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的美篇

小荷

<p class="ql-block">  对“弃医从文 ”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读作家谷雨为《散文十二家》22期写的序言,感觉还是很精彩的。特别是对医生“弃医从文”的现象很感兴趣,也引起了我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远的不知,近代史上名人“弃医从文”现象还是不少的。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郭沫若,冰心,冯唐,余华,还有著名作家毕淑敏等。这些先生们由于时代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弃医是从政。他弃医的主要原因是国人的愚昧麻木和不良的‌政治。‌ 他认为,医术虽然可以救治个人的身体,但却无法改变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愚昧状态。他意识到,要真正拯救国家和人民,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改变不良的政治体制,做政治工作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能够带来更大的改变。他强调:“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他认为,医术只能救治个体的疾病,而从事政治则可以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命运。因此,他选择弃医从政,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拯救国家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是因为他的父亲因肺病去世,他去日本学医,回国后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但是在学习期间,他遇到了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提到匿名信事件使他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这个事件让鲁迅意识到,仅仅是医学上的救国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精神上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学习期间,在学校观看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纪录片,影片中的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逮捕要被处决,身体强壮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像“鸭子”一样伸着脑袋来看热闹。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医学只能医治病人的驱体而不能救治人的灵魂!而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他要“呐喊”,他选择了拿起笔,用文字唤醒国人的不觉醒意识,指引他们前进。</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和冰心女士,ta们学了医生,但毕业就改文了,可以认为他们俩没有从事医生这个工作。他们觉醒的比较早,学习的时候就爱上了写作。</p><p class="ql-block"> 余华是牙医,她觉得天天对着那个最没有意思的口腔真得是没意思,她又富有写作的能力,为什么不找一份即光鲜亮丽又能有时间逛街的事做呢。所以她出了名就调到文化馆去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冯唐,他可能才是真正的弃医从文者。8年研究生毕业,一般人是下不了决心辞掉这份工作的。医学生的苦是比普通大学的学生苦出几倍的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就说这个学习时间吧,8年,在其它专业的可能都已经成专家了,医学专业还没毕业呢。时间长,费用高,很多数据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毕业后面对的是人,最高级的动物。学医开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医生所处的环境前边是医院,后边是法院,一不留神你可能就被告了,以此告诫同学们要认真学习,精通医术,行医过程要耐心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医学生在校期间都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挑灯熬夜累死累活过来的。毕业以后就可以独立工作,养家糊口了,谁好断然决定再转行呢。但冯唐的毕业时间不对,他遇到了医学史上最恶劣的环境。为什么这样说呢?2000年之前医患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之后就开始逐渐有医闹,有点医疗纠纷就去医院闹,忽视法律,肆无忌惮。过去讲,前边是医院,后边是法院,这个时候的医院成了集市场,斗闹场,丧葬场,甚至是屠杀场。冯唐医生就是在这个时间毕业,他的同事就被病人家属杀害了,还有一个医生被病人把睾丸踢碎了,眼看着无休止的医闹,他还继续努力还有意思吗?这是其一。他在一封写给希波克拉底的信里,阐述了两点,第二点,冯唐学的是妇科肿瘤学。肿瘤学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那个年代缓解率很低,就别说治愈率了,发现的时候几乎都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到百分之几,到最后人财两空,医生有什么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90年代我在省医进修的时候,儿科血液科有位年轻的血液病专家,她是我们医院外科一位主任的同学,所以我去了她们院以后,我们师生交往的比较多,她对我很关心,对我帮助很大。她工作非常认真技术也很好,是部属级卫生系统的先进技术标兵。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她的大学同班同学,是外科医生,她们夫妻俩都是留校生。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每到周末,丈夫去幼儿园接回儿子,带着儿子去科室接她回家,一家人温馨幸福。但有一段时间,一连几个白血病病人都来到医院几天就死亡了,这几个病人都是高危病人。对于他们的死亡,家属,科室的领导以及同事们都没有说什么的,但她自己经不住打击了,抑郁了,不到一个月,她就自杀身亡了。所以,医生都不愿意去血液病和肿瘤科工作。冯唐大夫也看透了,他对他的这份工作厌倦了,就改行了,非常正常。他现在做商业做的很成功。</p><p class="ql-block"> 毕淑敏是弃医从文的,她是卫生所所长,当兵的时候在西藏阿里,军医。她对那里的山水人家印象深刻,所以她就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她热爱写作,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后来就成了职业作家,她的书我看过的有《女心理医生》上.下集。</p><p class="ql-block"> 我们医院有个妇产科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正当中年,医院还准备提她当科主任,正在这个时候,我们医院食堂对个人承包,她弃医经商了,去做了医院饭堂的老板。有次我去她那里吃饭,她过去和我聊天。我说:你各方面都这么优秀,不干了太可惜了。她说: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快40岁了,每周还要上俩夜班,病人越多,压力越大,整夜失眠。如果当了主任,压力更大,夜里还要听班,一家人都甭想睡个安稳觉,不能干了。她现在当老板,十几年了,做的风风火火,生意兴隆,收入颇丰。</p><p class="ql-block"> 传统观念认为:当医生就不能老想着挣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医生。去做商人,光明正大的挣钱,并且挣得钱越多就越有成就感。可是医生也是普通人啊,她们(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也有父母,老婆孩子,为什么干着最累的活,担当着拯救生命的重大责任,理应过上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但谁能知道医生光鲜靓丽的背后是疲惫不堪的生活,回到家就像一只病猫那样软弱无力呢。