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姨妈后现代生活之北欧行(九)

旅者

九、拉脱维亚(9.16)<br> 在我动手写这一天的游记的时候,心中无比沮丧,因为旅程中随手在手机备忘录上的记录,在copy到电脑上的时候,失手删除了,然后,凭我这奔古稀老太,咋鼓捣也恢复不了,只能按照片的顺序和日渐衰减的记忆平铺直叙了。<br> 9月16日,晨8:30出发,四个小时的车程,前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车窗外的景色与沈阳郊区毫无二致,平淡而潦草,根本比不上沈丹,沈本大道上丘陵起伏,姹紫嫣红的金秋景致,只是偶尔掠过的外文广告牌,集装箱标志,让人感觉这是在异国他乡。这也让我能够心无旁骛,静心思索。截至此行,我已经游历了欧洲东南西北中的33个国家,这些国家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他们的浪漫情怀,艺术气质和松弛的生活节奏,以及造物主赋予他们的健硕的身躯,精美的容颜,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他们也曾饱受战争磨难,也曾霸凌弱小,也曾任人宰割,可是他们也同时虔诚地在上帝面前祈祷仁爱、祈求宽恕,这就是所谓的大千世界吧。在北欧,街头的路人随意而率性,从未见过像日本街头那样目不斜视、行色匆匆的过客,似乎“竞争机制”和“内卷”等等当下时尚的行为科学同他们毫无关系,可是这并不妨碍北欧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发展,并不妨碍北欧人惊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因为富有而显示出来的傲慢与高贵,比如旅行社雇不起北欧四国的司机,因此我们行程中的大巴车和先后两位司机都来自爱沙尼亚。<div> 中午时分,到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拉脱维亚整个国家只有190万人,面积6.46万平方公里,也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盛产美女,而且女多男少,使得很多美女只好嫁到国外。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小国中最大的城市,静静的道加瓦河环绕城区,满街的欧式建筑仿佛是露天建筑艺术博物馆,尖顶的教堂多处耸立,镶嵌着电车轨道的石头路面弯曲而又狭窄,像一把古老的三弦琴,弹奏着悠远而沧桑的歌……。<br></div>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街头) 我们首先来到阿尔伯特艺术街,这条街只有几百米长,以其颇具艺术风格的公寓建筑著称于世,其中很多建筑设计都是出自俄国建筑师米哈伊尔·爱森斯坦之手。这些建筑立面,有的通过门窗檐口不同几何形状的凸起而增强建筑的节奏感,有的以精美的浮雕烘托建筑的艺术性,有的以华美的线条表现建筑的韵律美,有的用石材展示建筑的坚实与厚重,有的以砖块渲染建筑的古朴与沧桑,那些梦幻般的造型:美女、怪兽、花卉与门廊、檐口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让人感叹,建筑不仅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还是集人类智慧、历史发展、艺术流派之大全。我是带着对同行的敬仰赞叹以及挑剔的目光一幢幢建筑看过去,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就是每个入户门上面都没有雨棚,我试图把假想的雨棚加上去,又感觉都影响建筑的整体性,不知是否那个年代的建筑都不加雨棚的。<br> (阿尔伯特艺术街) (阿尔伯特艺术街的公寓建筑) (多么精美的建筑节点) (让人怦然心动的入口雕塑) 之后,我们来到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它建立于1918年,是一座经典的古希腊风格建筑,正中6根爱奥尼柱,托举起三角门楣,门楣上是以艺术为主题的浮雕,门楣上方和屋顶的雕塑都是同样的主题且均为美丽的女性,而爱奥尼柱因柱头的涡卷也被称为“女柱”,这些元素,更让这座精美典雅的建筑,看起来像一位雍容优雅知性的贵妇,光彩照人,魅力无穷。歌剧院前面,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园,花园中心有一座喷泉雕塑,圆形的水池里,一位妙龄女郎,托举起一片荷叶,水流顺荷叶的凹陷倾泻而下,女郎的膝下,是戏水的孩童。虽然没能入内参观,能够膜拜它的外观,也是醉了。 (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 (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前面的花园雕塑) 自由纪念碑,也是里加的标志性建筑,是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建,是拉脱维亚自由独立和主权的象征,碑顶的少女手举三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脱维亚的三个地区。下面是为自由捐躯的烈士群雕,基座上的文字是“为祖国和自由”。 (自由纪念碑) (碑顶的少女手举三颗星) 在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绿顶红身,上面带有很多不规则孔洞的圆塔形建筑,是里加古城墙唯一保留下来的防御工事之一,火药塔。 (市中心的战争遗迹——火药塔) 在老城中心,还有一座猫宅,它是以蹲在屋顶上的黑猫而命名的,这幢房子和黑猫是老城的标志。其实在欧洲,是将黑猫视为不祥之物的,因此在黑猫背后有各种版本的传奇故事,择其一飨慰看客:相传猫宅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拉脱维亚商人,却被当地商会拒绝入会,为了表达他对商会的不满,就建了这座“猫宅”,并把猫屁股对准商会。