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口,深藏着武汉近百年的历史沉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的深巷,记录着历史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雨中矗立的老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们用无声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每一个过路人讲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留下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总是不动声色的,繁华与破败,强盛和衰残,在它这里永远不会像在我们人类眼中这样惊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触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口南京路,民国时代的乌衣巷!多少富贵达人的康乐第,如今都变成了普通百姓家。曾经宝马香车的街道,现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漫步在老汉口街头,想找回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的百年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一.吴家花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炙热地照晒,路上的浊气腾腾而起,一座黑漆大门的老房子,静静坐在茂密的法国梧桐树下,旁边的人家称这里为“吴家花园”,可惜的是,龙盘虎踞上将军府邸的气派,已经被淹没在红尘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124号则是被画家老板邓云租来开了一间茶社,取名吴家花园。一楼还是可以进去探访一下究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是解放前军阀的故居,政府文化部门没有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建筑,也回避了对吴佩孚的任何评价,只是在门口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刻着“优秀历史建筑 •吴家花园•1937 •武汉市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八月十二日公布”的椭圆形石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人对吴佩孚并不陌生,二七路的二七纪念馆里,很多展品都记载着这位历史名人的暗黑历史。屠杀工人,摧残民主,穷兵黩武,反动保守,已经完全将他定性为历史罪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幸好汉口还有这处府邸的存在,让人能有机会揣摩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吴佩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佩孚一生笃信: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到北京,在车站一见到前来迎接的张学良,怒责道:“为何不打?”张学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佩孚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讲,正直和信用,在政治人物那里连块抹布都算不上。在风雨如晦、武夫争雄的民国里,吴佩孚可能还是少见的干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其一生,他都谨守誓言,表现出民国政治人物罕见的节操!这座吴家花园就是他的政治名节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了进门的第一个房间,跨入天井后的另一个大门,横挂着“帅府”二字,左右挂着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缘青史作玉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年旧国听江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著名书法家何署坤老师 2006 年撰写的,可以说是对吴佩孚一生较为贴切的写照,读罢后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佩孚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踏进去的这处豪宅,竟然是他人生的滑铁卢。当他气吞万里如虎地挥师南下,曾经把自己想象成征服南唐的赵匡胤,实际上自己成了八公山头草木皆兵的苻坚。豪华的宅邸,他很少在里面歇息,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汉口查家墩的司令部里,晚上就过江去武昌督战,像大禹那样经常过家门而不入,但命运啊,曾经对他那样慷慨,此时,却吝啬得不肯给他任何报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以“常胜将军”自诩的他,在南征战场上一败再败,北伐军攻下湖南接着又打下武昌,吴佩孚坐在司令部中百方思考补救方略,却不料自己在汉阳的部下刘佐龙竟然反水,炮轰他的司令部,慌乱中他冲回吴家花园,带着家眷仓皇北逃,从此杳如黄鹤,一去不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的大汉口,迎来送往多少风流人物,唯独吴佩孚的出逃,是最为叹息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他的才智和品格,放在古代绝对能成为宇文泰和杨坚一类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错误地理解了时代,用旧时代的地图,在新时代里导航。正因为看不清这一点,他一生可能都像自刎乌江的项羽一样,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家花园其实就是一本书!物是人非,换了多少茬主人,但它的命运依然和吴佩孚紧密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近现代史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疑问和叹息,等着我们走进一座座民国的斜阳草树之中,去读懂更深刻的历史细节!</p> 二.瞿秋白旧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曾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曾经是瞿秋白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1927年,瞿秋白在武汉先后主持中宣部和中共中央工作,经历了从大革命高潮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七会议上,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勇气,在革命危难之际担负起领早全觉的重任,为挽救党、挽救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口辅义里27号是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之也是瞿秋白居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特举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复原陈列和《瞿秋白在武汉》的陈列展览,以表达武汉人民对这段红色历史的无比珍视和对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绵长而恒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的母亲金璇(1875-1916),字衡玉,江阴西乡大岸上村人,熟读史书诗词,对瞿秋白文学气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1875-1932),字稚彬,信奉道教,好老庄之术,通医药,擅山水画,喜爱篆刻,对瞿秋白有多方面的影响。