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了敦煌,向西行即到了端点,折返向东仍在甘肃境内旅行,重点则是在河西走廊的幅射两侧(并非走来时的原路,因甘南早已去过而不在返程旅行计划之内)。</p> <p class="ql-block">【金塔胡杨森林公园】位于酒泉金塔县的潮湖林场,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有上万亩胡杨林,周边分布大面积的沙枣树、白杨、红柳等大西北特有的树种,有甘肃最美秋色之冠。金塔胡杨林名声在外,树径不大,且不是叶黄时节。</p> <p class="ql-block">【公园花海】是这一时间游览的唯一靓点。</p> <p class="ql-block">景区建立在原荒漠地区,从荒漠到林场再到湿地森林公园,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年的不懈努力,初具规模。碰到几对年轻人,均是邻县刚结婚的小夫妻,周末到这里游玩。原计划去航天卫星城,看导航要向北走约300公里,太远了只得作罢。</span></p> <p class="ql-block">【赵家水村-西路军组建之地】景泰,位居甘肃省腹地北陲,腾格里沙漠南缘,为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度地带,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任务,在靖远西渡黄河,红5、9、30军共2.1万人过黄河后(因敌阻红4、31军未能过河),在景泰停留15天,在赵家水组建了西路军指挥部,进入河西走廊讨伐青宁二马。从纯军事角度分析,这是一个毫无胜算的决策,致使在临泽、高台、倪家营,红5、9军成建制失利和红30军大部失利,红30军成建制余部400多人穿沙漠败走新疆,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只身返回陕北,与徐向前走相似路线返回的零散红军战士,在一年中陆续有近4000人(其中相当多数拒绝回陕北,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红30军政委李先念,先、后绕道回到陕北)。在甘肃东北部(河西走廊东端),有众多红军西路军征战的遗址,因红军基因没有遗存而不忍卒看。</p> <p class="ql-block">去景泰黄河石林,坐摆渡车上行公路有十二拐险道,远处为逶迤黄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羊皮筏子】</span>地处石林饮马沟口的黄河渡口。</p> <p class="ql-block">黄河石林有饮马沟、蟠龙洞-观音崖、地湾三个主要景区,集地貌地质、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p> <p class="ql-block">【兰州中山铁桥】美国设计、德国承建、中国工匠施工建造,1909年竣工通行。1928年始称“中山桥”。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种特征</span>,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兰州建在黄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因群山的“挟持”而难有发展空间,与金沙江贯穿全城的四川攀枝花市相较,其基础建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p> <p class="ql-block">【环首曲背铜刀·齐家文化·甘肃博物馆藏】展柜中毫不起眼的青铜刀,距今4000多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甘博没有将它列为镇馆之宝,当然也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陶器(一)】甘博以收藏彩陶而著名,从河南仰韶文化到甘肃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彩陶文化的灿烂,迄今居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陶器(二)</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陶器(三)</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汉】文物一出土就惊艳世界,考古专家却不能判断其功能,经郭沫若鉴定认为是墓主人升天仪仗的前导“马踏飞燕”(经现代风洞检验,其奔马符合力学原理),以后有专家因鸟尾未分扠,而提出应是“马踏龙雀”(弃研究马而专注禽),现今暂定名“铜奔马”。</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纸·西汉】有人因发现西汉有纸而否定东汉蔡伦的历史地位,貌似是对纸的认识的浅尝辄止。在甘肃和陕西曾多地出土了西汉纸,纸原料均以麻为主(统称麻纸),功能是为了包装。虽有在包装纸外,偶尔用毛笔注明所包物品的种类(如礼品、中药,甚至绘有地图),但本质上麻纸却不是为书写而造。蔡伦造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适用种类、规范了造纸术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蔡伦造纸术明确是为了书写而造纸。蔡伦的功绩在于,将纸的包装、书写两大基本功能明确分开,其造纸术使书写纸生产的产量高、质地优、易携带、便书写。蔡伦纸直接推动了佛教、儒家思想的普及与传播,为各级政府的在公文和档案中,彻底替代简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西汉已有纸,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定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是有道理的(今天的湿法造纸技术,並未超出蔡伦造纸术的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最为著名的汉画像砖,是中国邮政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香炉·明】似乎是国内唯一一件有明确宣德纪年、汉回两种文字铭刻的宣德铜香炉。</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从兰州甘肃博物馆去炳灵寺走省道,虽仅距130公里,却要走2个半小时的山路。