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二易》记上海农场,场庆60周年!作者:王建敏

邓宝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8年下半年市府已基本明确决定,将上海农场企业和社区移交光明集团经营,将学校交宝山教育局管理,将公安局交市公安局农场分局(市局专门成立了农场分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在7月15日,我受命到人民大道200号人民大厦参加了市委市府举行的移交签约仪式(局里专门发了出入通行证)。政法委书记吴志明,市委秘书长丁薛祥,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仪式,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司法局、戒毒局、光明集团和宝山区和市公安局等领导参加了仪式。上海农场和川东农场的部分领导、司法局与戒毒局有关处室也出席了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印象比较深的领导们站在主席台上,我们是站在下面听会。市领导宣读了市府关于移交的市府决定,司法局领导和光明集团领导进行签约,最后政法委书记作了讲话。前后会议大约最多不到一小时,仪式简洁简明简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人民大道市府出来,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有留念,有不舍,有割不断的情素,但作为一个基层的人只有服从而已。随及联想到1973年元华分场和隆丰地区划出成立了海丰农场,75年又将下明分场划给海丰农场(80年又归还上海农场)。1983年川东分场又划出成立了川东农场。1997年又将农场的工厂和上海的“三产”移交给上海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次的分分合合,都会在上海农场人中引起一些各种思绪万千。因为,对上海农场人来说,毕竟是生活、工作、奋斗几十年挥洒辛劳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道不尽的思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上海农场的一些离退休老同志有一些反应想法,主要是现在发展建设好了,要交出去了,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要远去感觉,恋恋不舍。农场的一些老职工,原农场的管理他们比较熟悉有感情,不管怎么已习惯了原来的一切,一些在职的职工,担心以后的工作生活是否会受影响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有的一切要做到平稳过渡,平稳移交,稳定是基本,对此反复多次研究做了大量的疏通解释思想工作。同时对全场的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对林业、猪场圈存、农田作物、粮库盘存等等的评估,以及退休职工、在职职工的人员档案等移交,要确保无误有序,因为在此期间发生任何问题都有原班人员承担责仼追责。当时所(场)班子有:唐福良、聂德云、刘鉴荣、鲍家松、柳玉标、施佐民、陈立文和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农场移交了,但2010年将要迎来上海农场建场60周年,要不要举办场庆纪念活动,摆在我们班子面前。我们班子一行人,怀着对历史尊重,对老一辈农场人的辛劳付出的尊重和情感,一致同意举办纪念活动。但农场移交了,局里是否会批准举办纪念活动,却不知结果。恰逢机遇巧合,大约在2009年年初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军营来所(场)调研,所党委书记唐福良将想举办60周年纪念活动的打算作了汇报。吴军营听了很有感情感概地说: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以史育人,场庆不仅仅是举办一个活动,更是对农场历史的总结。40年场庆,我在上农参加参与了场庆活动,50年场庆我来参加了,60年场庆我一定来,不但要举办,一定要举办好。我们班子成员听后,很是受鼓舞激励。随后,班子多次研讨有关场庆纪念活动的有关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定2009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面临的要完成所场分开运行的重大改革,责任重大,没有退路。我们一边责无旁贷的统筹做好所场移交运行的各项工作。同时谋划筹备场庆60周年的活动,为此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场志编写组;2,文艺编排节目组;3,场史展馆筹建组:4,环境绿化整治组,5,场庆宣传和联络接待组等。分工负责,统筹兼顾,发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主要叙述一下关于场庆的谋划。唐福良、鲍家松、柳玉标等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来到上海农场和川东农场工作,农场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农场情结。