图为瞿秋白与父亲瞿世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南第一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瞿秋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郊怒绿斗寒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检点新泥筑旧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是江南第一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衔春色上云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是1924年瞿秋白写给当时妻子王剑虹的信中附有的,彰显了他的自信与抱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自喻为“江南第一燕”,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短短三十六年的辉煌人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五个第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用报告文学书写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先后两次见到列宁,是中国记者报道列宁风采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从此响彻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编著了《俄罗斯革命论》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同志”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是第一位《国际歌》中文歌词的译配者。图为发表于《新青年》季刊第一期的《国际歌》。</p> <p class="ql-block">中宣部办公人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卧室兼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大英雄真本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真名士自风流</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在武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3月,瞿秋白来到武汉,一度主持中宣部工作,并以原汉口辅义里27号作为中宣部办公地和他的住所。瞿秋白指示《汉口民国日报》等革命报刊要大造革命舆论,支持工农运动;对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加赞誉并热情推介。在中共五大上,他向与会代表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剖析与批判党内右倾错误。革命危急关头,他和李维汉共同主持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龟蛇两岸,留下了瞿秋白对中国革命严肃而深邃的思考,真诚而庄重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书生领袖</p><p class="ql-block">瞿秋白离开武汉后的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九十月间,瞿秋白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武汉前往上海。1928年夏,他在莫斯科负责筹备和召开党的六大,会后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1931年夏到1933年底,他在上海和鲁迅先生一起,指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1月,瞿秋白离沪前往瑞金,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并主编《红色中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2月,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瞿秋白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在狱中,他始终恪守革命信仰,保持革命气节,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刑场,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从容不迫地在草地上盘膝而坐,直面刽子手的枪口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他就是瞿秋白,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早期领导人,同时也是文学家和诗人。他现有留存的80余首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新诗、通俗歌谣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满腔赤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就义时从容不迫,信步行至八角亭前,已见亭中放着酒菜四碟,白酒一瓶。瞿秋白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酒喝到一半,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喝完,他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执香烟,神色自若,沿途用俄语唱着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和《红军歌》。到了罗汉岭下,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从容就义,时年三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鲁迅当年赠予瞿秋白的一副联语。这副联语真切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情谊,见证了鲁迅对瞿秋白的高度信任与激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与瞿秋白的交往,产生出很多故事,可以评说的角度很多,那是一部大书。</p><p class="ql-block">一、神交:“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曾于1927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书记。后因受王明排挤,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这一时期,瞿秋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文学,又通过左联做了大量“革命+文学”的工作。由此,瞿秋白与鲁迅有了实际往来,留下一段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p><p class="ql-block">二、相识:话语无边的对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居上海,神交已久,却无缘得见。瞿秋白特殊的政治身份是造成这种情形的重要原因。时至1932年,应当是初夏时节,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去北四川路的拉摩斯公寓拜访鲁迅许广平。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果然不出所料,二人一见如故,交流顺畅,话题不断,仿佛是失散多年的亲人一般。</p><p class="ql-block">三、合作:用文字并肩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友情建立于对许多问题共同的认知,在翻译、创作、著述方面的相互欣赏和信任。鲁迅与瞿秋白之间也的确有多次合作的经历,这既是知己之情的见证,也是加强和巩固这种情谊的实践途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对鲁迅杂文的特质做了高度凝练的概括: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第二,是“韧”的战斗。第三,是反自由主义。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他认为:“这是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鲁迅杂文的知心精解,站在革命立场上的高度概括,让鲁迅非常佩服和感动。在收到《鲁迅杂感选集》的版税后,鲁迅马上就将二百元编辑费全部付与了瞿秋白,以帮助他度过在上海的艰难时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也为瞿秋白编了文选,那是瞿秋白牺牲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四、知己:一种无私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的牺牲给鲁迅带来极深的悲痛。