因下雨和塌方,石窟被关闭而不得入,又是一次遗憾。</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全景/网上图片】炳灵寺石窟始凿于西晋初年,成型在西秦,以唐代“自然大佛”最为著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雨中隔河看黄河石林】在炳灵寺门口看黄河,水面很宽,是因下游刘家峡水利工程拦水大坝造成的似湖的一段,向右(西南)溯水不远,即是青海。这里的石林,是黄河沿线诸石林中,唯一须乘船游览的景区(并非在黄河干道上)。</p> <p class="ql-block">【陇西文峰塔】从炳灵寺石窟到定西,沿陇山西麓(即六盘山)行约220公里。定西通称“陇中”,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有“甘肃咽喉”之称,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定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李姓家族最重要的地望(陇西堂)和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到定西,主要游陇西、渭源二县。</p> <p class="ql-block">【威远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始建于北宋(1053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谯楼,取名威远楼。</span>元代将谯楼移至城中(即今址),明代造铜壶滴漏置于威远楼上称鼓楼。1368年,重修威远楼更名为雄镇楼,楼阳阴两面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匾。</p> <p class="ql-block">【李家龙宫山门】陇西堂是隋唐关陇集团的大本营,关中大儒的依靠,明清以来最为著名的李姓祠堂和郡望。今天冠名以李家龙宫(李世民赐名)景区,有失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陇西堂大殿】大殿是陇西堂的中心建筑,始建于唐初,历代多有修缮、重建,殿内有轩辕黄帝、皋陶、李耳、李渊、李世民等祖始塑像,至今香火不断(每年七月十五,世界各地李姓后人多到这里祭拜)。围绕大殿广场的四角,分布着二圣殿、江王祠、晟公祠和济公殿4个独立建筑。</p> <p class="ql-block">引吭高歌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渭源县秦长城遗址】渭源县因渭河源头而得名。公元前205年(西汉)首设县制“首阳县”,551年(西魏)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是大禹导渭、耻食周粟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渭源县的黄土山地脊背和梯田缝隙,遗存着近4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残高3-8米),秦长城完全呈无维修的自然状态。在城墙脚下,散落着零散农家。</p> <p class="ql-block">在秦长城上,时有车辙、行人踏出来的小路。城墙组成的多层马面上,也成了老乡的“梯田”。比较陕西靖边的明代土质长城,这里的战国秦长城尤显雄浑宏大、气势非凡。当地居民不知道这段秦长城是抵防谁的,从秦岭余脉与黄土高原交汇的地形看,这段秦长城扼守着进入定西河谷川地的咽喉,防的应是西戎八国。</p> <p class="ql-block">在秦长城上漫行,看远处山顶,似有建筑遗迹,略显巍峨,海拔约2200米。</p> <p class="ql-block">在毫无山路的棘荆丛中穿爬,不顾裤角打湿鞋满泥,终近山顶,一座边长约百米的近正方形建筑展现眼前,是敌楼?还是烽火台?联想到这是战国的建筑,更应是一座军事城堡(关城)!它比玉门关的小方盘城还要大一些。</p> <p class="ql-block">在“方城”的城墙上看城内,有起伏的建筑遗痕,也有后世牧羊人挖的暂憩小窑洞。</p> <p class="ql-block">【渭源公园景区】黄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尚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均记载的中国早最名山之一的鸟鼠山(“鸟鼠同穴”,现今几乎无人提及),是渭河的源头(包括了渭水三源的其他山峰),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渭源县城西南18公里处,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在渭源公园寻渭源(禹河源头),除了鸟语不断外,还两次看到了个头不小的老鼠,才猛然惊省:右侧紧挨之山是鸟鼠山!</span></p> <p class="ql-block">【仰禹泉瀑布】仰禹泉是禹河之源(渭河三个源头之一),这里有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的传说。关于大禹是在何地治水至今未有定论,在渭河上游治水只是之一猜测,还有黄河禹门(陕晋交界)、河南洛水、四川岷江等等说法,每到一地的绘声绘色的述说,权当故事来听。</p> <p class="ql-block">【首阳山景区】首阳之名因伯夷、叔齐而如雷贯耳。两人为孤竹国(今河北滦州,国祚900年,西周时北联山戎,长期与燕、齐为敌,为齐所灭)国王的老大、老二,知父王倾心老三(季希?)而让国西奔,途中听周武王伐纣即迎路劝阻,叩马劝谏不成入首阳山隐居,终因誓言不食周之粟而气绝而亡(鲁迅有此主题短篇小说)。首阳山名气大却景色不多,如喜好植物也可一游。</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位于渭河县城内的清源河上(渭河源头之一),有“渭河第一桥”之称。桥身叠梁,为无桥墩伸臂木梁拱桥(桥底部以每排10根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石堤逐次梯级飞挑),桥上廊顶及桥两端廊亭,皆为卷棚式,上覆灰瓦。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桥在1920年依照兰州阿干河握桥样式重修,左宗棠、蒋介石、林森、孙科、张大千均题过匾额。廊桥在中国北方极少见。</p> <p class="ql-block">离开渭源县,即离开甘肃,重新进入宁夏和陕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