其他成员也大多都是农场的二代,所以在场庆筹谋中,都很有共同理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福良提出搞好“五个一”:1,续编40周年以后20年的《上海农场志》;2,扩建场史展览馆,在原劳动医院老建筑扩建;3,编印一本纪念册;4,由农场人为主编排一台文艺汇演;5,拍摄一部纪录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将从四岔河桥到新所(现四岔河监狱)路两边,进行“三化”,即美化、绿化、亮化。进行了步行道的绿化布植;对路边的所有建筑以及上农大桥,包括培训中训接待中心及边上河道,进行了霓虹灯的布亮(也就是王兄在文中提到的一路彩灯闪耀)。可以说,当年四岔河上农路是一路七彩斑斓的灯光绚丽,形成了一道亮丽夜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有的一切预算经过编制集体讨论后上报戒毒局批准,同时也将场庆有关活动筹备等情况与光明集团、驻场八支队、驻场检察院、农场分局和宝山杨行镇,以及大丰有关部门进行通报,得到了他们的大力赞许。为此,专门召开了原农场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恳谈会,听取征集意见,同时为场史展览馆征集实物等。这里有几件要点说明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原本多方打探第一任场长黄序周的家人,想征集一下原手稿、照片实物等,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张汉強提议是否可以想法联系上李源潮,写一封函汇报一下上海农场的发展情况,请他题一幅字。后通过原新华社住上海分社的梁铁旦(原与李源潮在上农庆丰二队一个班的同宿舍友),还有农场二代蒋珏声(同音),由福良执笔写了一封函,汉强也专门阅示过,由梁铁旦联系李源潮的秘书转交。李源潮看到信函后非常高兴,随及题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途尚远,不懈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2008年上半年,大丰市举办知青上山下乡40年纪念活动,扩大宣传大丰知青纪念馆影响力,邀请了许多上海当年在上海农场工作的知青参加纪念活动,文汇报专题作了有关报道。当时,有几名原上海农场的老知青赵敏华(系元华知青,与汉强家关系较好,时任上海传谋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辰(上海档案局局长)、梁铁旦(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等。张汉強专门来电话关照接待,他们参加完大丰纪念活动后赶往了上海农场,表示一定要住在上海农场老场部改建的培训中心,体验感受上农的过往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吴辰是上海档案局的局长(兼任档案馆馆长,曾做过王力平的秘书,力平书记对上海农场特别有感情,提议解决域外农场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是否会有一些关联不得而知了)。吴辰和赵敏华听到我们将要举办60年场庆活动时非常赞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与我们说:在上海农场当知青影响深远,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即表示,2010年将是上海农场建场60周年,你们需要什么有关上海农场的资料,会尽力帮助提供。所以那些场史馆中的一些原历史照片,市政府批准文件,许多是档案馆复制提供的。特别感谢吴辰、赵敏华、梁铁旦等一些老知青的帮助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原上海轻音乐团曾到上海农场送戏下乡建立了联系,于是联系他们,邀请与农场人合排一场场庆60周年的文艺汇演,得到了轻音乐团大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抽调场志纂写小组,抓紧续编1993后近二十年农场志。续编委会:主任:唐福良。副主任:王建敏,刘鉴荣。委员:聂德云、鲍家松、柳玉标、施佐民、陈立文。顾问:汤义仁、张汉強、曹俊、戈峙。续编编采人员:主编:陈立文、邓忠汉编辑人员:左扣子、孙福珍、任福生、张世恩、夏碧奎、黄传会、蒋燕敏、裴书富。其他工作人员:牛冬梅、王娟、李婷婷、张业宝、张冬梅、张红、陈娟、汪蕾蕾、周文林、杨逸婷、郭建平、黄德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后查阅档案5000余册,收集资料700余万字,整理筛选编撰初稿60余万字,数易其稿,形成打印稿50余万字,向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最后会审核定稿40余万字,于2010年3月编印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制场庆60年方案上报戒毒局党委批准,局里党委委员基本上都有苏北和晥南域外农场工作生活的经历,刘建华、汤义仁、张汉強、牛其滨、张祎、徐林等。上报的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紧接着紧锣密鼓地按照时间节点抓“五个一”计划进行抓落实。拍摄巜人地二易》纪录片,联系了上海电视台有线电视实业公司来所(场)采风编辑角本,分镜头进行了拍摄。