恐怕早就歇业关门了。</p><p class="ql-block"> 楊廷和先生最大的问题或者说致命的缺点是:心胸狭窄,忌贤妒能,很难容人。而他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惹了一个不该惹的人一一王守仁,虽然王圣人大人大量,没有与其计较,但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不久将要在楊大人身上得到验证!</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朱厚照昏天黑地玩了一辈子,最终年纪轻轻(三十岁)把自己也玩死了,也没留下个接班人。楊廷和大人一方面计除平虏伯江彬,另一方面迎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他自认为朱厚熜小朋友才十五岁,好驾驭,却没想到自己最终栽到这个小朋友的手里。</p><p class="ql-block"> 朱厚熜小朋友来到北京后,就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先是从哪个门进宫、进宫先住哪个殿,然后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親怎么称呼这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些看似名分的鸡毛蒜皮小事却是嘉靖朝初期最大的一个政治问题,也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一一“大议礼”,楊廷和同志就是在这场斗争中惨败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礼仪之邦文明大国,名分礼仪那是很重要的大事。而这场所谓的“大议礼”,说白了就是朱厚熜该怎么称呼自己的父親母親?楊廷和大人及朝中大多数官僚给定下的称呼是父親叫“皇叔考”,母親叫“皇叔母”,而他的父親变成孝宗皇帝朱佑樘。朱厚熜小朋友不干,怎么,当皇帝当的连爹都当没了,他的妈妈也不干,因此掀起一场关於礼仪的大讨论大辩论,即“大议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辩论双方,一方是朱厚熜小朋友及他的母親,辩手是張璁、桂萼、方献夫、黄宗明,最后连楊一清老先生也掺和进来了。昔日楊廷和的战友(对付刘瑾),今天成了对手,而且楊一清先生向来“帮理不帮親”,成了張璁的幕后支持者。另一方则是内阁首辅及朝中大多数官员。</p><p class="ql-block"> 讨论(辨论)还未正式开始,楊廷和知道自己一方无理,叹息一声,找到朱厚熜小朋友说:“我己经老了,请陛下允许我致仕吧。”,而小朋友非常爽快地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请。</p><p class="ql-block"> 历经四朝不倒的楊大人终於退休走了,虽然无数人挽留,他还是十分决然地走了。朱厚熜小朋友虽然高兴,但也有几分纳闷,这个老头子为什么会自动投降呢?同一疑问也困扰着另一个人一一楊慎,他不解地问父親,楊廷和笑了笑告诉儿子:到時候你自然会明白的。</p><p class="ql-block"> 大明官场第一魔咒终於在楊廷和的最终下场上得到了验证。因为刚才列出对方的许多辩手,都是王守仁心学的弟子。另外楊廷和一方不让别人认自己的父母親,本身违反人伦,违反人性,违反天理,岂能不败!由此也可看出,尽管王守仁只是一个封疆大吏(地方官),而楊廷和是朝廷中枢重臣内阁首辅,但二人心胸、格局、志向、追求、信仰、品德等等方面,前者都要大大高於后者,终究不是“志同道合”的一路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楊廷和走了,他的儿子楊慎同志继承了他老爹未竟的“革命”事业,主动承担起这场政治斗争的组织领导工作,也算是“子承父业,前赴后继”吧,那就再聊聊楊慎同志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楊慎,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即楊慎、解缙、徐渭。</p><p class="ql-block"> 楊慎同志官没有他老爹大,名气可比他老爹大多了。他中过状元,这事要说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年头考状元的多了去了,但此事之所以轰动,是他中状元的年份。他是正德六年的状元,而那時他的父親楊廷和已经是入阁掌控大权的朝廷重臣了。那時像楊慎这样的高干子弟,如果中状元,不但不光彩,反而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什么走后门呀招生黑幕呀的什么什么的。但楊慎同学不但没有引发任何争议,反而大家都认为楊慎中状元是很正常的事,他要不中状元反倒不正常了。因为他少年時,学名已传遍天下,个人还有个著名外号“无书不读”,可见他博学到了何等程度。