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冬菜香 李雨生

哈拉合少雨生

<p class="ql-block"><b> 运河岸边冬菜香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陆游在《秋晚村舍杂咏》里云“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诗中所说的“冬菜”,就是指大白菜,而我们津门一绝并津津乐道的冬菜,就是用大白菜腌制发酵而成的开胃小菜。虽然它的食用历史悠久,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这种香中略咸下饭菜就渐渐远离了我们的餐桌。但是,在我的生活中,冬菜却从未离开过我的视线,甚至从未离开过我的记忆,它不仅时时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而且已经同那些旧日的时光,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一生中美好回忆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愫。</b></p> <p class="ql-block"><b>  关于冬菜,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沧州城南住着一位无儿无女、以乞讨为生的老太太。一年秋天,她积攒了一些白菜帮和菜叶,但由于保存不当,这些白菜开始发霉变质。就在这时,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来到她家借宿,并告诉她一个保存白菜的方法:将白菜剁碎后加上少许食盐,装在瓦罐里埋在地里,然后用土封上,过一段时间再挖出来食用。在借宿的老太太走了以后的三四天,乞讨的老人打开瓦罐,一种独特的香气飘逸而出,再食,菜帮子变得咸香可口。人们纷纷猜测,那位借宿的老太太就是观音菩萨来凡间点化苍生的,从此,这种方法被当地人广泛使用,并称之为“冬菜”‌。</b></p> <p class="ql-block"><b>  在明永乐年间,位于南运河岸边的静海纪庄子村,一个姓常的人家,受到南运河沧州来的船户启发,将大白菜用盐腌渍,腌好后白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后来他就大量制作出售,销路很畅,被人们称为“纪庄子冬菜”,这便是天津冬菜的雏形。 此后纪庄子附近各村冬菜作坊猛增。清乾隆年间,静海县纪庄子的冬菜被选为“贡品”每年供给朝廷。以常氏家族为主的几家冬菜作坊,借鉴天津酱菜园五香酱菜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冬菜加工工艺,做出的冬菜味道更佳,并更耐存放,逐渐形成独特的酱菜品种。乾隆后期,陈官屯、纪庄子一带的冬菜已成为广受喜爱的风味食品,纪庄子也就当然成了天津的冬菜之乡。</b></p> <p class="ql-block"><b>  年轻的时候,我曾在静海火车站担任车站值班员,和我对班的陈官屯车站值班员孙秀森师傅每年都给我捎来很多冬菜。我家吃不完,就分给周围的邻居们,和大家一同分享美味。有一年立冬前夕,孙师傅对我说,明天你来找我,我带你去冬菜厂看看冬菜的制作过程。第二天我坐火车去了陈官屯车站,下了火车,孙师傅又给我借了一辆自行车,我们就直奔纪庄子。</b></p> <p class="ql-block"><b>  纪庄子村紧靠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有着良好的水土自然条件。大运河的甜水浇灌的土地,盛产一种叫“青麻叶”的大白菜,是制作冬菜最好的原材料。具有筋细、肉厚、口甜等特点。我们骑车走了十来里,就到了南运河西岸纪庄子菜园。当时的场面真把我给震惊了。只见白菜地头,码着一层又一层装冬菜的空坛子;二十多个妇女、儿童、老太太,每人身下都铺着几块苇席,一人一把菜刀,一个案板,有专门负责切菜的,还有专门剁蒜的;几个大小伙子专门从地里搬运白菜,都是那种带核桃纹的“青麻叶”;切菜的人把外面的烂菜叶劈掉,然后就剁成小丁,大小伙子们负责把切好的白菜丁撒盐、晾晒;三、四天以后,再把切好的白菜挤水,和上蒜末、白糖装坛,用毛头纸封坛,再抹上猪血封口,经过一个来月的密封发酵,一坛坛色泽金黄、蒜香扑鼻、肉厚口甜、独具风格的冬菜就做好了。纪庄子的冬菜深为世人所喜爱,销售量不断增加。不仅行销国内,同时,也畅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印尼、新加坡、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纪庄子有二百多户人家,几乎近一半的人在从事冬菜的制作。据静海区有关统计,纪庄子的冬菜每年销量为二十余万包(每包六公斤),最高年份可以达到三十万包,约为二千吨左右。现在静海区的冬菜厂已经多到数十家,并早已改变田间地头操做的粗犷方式,成为静海区外贸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小小的不起眼的冬菜,不仅增添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品种,满足了老百姓的味蕾,而且也解决了冬季大白菜难以储藏的问题。更可贵的是,它还作为一种金字招牌漂洋过海,把独特的中国味道带给海外的朋友。冬菜是浓缩了的大白菜;是经过时间酝酿的质朴陪伴;是中国人智慧、聪明的体现;它们不怕日晒、盐渍,更无惧时间的考验,它把奉献于人们的这份深情酝酿得醇厚而又绵长,使之香味悠远,值得永久回味……</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1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