我们当时接待他们时,领队石磊导演说了:来到上海农场才知道,上海有这么一块宝地,是少有的一块净地,纪录片必须按优惠友情价计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拍纪录片才知道,拍摄收费是按拍摄分钟计算的,配音是按秒计价的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海农场人文精神魅力的感染力所在。上海轻音团的蔡团长,当了解我们上海农场准备举行60年场庆汇演,爽快地答应无偿的提供大力支持,与我们多次商量演出编排和现场排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扩建场史展览馆,选址在原劳动医院地址,占地面积一千零八十平米,分六个展厅,在60年场庆前完成布展。留有遗憾的是:没有更多地收集到老一辈使用过老物件,没有更好地保留外观修旧如旧,没有塑一些老前辈的塑像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竖了第一任场长黄序周的“以人为本”的三块石碑,老场部门前的“人地二易”,学校门里的”人之初”,劳动医院院内的“治病救人”。请了大丰的几个书法家临摹黄序周字体而刻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上海未管所几位老同志用心收集的各时期上海各报纸关于上海农场的有关报道的剪报,他们专程赶到上海农场献上他们收集的资料,现场史馆中布展了复印部分报样。(有机会的话,请有心人在展柜中标注提供者的姓名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0年4月1日,上午举办了纪念大会,来所(场)参加纪念活动有市政法委副书记林化宾,市司法局党委书纪、局长吴军营,市戒毒局局长刘建华,宝山区政法委书记宗杰,盐城市大丰市有关领导,光明集团领导,以及在大丰地区的驻丰农场和上海各戒毒所的所领导,邀请了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驻场八支队、驻场检察院和农场公安分局等出席了纪念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汇报回顾了五十年场庆以来的工作情况。下午与会人员参观了场史展览馆,观看了《人地二易》纪录片。晚上,参加纪念活动人员,观看了由我所(场)与上海轻音乐团共同创作的文艺汇演,演出中邀请了上海农场人中受得到国家级表彰的代表上台,向他们献花,他们是:全国公安、司法、检察系统先进个人吴建元,全国先进工作者吴桂堂,全国优秀教师王松波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说这次汇演是彰显上农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人地二易,法铸方圆的历史承载。汇演后,请大丰专业公司燃放了烟花礼炮,与上农路两边彩灯霓虹灯相映成辉,可以说是继四十年,五十年场庆后的又一次上农人的盛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活动结束后,近十二点了,市司法局吴军营局长非常高兴,即临时召集戒毒局和我所(场)班子在培训中心接待厅内开了个短会,吴局长说:看了汇演很激动、很感动、很受教育,体现几代农场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红烛精神代代薪火相传创业史的精神!希望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到上海去演出,组织司法行政系统的同志观看接受教育。当时在场同志听了吴军营局长的一席肺腑之言,很受鼓舞,这也是对六十年场庆活动的充分肯定。至此,六十年场庆纪念活动划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借此纪念活动,向全场人员发放慰问费,向离退休老同老发放了《上海农场志》和《纪念画册》。也从此商定每年的四月一日,确定为建场纪念日,适时举办纪念活动。推进“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教育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4月1日上午,全所举办了升国旗宣誓仪式,向当年受到局级以上表彰的同志授带并献花,而后每一位同志在《人地二易,法铸方圆》条幅上签名。下午举办了《听老同志讲那过去的故事》,当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音乐响起,只见老先生杨奇和鲁同春,胸前戴着军功章走进会场时,全场起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老先生第一次公开了他参加第一套人民币的担任工人模特原型秘密。鲁老先生讲述了参加孟良崮战役的经历…所有参会的人员受到了一次生动感动至深的教育。这次活动专报宣传后,引起了市司法局和戒毒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至后戒毒局和司法局专门邀请两老先生给两局同志们作专题报告。后来被上海档案馆收录,有关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当然,还有聂岳憾老先生的《我的八十年》传记,陈梅魂的《为谁的飘零》传记,也是相当精采值得一读。后续将记念建场60周年的纪录片《人地二易》呈现给大家。自己只是一个经历叙述者,文笔水平有限,如有不当,请海涵!(沪丰河于2024年11月18日拙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