许广平回忆:“秋白逝世以后,鲁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悲痛不已,甚至连执笔写字也振作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鲁迅是清醒的,他很快就从激愤与哀伤中振作起来。6月下旬,在自己深受病痛折磨的过程中,抱病筹划出版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10月起,亲自着手编辑。“下午编瞿氏《述林》起”(10月22日日记)。从集资、编辑、校对,到封面、装帧设计甚至挑选纸张,鲁迅都亲自过问,亲自来做。由于国内无法公开出版,他请内山完造将书稿寄送到日本出版。《海上述林》分上下卷,封面印有鲁迅亲笔写的三个拉丁字母“STR”(瞿秋白笔名史铁儿),以及“诸夏怀霜社校印”字样,这是鲁迅起定的名称,意指华夏儿女怀念瞿秋白(瞿秋白亦名瞿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牺牲后,毛泽东曾在二十四史上写下一段批注:“岳飞、文天祥……瞿秋白、方志敏……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追思与瞿秋白并肩成斗的唯忘岁月,挥毫为《翟秋白文集》题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翟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于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种,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遺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瞿秋白,牺牲时年仅36岑。时至今目,人们依然感要到他短誓生命的伟大与崇高。瞿秋自在武汉留下的执着兩坚店的革命足渣,是他光辉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对中国革命道珞的艰辛探索和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江城历史增添了寺目的光彩,更激励着我们继承先辈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级办</p><p class="ql-block">奋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一位笑对生死的共产党员,把信仰刻画成从容而壮烈的诗歌。如今,在瞿秋白关押处的院子里,有株陪伴过他的石榴树。每年夏天,石榴花盛开,满树火红,好像是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更像是他所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常开不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三.保元里风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英雄的城市承载着无数斗争与光荣,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这座红色城市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保华街,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北侧,南起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东北至黄石路口,不过200来米。靠街道的门面叫保华街,见证武汉人“保卫中华”的决心,背街的里弄就叫保元里,建设于1912年,距今1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元里6号住的是国民党税务局局长,他总是拄着根拐杖。7号住着一位地下党员,后来随国民党到台湾后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英雄的城市,在2020年的春天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全国人民把“最硬的鳞”给了武汉,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用勇敢和大爱一起打赢最艰难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倒回到武汉解放前夕,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当年,也有一群人从外地奔赴武汉,联络武汉的工人、学生、农民,与国民党开展隐蔽而艰苦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稍显破败的小巷民房,当年曾是白领和上流人士的居所。中共武汉地下党员在敌人的眼皮子下开展地下工作,许多关键指令从这里发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解放得益于当年党的领导人天才的军事思想和伟大的军事实践,以及无数英雄甘于牺牲的精神,不战而屈人之兵使武汉和平解放,这才有了武汉后来70多年的飞跃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地下党员童式一和当时地下市委书记曾惇商量,想办一家通讯社掩护地下工作。于是想到利用童式一的家庭社会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璋与行长郑逸侠关系尚好。知道郑想出一套经济丛书后,便建议办家通讯社。那时候,办通讯社比较简单,5月筹备,7月就领到了登记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中经济通讯社的编辑部就设在保元里9号童式一家中,童璋被任命为社长,组织上派了一位同志担任经理,还按规定装了一部电话方便对外联络。所需经费由伪湖北省银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界都以为这个通讯社是伪湖北省银行办的,因此没什么人来找麻烦,即使遇到了突击检查户口之类的事也好应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15日下午1许,我第四野战军先头部队强渡长江,直插黄石、大 冶,逼近武汉。江边爆炸趸船的声音不断传来,白崇禧匪军准备逃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4时许,地下市委书记曾惇和常委张文澄来到童式一家,说晚上要在这里工作,保元里9号成了地下党迎接解放的战斗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安全起见,童母把保元里的守门人找来,请他喝了酒,又给他几块银元,要他守好铁栅子,以免坏人进来趁火打劫,有什么事随时来报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晨两三点钟,指挥部打电话给当时在江汉路伪《新湖北日报》进行护厂斗争的秦敢同志,证实江汉关一带码头上的残兵已经跑光,汉口进入了“真空”时期。指挥部立即号令赶印“武汉解放”的号外,并准备好报纸的出版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色微明,两位领导同志考虑到指挥部的电话响了一夜,怕发生意外说要转移。</p><p class="ql-block">此时,武汉地标建筑江汉关钟楼上,已经升起一面特大红旗。这面红旗告诉人们:武汉解放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面党旗,是曾惇的夫人王一南带进去的,她将红旗放在儿子的襁褓里,躲过敌人的耳目交给接应的同志。“如果被发现,为了解放武汉,他就失去了最亲的人。”地下党员蔡七七感叹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保元里9号》总策划张佑军,也是享誉全国的空军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他希望,保元里能成为武汉红色基因传承基地,他计划借助电影《保元里9号》,接71年前为武汉和平解放无私奉献的英雄们“回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行一步步向老汉口的历史深处走来,史海钩沉,把这些老建筑的秘密揭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内心深处深情地呼唤着曾淳伯伯和王一南阿姨,您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做为你们二老教育过的下一代,将把这里的一切记录下来,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矢志不移地继承你们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