</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我自己。我是《散文十二家》22期之一的作者曹淑华医生,与其说是作家,摄影家,不如说就是写作爱好者或者说是摄影爱好者。但我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家,是三甲医院里的副主任医师,从医40多年,救人无数。在省级以上医学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曾获泰安市级科研成果三等奖,新泰市级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科技支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称的起是一方名医了。佛家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凭着对医学事业的一份热爱,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在《散文十二家》22期里,有一篇《医者仁心》就是用了很多的病例,说明医患是一家人,是共同对付疾病的人,要互相理解信任,才能战胜疾病。在《聂园》这篇文章里,就说明医生只能治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医生解决不了,比如贫穷,拐卖儿童,聂园如果不是贫穷,她的母亲也不会带着8个月的孩子去干活,他醒来不知好歹的爬到水沟里,差点被淹死。带着孩子去赶集,被人贩子拐卖。最后还是因为贫穷,吃了刚打过农药的青苹果,中毒死亡。所以疾病的背后,有好多是社会和人为的因素。所以有志者弃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不可。有大志者,弃医从政,去改变国家,拯救民族!</p><p class="ql-block"> 这40多年,自己何曾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岗位。临床医生,四五十岁每周一到两次夜班是非常正常的,24小时值班制,过年过节轮流值班,特别是年三十,当全家团圆的时候,我还在值班,还在抢救病人或者是在120车上。值夜班一夜不合眼是经常的。我的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自己病着还要带病上班。媒体上经常有医生劳累致死的消息,所以我也觉得自己很侥幸,没有光荣在工作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医患和谐的时候受苦受累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尊重,还是累并快乐着。2000年之后,就越来越不好干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病家有事无事的就找医生的事,不尊重医生,甚至打骂医生,医院里,科室里经常有医闹的。甚至有的病家和医院的某些领导,特别是个别心怀不轨的中层领导,专门找临床医生的事,罚款,挑着病家打骂,侮辱医生,环境非常恶劣。我们科就有一位年轻医生,因为一次医疗纠纷,病家天天来医院闹,当着医院中层领导反复折磨她,致使她患上了抑郁症,不能正常工作。病愈后她去外地受聘了。</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流传着一个段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就说明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不被人们看好了。医生的孩子很大一部分人不再学医,这叫医殇。</p><p class="ql-block"> 我57岁退休之后,当时医院规定是反聘到72岁的,但是真的不想干了,医疗环境被破坏了,医生不能静心工作了。退休了,就意味着我已经完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上班就可以享受优厚的退休待遇,为什么还冒着无辜承担责任的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再去上班呢?!所以退休后我又干2-3年就不再接受院聘了。</p><p class="ql-block"> 不上班真好!有时间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早上睡到自然醒,慢悠悠的起来,睁开眼就可以看到,明媚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照到房间里,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自己动手,做我和老伴喜欢的早餐。吃了饭,就俩人对着面喝茶,聊天,看书,写文章。上班的时候,很少看小说一类的所谓闲书,看闲书是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大多是看专业书和杂志。现在,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满满三大书橱的书,还有的买了很长时间了,没拆封的。看书累了,就到楼下的花园里散散步,赏赏花,晒晒太阳。有时候朋友来访,一块出去逛公园,逛街购物,自由自在。几十年了,这才感到自由是什么感觉。后来我又报了咱们文化馆办的摄影班,跟了四年多,每周一天室外采风或者室内上课,在李书记的领导下,我们经常去外地采风,如革命老区蒙阴,沂源,徐州,滁州,等等,跑了很多地方。上班的时候只知道秋天是个悲凉的季节,是多事之秋,退休后才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我们秋天去拍满树的柿子,满山的红叶,红了脸的苹果,咧开嘴的石榴,各种菊花,红的,黄的,还有紫的。冬天我们去拍雪,拍雪中的红梅。春天拍杏花,桃花,梨花,等各种各样的花。夏天我们去拍荷花,早上拍朝阳,下午拍晚霞,夕阳无限好,那怕是黄昏。自由自在的跟大自然做朋友,我的身体也一年比一年健康。</p><p class="ql-block">2013年我们有了俩外孙,女儿忙不过来,我们就来和女儿帮忙照顾孩子,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读书和写作也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的,但那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写一些专业的文章,写点豆腐块就发在泰山卫生上,混个系统内的脸熟。比如发了个几百字的小文章,同学看见了就打来电话:又看见你的小发明小创造了,互相吹捧哈哈一阵。研究性的医学论文就投稿到全国的省级以上的医学杂志上,在核心医学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偶尔也写些小散文,记录旅游的美丽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写一些行医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发在QQ上。现在老了,好回忆,想起什么来就写什么。有些人和事老是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就想把它记录下来,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美篇上也发了一些带摄影作品的。把文章发在同学群里,同学们鼓励我,夸我的文章写的好,有朱自清散文的味道,是被医生耽误了的作家。我女儿看了也觉得很好,鼓励我继续写作。我的老伴是我的第一读者,还经常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开始写文章也是很费劲,修改三遍五遍的还是不满意。是莫言和青年朋友谈写作的时候,有一段话我很受启发,使我豁然开朗。莫言老师说:写作就是讲故事,把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写的也是年轻时候碰见的人和事,大多是小人物,小事情。主要还是个人经历过的事。有时候也想写书,但总觉得很麻烦,没想到 还真的梦想成真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咱们的作协主席阿滢先生!感谢他开创的“散文十二家”这个平台!朋友送我这本书,我一见就非常喜欢这种风格。我和阿滢联系,他非常诚挚,热情,爽快,我找不到他的办公室,他就给我发定位,还是找不到,他就专门派了年轻作家陈天淳去接我,见了面非常亲切,就像熟悉的老朋友,还赠给我几本新书,我非常感动,再次表示对两人的感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