后来经法庭调解,解决了争端,于是猫宅的主人把猫屁股调转方向,以猫头对着商会。哈哈,这个故事又一次续写了曼德拉的名言:最好的武器是坐下来谈谈,如果谈不拢,建一座猫宅也是可以的。 (猫宅) (猫宅全景) 位于老城中心广场的黑头宫,也是里加最华丽的建筑之一。建筑立面是由橘红和朱红两种颜色的两个三角形组合而成,辅以乳黄、乳白色线条以及精美华丽的雕塑和彩塑。之所以被称为“黑头宫”,是因为这是由一位德国未婚商人组建的行会,黑头兄弟会。要求会员不仅是商人,而且未婚,“黑头”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一位埃及黑人出身的圣人莫里斯,因此“黑头宫”名字的由来和建筑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据说,黑头宫里面的装饰也极尽奢华,但是并没有对外开放。 (黑头宫,建筑本身没有一点黑的意思) 在黑头宫的旁边,有一棵金属的圣诞树造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圣诞树,因此可以说,里加,是圣诞树的发源地。 (金属圣诞树) 在黑头宫的后面,有一座暗绿色的方形建筑,上世纪70年代,拉脱维亚还在前苏联的统治下,这里是“拉脱维亚红色步兵纪念馆“,而所谓“红色步兵”原是苏联红军的一只强悍队伍,前面不远处的一尊暗红色花岗岩三人步兵雕塑,就是这个红色步兵团的象征。拉脱维亚独立后,这里改成“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陈列的是德国纳粹和前苏联占领拉脱维亚时,残害拉脱维亚人民的真实记录,其中一块无名碑文上写着: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我们故乡的土地、我们的荣耀、以及我们的名字。因此,现在那个暗红色花岗岩三人步兵雕塑,也备受争议,当然,如果仅把它作为雕塑艺术欣赏,它用简洁明快的线条,表现出力量、强悍和坚贞不屈的壮士体魄,是有艺术价值的,可是,作为一座城市,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部史书,记载着这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史、奋斗史、文明史。 (曾经的“拉脱维亚红色步兵纪念馆”,现在改成“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 (博物馆前的“残害纪念碑”) 付导给了我们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三人小组兴冲冲地来到道加瓦河边,以波浪造型的跨河铁桥为背景,在碧波荡漾的河边打卡。 (道加瓦河边) (终于摆出一个姿势) 之后,又买了9欧的门票,浏览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209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绿色金属尖顶,拱形门窗,如今,教堂的红砖外墙已经斑驳,塔座的罗马座钟时针定格在零点,塔尖的风向鸡依然灵动,这风向鸡是当地的吉祥物,很多屋顶都有这样的装饰,它的一面是黑色,一面是金色,兼有辨别风向的作用,当金色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顺风,海上的船只可以进港;当黑色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逆风,船只不能进港。圣彼得大教堂总高123米,相当于40层普通住宅楼高度,因此,它9欧的门票,其中6欧作为电梯费,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有电梯的教堂,登顶教堂,可以俯瞰里加老城,色彩艳丽的建筑屋面,玉树临风的教堂尖塔,团团簇簇的绿树苗圃,缓缓流淌的道加瓦河,斑斓的画卷尽收眼底。教堂底层一如既往的神圣堂皇,高大的空间使人感觉自己在上帝面前是那么渺小而卑微。 (圣彼得大教堂,顶尖是风向鸡) <div>(精致的教堂入口)</div><div><br></div> (精致的教堂侧门) (乘电梯登上教堂顶层) (乘电梯登上教堂顶层,俯瞰里加市容)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 在圣彼得教堂后面,有一个铜制雕塑,从上往下分别是一只鸡、一只猫、一条狗和一头驴,这组雕像源于格林童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讲诉的是四个动物在逃脱主人的宰杀之后碰在一起,决定去不莱梅城市作乐手,途中用他们的智慧齐心合力打败了强盗的故事。其实人们对这则童话有点争议,说它文不对题,因为根本没有“去作乐手”的内容,相信把这个故事作为里加的城市雕塑,意为再现拉脱维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的斗争精神。 (雕塑——不莱梅的城市乐手) (雕塑——不莱梅的城市乐手) 然后,我们穿过“瑞典门”在街头闲逛,在进入一家商场时,意外地发现,推开商场二楼的后门,竟然是一个火车站,可是并没有看见检票口和管理人员,也没有看见候车的乘客,不知他们乘火车是否和乘公交车一样,先上车后买票? (“瑞典门”) (商场后门就是火车站) (火车来了) 夜晚的里加城同立陶宛,同我们国内一样,是另一个喧闹的夜生活的开始,街头人很多,甚至比白天还热闹,在街头,还碰上一位边织边卖帽子的妇人,我凑上去边看边赞美:beautiful(漂亮),那位妇人立刻挑了一顶戴在我的头上,被好友晓燕一一摄入镜头。这里的人一定不抑郁,不社恐,引用我的好友引用的一句话:“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待续) (道加瓦河边绿地) (街头咖啡店) (街头摊床) (街头碰上边织边卖帽子的妇人) (里加的夜晚) (里加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