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近代广州地标性建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99号,是广州市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民国十八年(1929年)动工,民国二十年(1931年)竣工。中山纪念堂坐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总占地面积约为6.3公顷,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山先生纪念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18日下午两点多,我们结束了乘“九江双蒸”王子游轮泛舟珠江赏两岸风光后,按照活动行程安排,接下来是瞻仰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为赶时间,我们11人滴滴打车打了三辆车,马不停蹄地直奔中山纪念堂,两点半左右,就赶到了目的地。纪念堂有好几座大门,我们是从正门即南大门进入的,南大门为无梁殿屋宇式三孔大拱门,铁门呈朱红色,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巧妙地结合了西方建筑结构,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格式,其上宝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十分大气。因南大门出门就是繁华的东风中路街道,门前车水马龙,行人和游客很多,显得有点拥挤,且大门距街道太近,不太方便拍照。匆忙中,我跑到街道对面人行道上抢拍了几张后,就和大家一起进入了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景区,山门与纪念堂之间是一方占地约10000平方米的广场--中山广场,广场前侧为一秀美的绿草花地,花池两侧通道对称各立有一华表,因柱头刻有云鹤图形而得名,寓意吉祥、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花池过去中轴线上为中山先生拄杖全身塑像,塑像高约5米,中山先生踌躇满志,左手叉腰,右手拄着拐杖,面部表情严肃,眉头微皱,展现出其饱经沧桑之后的踌躇满志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坚韧不拔的信心。雕像的座基上刻有中山先生1924年4月12日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有资料记载,1945年之前,中山纪念堂这里只有底座,没有铜像。后来,中山大学把自己校园中的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一直到1965年,有位叫尹积昌的雕塑家按照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样子,给纪念堂做了一个新的孙中山铜像,有了这个新铜像后,纪念堂才把原来那个铜像还给了中山大学。铜像过后就是纪念堂了。纪念堂主体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含四周平台),高约49米,南北纵深约73米,可容纳5000人,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堂顶镶盖着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正面抱厦的上下檐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整个建筑给人感觉庄严肃穆,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韵味。纪念堂内部空间开阔,跨度达71米,中间无一柱遮挡视线,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结构的精髓,又巧妙地将中西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今天虽非节假日,但景区内游客也不少,我们抢在人缝隙中拍了几张之后就进入了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们步入了纪念堂,走进纪念堂一楼,迎门正中央就是中山先生的画像,先生目光坚定,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先生画像背后的中心就是礼堂(当日没开放),围绕礼堂的一圈通道上下三层是展馆区。一楼展馆分: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②南下护法,筹组政府;③组织北伐,致力统一;④改组政党,国共合作;⑤毅然北上,壮志未酬等五个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事迹。中山先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即因此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现中山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要求政治民主改革,遭到拒绝后,对清廷腐朽统治失望透顶,立志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后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全国各省响应,终于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阴谋复辟帝制,中山先生又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中山先生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中山先生应邀北上,共商国是。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事业未竟,壮志未酬。站立在这些展品和文字前,我们驻足良久,细细阅读着每一个文字,内心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堂二、三层展览分为“吾堂中山”和“遗产名录”两大部分,精选并展示广州市档案馆和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所藏档案资料近百件,透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档案,向世人讲述着伟大的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在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吾堂中山”部分着重介绍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动议、选址、图案征集与设计、动工建设和落成典礼,展示了广州中山纪念堂单体设计中式为体,西式为用,切合“以庄严固丽而能暗合孙总理生平伟大建筑之意味”的建筑特色,成为广州标志性建筑和历史名片,见证广州近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遗产名录”部分集中展示了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其中部分图纸是首次对外展出,从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和结构设计等不同角度出发,让观众充分感受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先生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感受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感受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我们下午还要游览越秀公园中的中山纪念碑及象征广州的五羊雕像,且接到了母校原团委书记,后任校副书记、副校长郭千水老师的微信,说他也在广州,晚上会到我们下榻的宾馆来看望我们。故我们没有在中山纪念堂作过多的游览,下午4:20左右,我们出纪念堂北门,直奔越秀公园而去。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越秀公园南麓脚下,而中山纪念碑却位于越秀公园的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在同一轴线上,形成“前堂后碑”的布局。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1926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修建中山纪念碑,以资景仰,故名。1929年1月正式动工,次年竣工,占地面积228平方米。纪念碑坐北朝南,高37米,由花岗岩石砌成,碑呈方锥形,下大上小,尖顶。碑身正南面镌刻《总理遗嘱》,碑座刻“中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五日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经始筹备建筑委员会李济深等立石”、“建筑师吕彦直,承造人林佐”。碑座平台上四周筑有石栏杆,正南面有一圆拱门,进入碑内,沿着平坦斜坡式的盘旋梯而上可达碑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立在越秀公园中山纪念碑脚下,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到了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心中充满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伟人毛泽东曾说:“他(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它们不仅仅只是一座建筑,更是我们后人精神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爬坡上坎、克难攻坚的紧要关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陡峭的坡要爬,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去战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11日召开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18</p>