当然也有传闻说他是“约定门生”,但无论如何,楊慎同学确实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p><p class="ql-block"> 但是楊状元的才学与工作能力似乎不匹配,自从他成了“反皇派”的首领后,对“拥皇派”的骨干成员如張璁、桂萼要么像黑社会街头混混那样大打出手打群架,欲置張、桂於死地;要么组织胁迫朝中官员像菜市场泼妇大妈那样到宫中哭闹示威,其手段方法与下三滥无二。朱厚熜小朋友忍无可忍,大开杀戒,凡参与闹事者一律施以廷杖(打屁股)。而由於楊慎同志是组织领导者,给予其特殊待遇:打两次屁股,流放雲南永昌。可怜楊慎同志屁股上的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只能爬在马车上去那遥遠的被贬之地。</p><p class="ql-block"> 名分之争的“大议礼”终以楊阁老致仕回家,楊慎被贬雲南,十几个官员血浅宫殿殒命的代价,换来了朱厚熜小朋友没有丢了自己的老父老母结束。从这一天起,明代历史上最聪明,心眼最多的嘉靖皇帝开始了他長达四十多年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 楊慎同志似乎一夜之间从高干子弟到闹事头目,再从闹事头目到流放重犯,变换了多个身份,令人眼花缭乱,惊诧不已。雲南,山高路遠,水多林密。前路布满了暗藏的杀机,倒不是朱厚熜小朋友小肚鸡肠地非要置楊慎於死地,而是楊慎同志的老爹当年裁减工作人员惹下的仇怨种子,这些人惹不起老子就欺负儿子,在那山高林密之处黑了楊慎不是个难事,也不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楊兄此行危机重重啊。</p><p class="ql-block"> 但楊慎打坏的是屁股,不是脑袋,他的思维意识还是十分清醒的。他早已料到有凶险,派出家人打前哨,前行车辆時急時缓,時停時走,安然无恙地避开了重重围堵暗杀者,终於抵达雲南永昌,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雲南永昌,楊慎同志毕竟还是犯人,但这位仁兄实在是太有才了太有本事了,三下两下地,他就和当地官员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开始称兄道弟。人家不但不管他,甚至公然违反制度,允许他回四川老家探親,并且来去自由,楊兄搞关系的能力着实让人叹为观之。</p><p class="ql-block"> 楊慎就这样在雲南安了家,开始吟诗作对,研究史料,著书立说。闲来无事也还逛逛山水名胜之地,旅游一下,日子倒也过的滋润,有滋有味,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朱厚熜小朋友后来理解原谅了楊廷和,在楊廷和死去一年后,他正式恢复楊廷和名誉。但朱厚熜小朋友始终没有释怀和他作对捣蛋的楊慎同志,他经常時不時地会问大臣:“楊慎現在哪里,干什么,过得如何?”,如果他知道此刻楊慎兄的幸福流放生活,只怕早跳起来派人去斩草除根了。幸好楊慎兄人缘相当不错,每当皇帝问起時,大臣们都会摆出一副苦瓜脸,说他如何如何悲惨,如何如何后悔,如何如何每日以泪洗面等等一些鬼话。每当听到这里,皇帝陛下才会高兴地点点头,满意而去。朱厚熜小朋友对楊慎兄的怨恨可谓比海还深,可见当年楊兄折腾的有多厉害。</p> <p class="ql-block"> 在雲南永昌流放的日子虽然“幸福”,但楊兄心中始终有一个疑团没有解开,那就是当年父親为什么主动致仕回家呢?直到五年后,他才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五年后,嘉靖八年,楊廷和在四川新都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楊慎参加了父親的葬礼,当父親的灵柩入土为安的一瞬间,楊慎终於理解了父親离京归去時那镇定从容的笑容。在官场权力争斗中,绝不会有永遠的胜利者,所有富贵荣华,恩怨宠辱,终究化为尘土,归为笑谈而已。</p><p class="ql-block"> 留下一声叹息,楊慎飘然而去,解开这一疑团,他已然了无牵挂。此后三十多年,他游历於四川和雲南之间,心无旁骛,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学问,专心著书立说,留下多部著作及文献资料於后世。</p><p class="ql-block"> 综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有三人最强,時人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中大家公认:楊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用《临江仙》一词,向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楊慎同志致敬!</p><p class="ql-block"> 滚滚長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p><p class="ql-block">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